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寺雨花宫

源涡永寿寺相传建于东汉,是榆次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寺庙。唐代永寿寺由村东移建至村西田志超故址,后多次维修增建。到明清时,寺庙由山门、过殿、南殿、戏台、大殿及雨花宫等组成,其中雨花宫为宋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寺内主殿顶端有镇寺之宝“双猫戏胆瓶”,据说能根据宝瓶的声响预测天气。


永寿寺雨花宫


1937年6月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夫妇二人来山西考察古建筑,林徽因先生在火车上偶然发现了永寿寺雨花宫,并临时作了勘查,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和图纸资料。就是这样一座上了《中国建筑史》的北宋早期古建筑,却在林徽因先生考察十多年后的建国初被人为拆毁。


民国廿六年六月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夫妇二人又作了一次山西中部的旅行考察,那次的工作在半途因发生“七七事变”,没有能按照预期的做完。但所得到的几处木构的实测纪录,却是少见的精品。像佛光寺的唐建大殿和宋代文殊殿等,已经梁思成先生在本刊上期发表。这座永寿寺的雨花宫也是那次的重要收获之一。


永寿寺雨花宫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榆次雨花宫,手里拿着报告,依靠在柱子上。


榆次远不在那次考察范围以内。永寿寺的发现是社员林徽因先生在正太路车上无意中看到的。从历年的实地考察经验断定这座庙宇有不可放过的价值。于是在太原等候省府办旅行手续期间,决定到榆次去做一次勘察。并在次日去做了雨花宫的实测图录和一份照片。这处意外的收获的未完工作预备再回来时再做补充,但意外的因战事匆匆改道回北平,竟没有能够办到。


当时的永寿寺只剩下了雨花宫这座小殿,既不宏伟,又已破败,但它极为精巧的结构却深深地吸引了梁思成和林徽因。1948年榆次解放后围攻太原时,摊派各村出木料修工事,雨花宫被拆除。解放后永寿寺旧址被铁路养护工区部分占用。

永寿寺雨花宫


榆次是太原东南的邻县。县城东南五里(据县志)的源涡镇位置在正太路边。永寿寺就建在这小镇上。寺的前部正当铁路线,在修路时被拆掉;雨花宫已是全无遮蔽的面对着铁路,看去像是现在寺的山门。它的方向是向南偏西十一度。


永寿寺雨花宫

永寿寺雨花宫


这个建筑是座单檐九脊顶(清代的“歇山式”),正侧两面都是三间,并不很大的佛殿。前部是廊,单薄的瓦檐、细瘦的阑额,使全体的印象比晋北其他辽宋遗构显得较为单薄纤弱。但它檐下斗栱的简单、爽朗和比例的大,以及廊里墙上“直棂窗”的形制古朴,仍可看出这个建筑的木骨是座早期的遗物。檐下的横匾色彩大半已经剥落,雨花宫三字用的是行楷,笔緻很遒劲。宽大的匾心配着瘦窄的边,边上的卷云和全体的比例,有宋代制度特有的风格。


永寿寺雨花宫


屋檐下的斗栱,在檐柱顶上的“柱头铺作”做法异常简洁,用“偷心造”挑出撩檐槫,在栱头和斗上有圆润柔和的曲线在“下昂”和“耍头”上又全用直线,这曲线和直线的迁相使用配合的很得当。在四角柱头上的“转角铺作” 正侧两面都是依照“柱头铺作”,再加上斜角的“角华栱”、“角昂”等组成。所有的“昂”和“耍头”统是向下指的斜尖,看上去不如柱头铺作那样安定而恰到好处。尤其是两面的下昂,它的后尾并不能伸上去,已失掉“昂”在结构上的功用而不改用“华栱”,是个缺憾。


永寿寺雨花宫


在柱头和转角铺作之间的“补间铺作”用的是最简略的配合法,只在“柱头枋”上刻“隐出”三层栱,再加栱上的小“斗”。没有任何挑出的“栱”和“昂”,更省掉底层的“泥道栱”和“栌斗”,远望去好像并无“补间铺作”。但这些隐出栱和添出的小斗不但已组成斗栱的形式和柱头斗栱相应,并且还使下面的几层柱头枋分担着最上一层枋所受的重量。两侧面檐下的斗栱形式和前后相同,并没有更加简略。这一周斗栱的做法在规矩绳墨中采用的都是直接有效的配合方式,充分表现出这位工师运用规制的能力。联络檐柱头上的“阑额”和“普拍枋”的厚度薄过斗栱任何一根用材和习见的不同,特别显得细弱。


永寿寺雨花宫


廊内的构架是这座建筑最精美的部分。所使用的每根材木可说都有它结构上的意义。这部分构架主要的是从内外槽的柱头上横向搭架“乳栿”,承担“下平槫”所托住的屋顶。然后逐点解决附带发生的问题。

永寿寺雨花宫

外檐的“柱头铺作”是“出下昂”式的斗栱。“下昂”的尾部在里面延伸上去,正压在“四椽栿”的出头底下,它与栿下的斗栱整洁而自然的联成一组。考虑的周群和手法的干净是木构架里少见的精品。


永寿寺雨花宫


廊的里面转角处在角梁底下的处置更表现出这座构架手法的精炼。现存的遗构在这部分常见的弊病如许多栱枋出头的丛集;或角昂和角梁等因为地位的不头着,接搭的含混勉强,或“下平槫”搭交点的底下支架的不妥善等等,在这座构架上的统统避免掉了。这里在“下平槫”的交点底下用斗栱和驼峰承托着或者安置在“递角栿”背上。递角栿顺着45度的斜角安搭在内外“转角铺作”的上面。这栿的实际长度大过“心间”的“乳栿”,但因为下面两头的斗栱各加了一只第二跳“角华栱”,它的跨度便减到和正列的乳栿差不多相等。插图7同时使递角栿的位置升高,它的里端在“内柱头铺作”上和乳栿的尾部上下相错,可以使这出的榫卯更容易安排。


永寿寺雨花宫

角梁扣搭在“下平槫”、“柱头枋”、“撩檐槫”的转角的搭头背上。它本身的做法并无特点。只是角梁下的“由昂”和“角昂”的尾部与角梁的叠结,是采用与柱头铺作的“下昂”相类似的手法,逐层递迭的伸上,顶着上一横材的的底下,利用柱心以外檐角的重量抵消一部分压着这内段角梁向下弯曲的重量,使各昂和角粮都等尽自己的任务,又能互相协助的缔结的异常简单清楚。这转角内部的措施,全用依顺形势解决的单纯手法,显出对结构的最高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