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一提到爱因斯坦,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

“天才”,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童年并不是所谓的“神童”。

相反,他小时候性格内敛,言情举止比较迟缓,没少受到同学的嘲笑,直到9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教他拉丁文的老师甚至直接说出他一定不成器的论断。可就是这样一位所有人都认为难成大器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其中的关窍是什么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其实,在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身上都不难发现这几个共同之处。

1. 勤奋

华罗庚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优越的客观条件与超凡的智力,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人尽皆知。勤奋为孩子带来自律的习惯,而自律是成功的前提,也是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2. 善于思考

爱因斯坦小时候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可以指出南北方向的时候感到非常好奇。

在思考答案无果后,他一连几天研究并且询问大人,最终弄清了“磁”的原理。由此可见,良好的思考习惯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对事物的好奇心,更是促使孩子的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源动力,这是他今后闯荡世界最重要的能力。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3. 有勇气

曾有一段时间,爱因斯坦对毕达哥拉斯定理有了强烈兴趣。

为此,他花了三个星期最后找到一个方法证明这个定理。因此,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兴趣驱使下有独立探索的勇气和毅力,那么长大后他的意志力将远超过同龄人,信念也将更加坚定。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性。

但从爱因斯坦的童年经历来看,天才往往是和普通人不太一样的。殊不知,在家长试图将孩子打磨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过程中,可能就无意识地抹杀了孩子的优秀潜质。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如果孩子出现这两种行为的时候,家长不要武断扼杀

  • 孩子乱扔东西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总乱扔东西、翻乱家中柜子的行为束手无策,甚至暴跳如雷,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也会赶紧制止。但孩子在天性和能动性的驱使下在弄翻、打乱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思考

家长不妨坐下来,平心静气的和孩子沟通,找到他们乱扔东西的原因

是因为觉得物品摆放的顺序不合理?还是觉得换一种排列方式更美观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家长可以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挖掘出孩子在审美、动手能力、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天赋。而且也可以在房间弄乱后告诉孩子自己整理,让孩子实现动手欲望。乱扔东西也是孩子精细动作迅速发展的一种表现。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洞洞书等玩具,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

青青妈妈推荐《宝宝趣味认知洞洞书》,用宝宝感兴趣的动物形象和卡通交通工具结合,有效激发宝宝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宝宝的专注力、观察力。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 孩子频繁提出“为什么”

密歇根大学幼儿科学副教授Prachi Shah曾经发布过一项研究,他在对2600名幼儿园孩子进行调查后发现,好奇心越强的孩子数学和读写能力就越强

这个实验结论告诉我们孩子的好奇心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孩子看待世界万物的目光都非常单纯,每个孩子的好奇心也很旺盛。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为什么月亮会发光呢?

为什么天气太冷水就会结冰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然而有些家长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很耐心,甚至会用一句“考虑这么多,还不如赶快学习”作为回答。殊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初醒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意识消失在萌芽阶段,不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才不会枯竭。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可以准备翻翻书。喜欢翻看东西是孩子发自本能的好奇心表现。因此,青青推荐《好奇心大揭秘》翻翻书,正适合3-6岁的孩子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这套书共分为4册,从城市、村庄、安全、建筑4个方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复杂的原理、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将情节串联起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很自然地掌握知识。

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本好看、好玩的科普百科书,家里一定得备一本。


爱因斯坦的童年提醒家长:很多娃都可能是天才,只是被“扼杀”了


#母婴好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