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精工細作塑造城市“文明風骨”

□ 本報記者 宋學寶 都鎮強

本報通訊員 馮曉坤 翟世強

從4月17日開始,昌邑市至濰坊北站快速城際公交開通,極大地方便了當地居民出行。與該城際公交同時啟動的還有昌邑市交通運輸行業“立足文明創建,建設滿意交通”創建活動。活動主辦方介紹,交通運輸行業是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行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開展“立足文明創建,建設滿意交通”活動,既是培育行業服務新風尚,打造交通軟實力的有效形式,又是改善和保障民生,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內涵。

不僅如此,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的“戰疫情·我愛我家隨手拍”活動,徵集到攝影作品2000餘幅,全面展現最美“逆行者”身影;鎮村文明實踐網格員志願者與隔離人員一對一“結對”,幫助代購生活必需品;為100個小區重新設計製作《15分鐘生活圈示意圖》,市民生活開啟快捷“導航”……昌邑市緊緊圍繞以人為本、創建為民的總要求,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抓實抓細基礎設施短板、城市精細管理、市民文明素質、宣傳氛圍營造等工作,實現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雙提升”,吹響衝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集結號”。

價值引領“常態化”,文明素養“春風化雨”。昌邑市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惠及群眾,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思想內涵,讓群眾成為建設美好家園的參與者、推動者、監督者。精心組織、持續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評選,健全評選審核機制,發揮典型引領示範作用,今年以來成功推薦4人入選“山東好人”,7人入選“濰坊好人”。發揮“學雷鋒”志願服務引領作用,整合現有社會志願服務組織,突出活動與教育功能結合,今年以來開展了鄰里守望、愛我家園、文明出行、文化惠民等各類主題志願服務活動,參與的志願者8600餘人次,受益群眾9.7萬餘人次,形成共建共享的文明服務體系。樹文明新風,印發勤儉節約、低碳祭掃、文明出行等倡議書、公開信3.9萬份,開展不文明行為“隨手拍”活動,在主流新聞媒介、“兩微一端”、抖音、快手等平臺刊發文明就餐、愛護環境、遵守交通秩序等公益廣告、短視頻38個,讓道德“春風”浸潤百姓心田。

文明實踐“實體化”,特色活動“花開正豔”。昌邑市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要求,依託市、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體系,把精神文明實踐與疫情防控工作緊密結合協同推進,找準群眾訴求“共鳴點”,精心設置活動內容和形式,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深走實。面對疫情,該市發揮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印發宣傳防控知識資料58萬餘份,製作宣傳標語4800餘條,利用廣播電視、大喇叭、宣傳欄、宣傳車、滾動電子顯示屏等載體宣傳防疫知識。突出“便民”導向,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的志願者主動放棄休假,就近配合鎮村幹部、防疫人員對來昌邑人員進行全面摸排、造冊登記,協助發放疫情防控知識資料。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愛心捐助,各類志願服務組織、志願者、愛心企業等累計捐款捐物逾180萬元,為鄉鎮老年公寓、養老院、學校、村莊等購買消毒液等防疫物資1.3噸(件)。開展愛國主義實踐活動,分8個批次組織團員青年、少先隊員、志願者到烈士陵園為無名烈士墓碑描紅,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內涵。

城市管理“精細化”,惠民利民“以小見大”。昌邑市不斷優化城市生產、生活、生態佈局,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時,科學實施精細化管理,補齊民生短板,加強環境秩序綜合整治,提升群眾對文明城市創建的認可度、滿意度、獲得感。在完成168個老舊小區的牆面粉刷、路面硬化、雨汙分流改造等提升工程基礎上,今年對全部367個小區的道路、健身器材進行改造提升,打通服務基層“最後一公里”,滿足群眾對高品質精緻生活的需要。建造“10分鐘公廁圈”,按照人流密集情況,新建星級公廁16座,採用人機結合的方式進行全面清潔,延長開放時間,提高公廁的管理和服務質量。盯緊重點領域“秩序再造”,開展城市管理專項整治提升行動50餘次,規範流動攤點、佔道經營、店外經營1300餘處(次);改造提升背街小巷37條,新施劃停車位4000餘個,破解“停車難”問題,用管理“精細程度”換取群眾“滿意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