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媽媽,我想畫畫,我要染料和畫筆”“等一下,媽媽在忙”

2分鐘過去.....

“媽媽,我想畫畫,我想畫畫”“知道了,等一下啊”.....等十下過去了.....

生活中不乏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孩子想做一件事,家長在忙,孩子要求了幾次後,家長依然在忙,每次總是用“等一下”回答孩子。

如果家長真的能夠在“等一下”之後,答應孩子的能夠做到,這也算是履行了“等一下”。可是如果只是為了臨時應付孩子,家長真的應該“三思而後行”啊。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等一下”對孩子的影響,家長不容忽視

01.心理落差帶來負面的情緒變化

每次去我姐家,茜茜總和我說“小姨,你能陪我玩一會嗎?”,我自然是不會拒絕的。

但每次我走了之後,茜茜都非常傷感想要挽留我。有一次,我問“為什麼不捨得小姨走呢?”。

她有一種很失落的感覺,低聲說到“你不在的時候我會很難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難過的緣由居然是因為茜茜的媽媽總是會和她說“等一下”,在茜茜的概念裡,她總是無法從媽媽那裡得到需求;

她想要做的,媽媽總是向後拖延,不知道媽媽究竟什麼時候能真正聽得見、看得見自己的需求。那種帶給茜茜的心裡落差,讓孩子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情緒。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等一下”實則是在“拖延”孩子的需求;

也許在當時,家長並沒有認真顧及孩子的需要和渴望,甚至忽略孩子,隨口的一句讓孩子“等一下,以後的吧,明天再說吧”讓孩子在家長這裡永遠都距離自己的滿足的臺階越來越遠,一種仰望父母、仰望需求的落差,會讓孩子慢慢變得消極。

不僅如此,消極的情緒也在影響著親子間的關係。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02.減弱了親子間的信任感

耶魯大學曾經對3-6歲兒童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想研究,家長對孩子的“拖延滿足”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6個孩子被各自的母親帶到6個不同的場景中,分別安排每個家庭完成一項任務——做飯。

這做飯的過程中,節目組會安排爸爸們故意給媽媽發來信息,打電話,說一些事情以此來分出一部分媽媽的精力。

結果是,耶魯大學的人員發現4個媽媽會高度集中與爸爸的通話中,孩子不停的和媽媽溝通做飯的事情,媽媽總是回覆“wait a moment”。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而只有2個媽媽一心一意地專注於同孩子一起做飯。在1個小時後,他們走出場景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求媽媽們為孩子送上一份禮物,而其中4個孩子很不開心地撇開禮物走開了。

我們很容易看到一個現象,父母總是敷衍孩子,孩子用“疏遠”回應父母。孩子無法接受父母的一再“怠慢,甚至忽視”,因此把親子關係視作一種無效的親密關係。

這就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拖延滿足”,會讓孩子對親子間的信任失去信心。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03.“等一下”是會傳染給孩子的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對人的成長是有影響的,所以家長的“等一下”,久而久之也會“傳染”給孩子。最大的表現就是,孩子容易變得拖沓。

“快走了,去上學了”“等一下,媽媽”

這個等一下讓媽媽覺得很耳熟,不就是自己經常說的話嗎。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快一點快一點,可卻不知道,自己習慣性對孩子的“拖延”也造就了今天孩子的拖沓。

家長的“等一下”讓孩子默認了一種等待方式,為此,孩子也習慣性地將其納入自身。所以,當孩子變得拖沓的時候,家長要自省,是否是你的原因。

孩子的需求,其實很簡單,被理解被重視,滿足孩子的需求,家長要如何做?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01.量化家長口中的“等一下”

等一下究竟是等多久?家長沒有給過孩子明確的等待時間,孩子就會反反覆覆地追問。要做到重視孩子,就要具體量化讓孩子等的時間;

比如“等媽媽2分鐘”“媽媽5分鐘後和你一起玩”。

孩子對時間的概念也許很薄弱,但用數字去量化等待時間,家長就有了自控的能力,而不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事情裡,無法重視孩子。

我記得知乎上曾有一位爸爸,據他說自己的工作超級忙碌,可能一個星期只有2天是可以見到自己的孩子的。

但只要面對孩子,他總是會盡可能地陪伴孩子,不被外界打擾。他從不說“等一下”,總是告訴孩子具體要等爸爸多長時間;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比如有一次,他陪兒子在遊樂場,突然公司有事情,他會告訴孩子“給爸爸十分鐘,打個電話,馬上回來”。10分鐘後爸爸就真的回來了。

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那麼的寶貴,更何況是在親子中,我們總是信誓旦旦的說“將來會有時間陪孩子,等明年等長大以後”,卻不知這一等要等多久。

可如果我們心中有期許,知道1年後,1個月後,我們的美好即將發生,那對親子關係來說是巨大的調和。

所以從現在開始,請家長為自己和孩子去做時間的量化,要做的事情,一起定下時間,一起去做規劃,共同參與。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02.為孩子的需求找到即時可行的出口

家長往往無法允諾孩子的需求,可能最大的原因是當前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想做飛機,那得等媽媽爸爸休假去啊,比如孩子想過生日,可是還沒有到時間。

這個時候,我們更多的並不是去告訴孩子等一等,而是為孩子找到一個即使可行的出口。

即時可行的出口,實則就是當下我們可以做到的解決方案,為了不忽視孩子的需求,為了不給孩子太久甚至不確定的等待,“不如我們去遊樂場坐飛機吧”。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任何需求的替代性都是可以實現的,只不過,父母要學會以另一種方式去理解和重視孩子。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家長說的“等一下”是多久?“言傳身教”式教育,你真做到了嗎?

等待,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煎熬的一件事,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如果等待的時間太長,他也許就會“收回自己的翅膀”,變得拖沓,變得不再相信外界。

父母終究會明白,我們並不希望讓孩子等的太久,我們要學會去量化我們口中常說的“等一下”,也要為孩子的需求找到一個即時可行的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