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師招聘考試:心裡防禦機制

教育,是增進人知識技能,發展人智力、體力和思想品德的社會活動。知識教育的內容含義,也是我們日後成為教師要做的事情,也是我們在教育學的學習中要核心解決的問題。在教育學基礎部分,我們主要要掌握教育的相關概述,如教育現象的起源與發展,教育學的創立與發展,教育的規律等;教育的相關內涵,如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的形式;教育實施中的微觀內容,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教學和德育以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等。下面就分享出宿州師出教育的王老師整理的教綜考點集錦,能把這些知識點吃透,那就肯定能取得一個好成績,離成功上岸更進一步。

心理防禦機制簡介

精神分析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在研究人們在心情貶抑時的心理反應時,總結了防禦機制的集中情況,這樣的內容在考試中會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考題,主要是對生活現象的分析,找到屬於哪一種防禦機制,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辨別清楚,我們下面就來介紹幾種常考的知識點。

一、轉移

轉移其實就是我們可以把在不安全情境中收到的壓抑情緒,轉移到安全的情境中發洩出來。在心理學上經常說一種很符合轉移的效應,叫做踢貓效應,就是人們總是把在社會中受到的不爽的情緒不經意之間發洩給自己親近的人,而經過一系列的轉移過程,這樣的情緒可能最終轉向了貓這樣的動物身上。在考題裡面,有時候會明顯涉及到我們的情緒從一種情況轉到了另一種情境,這就是轉移。

二、合理化

合理化也被稱為文飾,簡單來講,就是我們遇到自己無法接受的事情時,我們會通過一

種看似合理的說法來說服自己,從而使自己更好受一些,這就是合理化。合理化最典型的就是酸葡萄效應和甜檸檬效應。在生活中,我們情緒被壓抑,就會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以及“沒有葡萄,檸檬也是甜的”這種心理,這在魯迅的文章中體現出一種明顯的阿Q精神。

三、補償

補償類似於我們教育學中的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的意思,就是身心一個方面存在缺陷

之後會通過另外一方面的增強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也可以通過表現出自己在另一方面的強大使內心達到平衡,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學生在成績不好的時候傾向於展示自己的身體強壯,有某方面的特長,甚至總是展示自己家庭條件的優越性,都是一種補償的表現。

四、昇華

同樣是我們有時候情緒被貶抑,昇華主要卻把這種被貶抑的情緒轉為一種被社會所認可

的行為表現出來。當我發現自己成績不好時,我會愈加努力;或者我們經常提到司馬遷寫《史記》,也都是一種昇華的體現,很顯然,昇華在我們的長期發展中具有積極的意義,是對我們有益的。

心理防禦機制

在全國各類教師招聘考試中,心理防禦機制多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考察較為簡單,結合實際生活事例進行判斷即可。因此,需要利用實踐案例進行理解。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是指一個人面對挫折或者說面對應激、目標受挫、創傷、喪失、衝突等心理上的種種困難,心理平衡遭到破壞,感到困擾、不適應,甚至體驗到痛苦的折磨時,其“自我”就潛意識地運用一些防禦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機制。其主要的功能是更改自己與現實的關係,疏導自己的慾望或衝動,改變對心理困難的感受與態度,使得自我能處理與面對所遭遇的困苦,從而恢復心理平衡。所以,這是人在心理上擺脫痛苦、減輕不安、恢復情緒、平衡心理的自衛的適應辦法,所以又叫做心理自衛機制。較常見的有否認、壓抑、退行、昇華、轉移、合理化等。

1.壓抑

壓抑是最基本的防禦機制,被稱為“奠基石”。將不願面對的想打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比如說,口誤、筆誤就是被壓抑的內容不小心衝破了自我控制。我們每個人都會做夢,而夢中所做事情有可能是非常荒誕的,正是自己的壓抑在夢中得到了釋放。

2.否認

否認是最原始最簡單的防禦機制,個體通過拒絕承認曾經發生或“完全回憶不起”那些讓人過於痛苦、難堪的事實或經歷,藉以減輕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達到暫時避免或緩解心理上的痛苦,有時可以伴有對現實的幻想。如有人拒絕承認某親人的亡故,並用保存親人生前物品和生前的環境(如房問擺設)等來幻想該親人的存在。小孩子在做錯事情,比如說弄碎杯子時,總喜歡用雙手把眼睛捂住或者把偷偷藏在門背後;我們經常所說的一個成語典故“掩耳盜鈴”都是否認的表現。

3.昇華

把社會所不能容許的本能慾望(包括性慾與攻擊衝動),經改頭換面導向較為高尚的、能為社會接受的、有益的日標和方向,轉化為有建設性或創造性的行為,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化悲痛為力量。如將攻擊性的慾望轉化為競技場上的拼搏,將本能的衝動昇華為音樂和藝術的追求,讓自己的慾望間接得以滿足,而且有利於社會和他人。昇華是最具積極意義和建設性的心理防禦機制。比如說,一個小男孩在學校時被被人欺負,然後努力考進警校,以維護社會正義。

4.合理化

合理化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又稱為“文飾作用”。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後或煩了錯誤後,對所受挫折和所做不合理的、不被接受的行為極力給予合理的解釋,讓非理智的東西顯得理智,個體因此免遭因失敗和喪失自尊而引起焦慮,但使用過度則會妨礙對理想和目標的追求。合理化有三種表現:酸葡萄心理(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用來醜化失敗的動機)、甜檸檬心理(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用來美化被滿足的動機)、推諉(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待其過錯)。比如,一個體育能力差的書呆子類型學生,會說只有四肢發達的人,才會喜歡體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以上幾種機制在考試中相對來說較為常見,因此只需結合例子理解即可。

例題:

“眼不見,心不煩”,掩耳盜鈴都是社會態度( )的表現。

A.壓抑 B.投射 C.否認作用 D.昇華

【答案】C。解析:否認指把引起焦慮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認,似乎它根本沒有發生,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這是在潛意識情況下進行的。“眼不見,心不煩”與掩耳盜鈴都是對當前事件的否認,故本題答案為C。

天道酬勤,宿州師出教育在此希望每一位有志於從事教師行業的朋友都能順利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