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看“88岁”老校的分享——新密一高研学旅行访谈

研学旅行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已走过3个年头,3年来全国研学旅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仍有对研学旅行存在误解和不理解的情况。研学旅行相关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不统一、专业性研学导师的缺失等都对研学旅行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近日,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这所有88年历史的“老校”,分享了自己在研学旅行方面的见解和方法。

研学旅行 看“88岁”老校的分享——新密一高研学旅行访谈

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是郑州市首批示范性高中,从1931年建校至今已有88年的建校历史,学校以“育优秀人才,创中华名校”为办学目标,“尊重个性,挖掘潜能,对学生发展负责,对祖国振兴负责”的教育理念,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并结合新密市当地优质资源研发出的《新密古城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旨在让家乡旅游文化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且此课程在郑州市综合实践活动研学课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研学旅行是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

新密一高自2017年开始组织学校教师研讨、制定适合学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并成立新课程开发中心,于2019年5月《密景概览》印刷成书,将新密市古城文化与学校资源真正结合起来,开辟第二课堂,《新密古城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正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

“历史学科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开发校本课程,结合新密市情,结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选用同学们身边的素材,旨在带领学生在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体味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由感性的爱家乡到理性的爱祖国,培育家国情怀。我们希冀带领学生在一次次行走中切身感受家乡如此多娇,读懂家乡,获得心智发展,成长为健康健全的高中生”。课程组主持人杨梅老师介绍道。

研学旅行 看“88岁”老校的分享——新密一高研学旅行访谈

(《新密古城文化》课程组成员从左至右:宋俊涛,屈玉君,杨梅,朱菲菲,郭玉娟)

研学旅行需严把过程关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有其独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在动态的情境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复杂性的特点,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需严格把控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研学”变“旅游”的现象,突出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具体来说尤其体现在研学活动组织、目的地选择、研学导师选择方面。”屈玉君老师道。“活动组织要标准化,主要包括行前的宣传活动、安全宣讲活动、安全应急及风险评估,行中的交通服务、餐饮服务和医疗保障服务,行后的信息追踪、舆情监控活动等方面;研学旅行基地要突出教育性、实践性、体验性、安全性的原则;要对研学导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实施能力、仪态仪表、言语表达、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和培训,保证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

目前,国内的研学旅行还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可供学校借鉴的研学旅行模式较少,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都亟待专业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仍需不断完善。“在评定综合实践课程效果的时候,要注重手段的多样性,特别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表现的评定和鉴赏,力图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反思,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密古县衙研学行程结束后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自评与互评、学校教学处初评、教科室终评的方式进行系统评价,体现了多元的评价体系”。朱菲菲老师道。

研学旅行 看“88岁”老校的分享——新密一高研学旅行访谈

学生的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需要将活动内容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注重在直接经验中引导学生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开发和利用学生体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围绕现实问题展开探索,激发学生的原始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领学生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在对研学旅行的认识中宋俊涛老师认为“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组织者需要考虑好行前、行中、行后安排,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提出、发现、解决问题,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

研学旅行 看“88岁”老校的分享——新密一高研学旅行访谈

鉴于新密一高的实际情况,安全问题、时间问题以及可借鉴的研学模式少等问题是急需要解决的,郭玉娟老师表示,“希望有专门机构增加对研学活动的指导、引导,尽可能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提供可供我们学习的优秀范例,希望学校和相关部门为研学建立相关经费配套保障机制,减轻研学活动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希望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对研学活动多一份理解和支持,让我们的研学活动有更大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