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系统问题的生态化解决方案? | 场景问答Vol.2

如何做到系统问题的生态化解决方案? | 场景问答Vol.2

薛定谔的麻烦时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定义「好问题」。


「吴声造物」2020年推出「场景问答」专栏,分享吴声在演讲、授课、直播、文章留言等情境下的「快问快答」。也欢迎你在每篇文章下留言,提出一个「具体的好问题」,便有机会得到吴声与场景研究团队的回答,收录到专栏中分享给更多人。


这是「场景问答」的第2期内容,本次「问答」来自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在「亚杰商会」摇篮计划「有口皆碑」课程和「腾讯青腾汇一课公益联播」的直播分享。


如何做到系统问题的生态化解决方案? | 场景问答Vol.2


问:关于科技领域如何和个人IP 打造相结合。我从事云计算运维工作,花了4年时间打造了一个个人IP——云计算一姐,现在叫云计算小姐姐。但是我发现个人IP很成功却无法给企业带来增益,我想做to b的有效连接,有人建议我做抖音,在这过程中我有一些困惑。


答:我知道云计算小姐姐,个人认为to B相比to C来讲还是不一样的。我就是做to B服务的,大家有看到我做抖音、快手、知识付费专栏吗?我都没有。我还是第一批知识服务专栏的受邀者。


第一,我的行业特征决定我没必要做,甚至不能做知识付费。因为这是与企业级服务特征相关的。假如做云计算,首先云计算小姐姐已经形成C端属性,这是十分有价值的,找到云计算业务相关的客户群体,分析他们的分布特征、决策特征、认知场景、知识环境。他们是否对AWS开发者大会感兴趣。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很关键的一点,讲故事一定要嵌入场景,在客户的认知环境和知识场景中讲述。


第二,云产业在今天发布了什么,提出了什么,是数据资本主义还是树立新文明。仅仅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概念,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腾讯云和阿里云的争先恐后,还是金山云和优刻得的业务之争?


第三,针对这些,我们或许需要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议题,到底什么是新的标准规范?哪怕这些标准规范未必是当下可以践行的,但的确代表了我们的认知,代表了我们对运维规范发展的5个方向:1、如何更加注重边缘和切片。2、如何理解可靠和二次安全。3、如何定义备份。4、如何判断核按钮机制。5、公益或许是这个行业现阶段的总结和下一步的提示,带给大家思考,带给企业启发。这时个人IP的影响力和企业业务的公信力能够有效实现融合。


第四,当我们做特定活动时,主持或者演讲的内容都不是为他人做嫁衣。今天站这场活动,明天受邀另一场活动,后天又是其他活动,我们要始终知道这是一种契机,是我们商业模式的根基。我们需要始终定义客户的所思所想,了解客户心理变化的轨迹,甚至是比客户领先半步提出问题,让他们在特定的认知场景中得到应有的启发和启迪。


以上就是我讲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我们如何甄别自己的IP的有效性和可持续。


如何做到系统问题的生态化解决方案? | 场景问答Vol.2


问:有人提出问题,场景细分能解决问题,形成商业模式,因此可以作为战略思维模型,但是不是还需要穿越层层迷雾?


答:「层层迷雾」这个词好,确实要穿越层层迷雾。现在没有周期,很多人说穿越周期,这是因为现在的周期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穿越层层迷雾的核心,在于迷雾始终是随机性的,具体怎么办?三个关键词:


第一,专注当下。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麻烦。


第二,固化场景。从专注当下的见招拆招定义「可持续」。见招拆招之后,需要判断是否「可持续」。如果是一个可持续的场景,要固定场景。


第三,数据运营。想要固化场景就要深耕场景,形成数据的可持续挖掘。如果关注吴声造物公众号,会发现如何用大量方法去深耕场景。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但是具体到行业、领域和细分场景,都存在足够多的个体化参数和变量。


我们需要从重新建立场景的MVP开始,到测试场景的解决方案,再到迭代和优化场景的商业模型。所以想要完成六步走就可以一劳永逸,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能从更加具体的问题,和更加细分的场景出发,我们认为所做的推演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做到系统问题的生态化解决方案? | 场景问答Vol.2


如何做到系统问题的生态化解决方案? | 场景问答Vol.2


问:对于小微企业,未来采用何种组织形态是更加合理和低成本的?


答:小微企业要满足灵活用工,一定是采用海豹突击队的模式。即便你的公司不是小微企业,我也希望你是小微企业的自组织形态。


最近推荐大家看看腾讯高级管理顾问的书,也就是青腾大学教务长,杨国安先生的《组织革新》。这本书特别针对于组织共生性的需求,提出了组织形态。书中的组织形态,对于外包供应链的选择,小分队自组织分化的需求,以及灵活雇佣关系颗粒度的拆解,都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企业希望找到什么人?希望找到认可企业价值观的人。这些人来做企业自驱动,自然而然就有非常好的组织效率提升和组织价值创造。


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的的确确能够发现新业务的需求。那么针对新业务需求,还是会用投资孵化的逻辑,形成类似小米生态链的模型。当然,小米生态链是一个很大的生态链,我们自己可能是一个很小的生态链。但是它所解决的客户服务问题,同样能够应用到小生态链中。这就是刚才的真实问题、具体问题、系统问题对应的生态解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