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经典老片,能在很多地方触动心灵。

20世纪90年代,是《与狼共舞》正是出现在银幕上的时期,该片导演凯文·科斯特纳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演之一。这部影片在1991年3月,狂揽第63届奥斯卡12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7项大奖。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与狼共舞》——历史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军官邓巴和苏组印第安人之间的故事。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在《与狼共舞》中,南北战争中的战斗英雄邓巴在战后一度陷入了迷惘之中,于是邓巴来到了广阔而荒凉的西部,驻守在偏僻的塞奇威克哨所,在壮美无垠、与世隔绝的草原上,邓巴过着宁静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巴救了一位苏族妇女并护送她回到了苏族人的领地。

后来他渐渐与白人世界失联,并逐步与印第安部落苏族相识、交流、融合。在与苏族人的交往中,邓巴不仅与印第安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收获了一份真挚的爱情,在面对残暴的波尼族人袭击时,被赋予“与狼共舞”之名的邓巴与苏族人并肩作战。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与狼共舞》的历史背景是伴随着美国崛起的西进运动。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西方中心主义和种族优越主义的偏见,以更为公正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了印第安文化和北美种族问题,对人们的启发和教育效果尤为显著。它算是一部历史片,以公正、严肃的历史态度,深刻地反映了种族、文化、和平、战争等复杂主题。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西进运动是美国白人的崛起史,同时也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电影《与狼共舞》反映的历史事实,就是美国人在西进运动时对北美苏族印第安人进行的残酷压迫和屠杀,这使得北美印第安人数量急剧减少,其文化也趋于毁灭。

影片阐述了这样一个历史观:每个种族极其文化都有独特之处,不应该因其落后就全盘否定。生物学中“优胜劣汰”的理论不完全适用于历史文化领域,《与狼共舞》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不愧是一部传奇的西部影片。

《与狼共舞》——文化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一提到印第安文化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头饰还是图腾?

美国社会中白人的主流文明,从1620年“五月花号”到美国殖民开始,距今不过400年的时间,如果从1783年美国正式建国开始算起则仅有230余年的历史。但是,繁衍生息在美国大陆的印第安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至今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时间。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居民,属于蒙古人中美洲支系,包括众多民族和部落,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印第安文化是一种总称,是古印第安人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所创造的辉煌古代文明。拉丁美洲古印第安人创造了三大文化:

  • 玛雅文化(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地区。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园3-9世纪为繁盛时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
  • 阿兹台克文化(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摧毁);
  • 印加文化(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占据了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的区域,16世纪初因内乱衰退,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印第安人在当时的文学、建筑、雕刻、绘画、历法、编制、纺织、羽饰、刺绣和制陶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他们对艺术的创造,也体现出他们固有的神话观念和丰富的传说。

《与狼共舞》中的苏族是北美印第安人的重要分支,他们信奉粗犷的原始宗教,无论是服饰还是生活习惯都显得十分粗鄙。他们还未过上完全的定居生活,冬季须搬到山谷里避寒。他们也不会农耕,要靠猎杀野牛等动物获取食物。但是对于印第安人及其文化万万不可全盘否定。苏族印第安人是朴素、团结、勇敢而崇尚和平的,这都值得被赞扬和学习。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电影真实的展现了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人们充分了解了他们当时的生活习惯,而且片中也大量使用了将近失传的苏族语言作为对白,真的是用心了。

印第安文明是一个与土地、与自然极为贴近的文明。

随着工业化需要的是扩张,印第安的文化在工业文化面前产生了阻碍,于是工业文化为了维持自己的功能迅速消灭着印第安文化……

《与狼共舞》——生态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纵观美国西部片,不难发现其中均蕴含着一定的生态思想,《与狼共舞》也不例外。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物质追求成为人类的最大目标,与此同时大自然也成了资源库和排污场。《与狼共舞》中有多个特写镜头都展现了西部大草原被士兵糟蹋和污染的境况,印第安人视为圣地的地方也遭受污染,原本枝叶繁茂的树木被砍伐,数不清的动物尸体铺在地上,日渐腐烂的大地发出哀嚎,同时难闻的气味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影片中有一段杀狼场面,所有士兵从不同方向袭击野狼,为了躲避子弹,它不得不拼命的跑,它是恐惧的,但此刻士兵是兴奋狂喜的状态,尤其是一个士兵在射中野狼后,如同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一般,还把自己称之为“死亡射手”,他的表情和言行中都透露着高傲自大、不可一世……

《与狼共舞》在以生态的角度展开文化叙事,以壮美的草原风光和民族平等的主题来凸显和平、有爱、平等这些元素,一改往日西部片对印第安人的妖魔化,以白人身份对其进行了深刻反省,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审视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电影最后结局带着悲剧色彩,邓巴和部落酋长告别,悬崖上“风中散发”、“我会永远当你是朋友,你也会一直当我是朋友吗?”的深情告白响彻山谷,催人泪下。

《与狼共舞》——荒野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荒野之于美国文明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荒野猎人》同《与狼共舞》一样,在众多以荒野为主题的美国西部片中具有独特性。从荒野文化史来看,公元1620年,当“五月花号”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迎接他们并不是美好的田园风光,而是一片冰冷荒蛮的荒野……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从《与狼共舞》到《荒野猎人》,分别表征着美国文明发展的两个时代,前者指涉美国社会中荒野意识的迷失与追寻,后者指涉美国社会中荒野意识的回归与重生。

《与狼共舞》影片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十三年后,苏族的家园被毁灭,水牛也消失了,最后一个苏族部落归顺了白人的统治。在内布拉斯加的鲁比什堡,草原上那伟大的亚马文化消失了,美国与印第安族领地之间的边界成为了历史。”

而《荒野猎人》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只有重返荒野,才能实现自我的救赎。

从《与狼共舞》到《荒野猎人》都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认识到了自己的改变,《与狼共舞》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用影像语言去传递深刻反思,也可以理解为:

欲望,是一切的根源。

只有人类与原始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最美好的心灵。

所谓的现代文明,不可避免的要与所谓野蛮造成冲突,彼此尊重需要一个过程。

历史前进着,文明毁灭了——祈盼这是轮回


《与狼共舞》: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不批判却胜过批判


文原创,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