這 5 本來自品牌的雜誌,比專業媒體還要精彩好看

通常而言,當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這個人所關注或喜歡的品牌,大概就能窺知一二。

這麼說雖然有些絕對,但也並非全無道理。而且坦白說,我們已經被消費主義訓練得井井有條,熱愛一個品牌,早就跟價位或階層無關。現在,喜歡 Louis Vuitton 的人,也可以買 Uniqlo 買到飛起。米其林三星吃完,再來四個麥當勞辣翅也是可以的。 再愛 Apple 的人,買一個小米的智能洗腳盆也會覺得舒服的。人的多面性,在品牌的組合式上,原形畢露。

這就回到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 品牌呈遞的價值觀。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可以用短短几秒就能審視一個品牌是否跟自己「合得來」,也非常清楚哪些品牌講故事他願意聽進去。品牌如果變得乏味了,他們可以突然迅速完全不忠誠,畢竟現在連合法夫妻忠誠一生都是一段佳話了。

這就是最要命的維度,新鮮感。

所以品牌的根基 —— 價值觀,如何包裝、昇華、娓娓道來,就變得格外重要。

這就好比「品牌」是一個「人」,可以把人的五官比作品牌的貨品或設計,如果幾個品牌放在一起其實差不多,這時候你更希望瞭解的,是這些品牌的內心,它們為什麼形成了今天的樣子。它們的價格就好比你接觸的不同人的職業、社會地位、衣品風格、說話態度......

人生苦短,你選擇每天和哪些品牌打交道,也基本等於你選擇每天和哪些人打交道,才能把日子過到心坎裡。

自古以來,品牌都是靠廣告來認識你的。但現在這個廣告無孔不入的年代,品牌知道,再雋永的 TVC(電視廣告)也已經無法作為它們和你之間的橋樑,因為你在日漸變得精明,且沒有耐心。歸根結底,是美好的事物見多了,再大的稀奇,都不足為奇。

所以,它們想要尋找一種事關文化內核、又極具人情味、且潤物無聲的手段,把你的心安撫下來,制 造一段靜謐且從容的時光,讓你捨得花半小時、一 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專門和一個品牌相處。

品牌敢有這樣的奢望,是因為有一種文化載體天然能配合它的「陽謀」:就是雜誌,或雜誌書。

過去,品牌想要呈遞信息,是需要通過媒介進行中轉的,因為渠道單一且集中。而當科技迅速發展,大眾對傳統媒體的權威性進行重新審視的時代快速到來,品牌也發現如今萬物皆媒介,你在古代時可能也會通過身邊的某一個好朋友認識一個新的產品或品牌,或者認識一家新的店;而互聯網猛然襲來後,直播主、KOL、明星全部成為了那個「古代時你身邊的朋友」,只要你身處有網絡的地方,他們 都會傾情放送消費建議,而他們背後通常不再是另一個媒介,而是品牌自己親身下海。

因為品牌,突然敢說、會說你聽得懂的話了。

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重新發現紙媒的美好呢?

因為它們想要佔用你更多時間。這就好比談戀愛,痴情的一方總堅信日久定能生情。可是互聯網太快了、太容易跳出了、太容易被打斷了,況且你的時間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很寶貴。所以,品牌說那好吧,我用最優質的內容來吸引你,這樣,品牌和你一舉兩得:你似乎覺得自己在和文化浪漫相處,而不是單純被消費主義衝昏了頭腦。而品牌,便趁勢偷偷介入了你的心。

品牌雜誌,成為了消費品變身文化內容的魔法棒。

誠然,當 UNIQLO 的《LifeWear》雜誌被前《Popeye》總編輯木下孝浩繼續當作年輕 City Boy 的法寶,迅速掀起社交平臺的話題時,我們還可以關注到有很多其他品牌都在做類似的事情,雖然我們很難強求這些品牌雜誌定期高頻發行,但即便是稍縱即逝的過刊,也具備很多非時效性的深度內容值得收藏。

這 5 本來自品牌的雜誌,比專業媒體還要精彩好看

UNIQLO《LifeWear》第二期

以下這些不錯的品牌雜誌,都是你值得關注的。

Dean & Deluca《Dean & Deluca Magazine》

這 5 本來自品牌的雜誌,比專業媒體還要精彩好看

Dean & Deluca Magazine

日本是業界公認的「紙媒式微」定律的「法外之地」,除了 UNIQLO 的《LifeWear》,第二個例子肯定就是這本雜誌。

Dean & Deluca,這個全球連鎖的高端雜貨及美食超市,在日本發光發熱的程度,不得不令人嘖嘖稱奇,可以說這樣一個品牌也算濃縮了日本民眾對洋食的迷之膜拜。

而筆者最喜歡的生活方式作家松浦彌太郎最近就上任了《Dean & Deluca Magazine》總編輯,帶來了這本僅在日本發行的新雜誌,全年發行兩期。和很多日本生活類雜誌一樣,每期會緊扣一個大主題,創刊號就邀請了包括 Dean & Deluca 創始人 Giorgio Deluca、美食記者北村美香、攝影師中村 Haruko 等創作人分享跟美食相關的故事,並且還有私房食譜。松浦彌太郎這個被稱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平日就經常寫寫美食專欄什麼的,現在可以說再度重操舊業了。

真是一本難得的專門深入美食和生活的好雜誌。

Facebook《Grow》

這 5 本來自品牌的雜誌,比專業媒體還要精彩好看

Grow

這是一本號稱季刊卻似乎已經消失了一陣子的實體雜誌項目,但創立之初確實得到了互聯網很大的關注,因為它的背景來自 Facebook,它更像是 Curated by Facebook 在市場營銷領域的實驗性作品,主要在歐洲發行,裡面集成了很多品牌相關人士的專訪、創意故事和營銷策略分享,雖然更像是 Facebook 的市場行為,但雜誌內容其實非常詳實、專業,排版設計也很具先鋒性,顯然目標受眾不是一般的 Facebook 用戶,而是有意藉助 Facebook 及 Instagram 進行品牌傳播的業內人士,啟發他們如何利用平臺創造出更多優秀的廣告創意和價值。

Airbnb《Airbnb Magazine》

這 5 本來自品牌的雜誌,比專業媒體還要精彩好看

Airbnb Magazine

Airbnb 在實體雜誌方面可謂非常執著。早在紙媒還未式微的年代就推出過一本很獨立前衛的讀本《Pineapple》,筆者還收藏著這份創刊號(也是停刊號,因為就發行了這一期),內容主要是圍繞旅行建議 + 全世界主要旅行目的地的 Airbnb 房東的故事,是非常 mook 的一種呈現概念,把 Airbnb 本身的品牌並沒有強烈凸顯出來,更多融合到了內容深處,選擇了一種很溫潤的手段去告訴讀者 Airbnb 的人情味有多麼濃厚。價格也不便宜,定價 12 美元。

可能覺得《Pineapple》太文藝了,Airbnb 後來又在 2017 年創立了新的《Airbnb Magazine》,這本新刊的調性來了個大轉彎,畢竟從雜誌名字也體現出來了相當強的品牌性,但內容仍然圍繞著人的居住情懷和對世界的好奇探索,試圖用各種各樣的圖片、故事去闡述人們如何在這個時代變革了旅行方式,跨越了一切隔閡重新把彼此的心找到共性、連結在 一起。簡直就是 Airbnb 這個平臺最強大的背書武器和美化濾鏡。

這本雜誌目前在 Airbnb 官網提供付費訂閱,一年 4 期共 18 美金。

Louis Vuitton 旅行指南系列、遊記系列

這 5 本來自品牌的雜誌,比專業媒體還要精彩好看

Louis Vuitton《城市指南》

Louis Vuitton 的旅遊指南和遊記系列,其實在 Louis Vuitton 官網給的類目就是「雜誌」。

雖然時尚品牌出雜誌感覺已經成為標配,但多數的內容都依歸時尚文化類別,刊物的內核(無論是故事報道還是大片呈遞)也與「時尚」強相關。Louis Vuitton 則偏倚到生活方式領域,完全緊扣品牌的 「旅行」基因,多年來無論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甚至把自家的旅行指南系列和遊記系列積澱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頂尖旅行內容提供商。

它們的內容出版邏輯和 Lonely Planet 別無二致,也是分城市定期修訂再版,旅行指南目前已經涵蓋了全球近 30 座指標城市。雖然指南里有非常多小眾好去處推薦,但筆者最喜歡的,卻還是遊記系列,它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創意人士,用插畫、故事的形式分享在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生活體驗。

例如古巴游記,Louis Vuitton 就請來的是中國藝術家李昆武,他感到古巴的自然風光與自己的故鄉雲南有幾分相似,最後用 300 多幅表現形式不一的畫作勾勒出自己在古巴的見聞。

而 66 號公路那一本遊記,可以說是筆者最喜歡的書籍之一。它請來 Thomas Ott 用三個星期完成 4,500 公里的旅行,每幅圖片都深邃、迷人。

其實在潮流及時尚領域方面,願意為雜誌形態掏荷包的品牌多如繁星,《Acne Paper》《Le Monde d'Hermès》、還有時尚電商橫跨媒體的標杆 《Porter》...... 以及一眾時尚品牌都有裝幀精美、紙藝繁複的出版物,但如何不止於美,或者跳脫出自身所處的行業,而敢於用強大的編輯力去凝練好的生活內容,甚至讓出版物延伸出自有價值,卻是許多品牌鮮有耐心去追尋的。

visvim. 主理人中村世紀去年就帶來了品牌第一本真正意義的雜誌《Subsequence》,把傳統工藝文化用新的表現形式展示成冊。

更多潮流品牌則深知自己發跡不久,缺乏長期市場沉澱,於是把發行雜誌當成了補全品牌價值觀的重要管道,展現團隊或主理人在藝術、文化、攝影等領域的獨到見解,成為了市場手段至關重要的一 環。

雜誌,在可見的未來,都會成為品牌借力施展氣質的一種捷徑,成為它與消費者深情約會的上等借又。甚至去年連 Netflix 也一度在媒體放話 宣佈正在籌備紙質雜誌《Wide》。

紙墨文化,永不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