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春季,你又鼻塞了嗎?是鼻息肉在作怪

很多鼻塞的朋友去醫院看醫生時,見了醫生的第一句話就問:“大夫,快幫我看看,我是不是長鼻息肉了?”可見,患者對自己得鼻息肉存在一定的恐慌,的確,它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和生活。那麼什麼是鼻息肉?得了鼻息肉該如何治療?平時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和護理?針對朋友們的疑問,今天黑哥給大家聊聊鼻息肉。


敏感的春季,你又鼻塞了嗎?是鼻息肉在作怪

息肉

指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異常腫物,是由局部黏膜組織增生而成,為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

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腸腔內的稱為“腸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性息肉"。

生長在皮下的囊腫、脂肪組織中的脂肪瘤、肌肉內的肌瘤等,也可引起體表的隆起,但不屬息肉範疇。

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徵;病理表現為黏膜上皮損傷、基底膜增厚,可見腺體增生、間質水腫及炎細胞。

鼻息肉

贅生於鼻腔或鼻竇黏膜上、突出於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組織團,是鼻黏膜長期水腫而形成的不可恢復的腫物,常呈灰白色或淺紅色,恰如剝皮的葡萄或荔枝。

鼻息肉多雙側發病,多見於上頜竇、篩竇、中鼻道、中鼻甲等處,因為中鼻甲、中鼻道、篩竇、上頜竇等部位黏膜脆弱,易發生水腫,為鼻息肉的好發部位。


敏感的春季,你又鼻塞了嗎?是鼻息肉在作怪

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逐漸加重的持續性鼻塞、嗅覺減退或喪失、流涕及噴嚏,伴面部疼痛或腫脹等。

鼻塞

很多鼻炎朋友都會有鼻塞的經歷和感受,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鼻塞症狀,而鼻息肉引起的鼻塞症狀具有典型二個特點:

1、逐漸加重:不做干預的情況下(如手術或藥物緩解),鼻塞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一天天加重,通氣感覺越來越費力最後轉為張口呼吸;

2、持續性:全天24小時鼻塞,睡眠的時候也不會因體位的改變使得鼻塞症狀有所緩解。

由於鼻息肉的存在,鼻腔空間變得狹窄,氣道阻塞引起鼻塞。隨著息肉逐漸增生體積變大,鼻道空間更為窄小,鼻塞症狀愈發明顯。息肉的佔位性決定了鼻塞的症狀持續存在,體位的改變無法緩解。

感冒引起的鼻塞單側或雙側,為膿涕或清涕分泌過多阻塞鼻腔引起,擤鼻可短暫緩解,夜間側身睡勢可改善單側鼻塞。隨著感冒症狀的減輕,鼻塞症狀越來越輕微,直至症狀消失。

過敏性鼻炎引起鼻塞多為雙側,為鼻腔粘膜水腫及清涕分泌過多阻塞鼻腔引起,擤鼻可部分緩解,遠離過敏源或服用抗過敏藥物後,過敏症狀逐漸消退,鼻塞症狀逐漸減輕。

嗅覺減退

鼻息肉的長期存在會導致嗅覺減退或失靈,聞不到氣味,這種現象在鼻竇炎或過敏炎鼻炎的朋友中也屢見不鮮,嗅覺是如何減退或失靈的?這要從嗅覺是如何產生的講起。

嗅覺感受器(叫做嗅粘膜)位於上鼻道及鼻中隔後上部的嗅上皮,兩側總面積約5cm2。由於它們的位置較高平靜呼吸時氣流不易到達。因此在嗅一些不太顯著的氣味時,要用力吸氣,使氣流上衝,才能到達嗅上皮。

嗅上皮含有三種細胞,即主細胞、支持細胞和基底細胞。其中與嗅覺有關的是主細胞,主細胞也稱呼嗅細胞(見圖嗅黏膜),呈圓瓶狀,細胞頂端有5-6條短的纖毛,細胞的底端有長突,它們組成嗅絲,穿過篩骨直接進入嗅球。

嗅細胞的纖毛受到存在於空氣中的物質分子刺激時,有神經衝動傳向嗅球,嗅球內的神經細胞再發出纖維組成嗅束,嗅束連於大腦底中部深處,嗅束的纖維經過腦內多次神經元的接替,最後將氣味信息傳導所謂的嗅皮質,嗅皮質位於大腦中部的深處,在此完成嗅覺的主觀識別。

鼻息肉導致鼻腔阻塞,空氣中氣味分子到達不了鼻腔嗅粘膜區,沒有氣味分子刺激產生相應的神經衝動,久而久之聞不到氣味,感覺嗅覺減退或失靈。舉個栗子,生活中坐電梯有人放屁,人們都會捂住鼻子,避免聞到異味,和鼻塞嗅覺減退或失靈的道理一樣的。當鼻塞的原因解除,如摘除息肉手術,嗅覺即可慢慢恢復正常。


敏感的春季,你又鼻塞了嗎?是鼻息肉在作怪

鼻息肉類型

1、巨型鼻息肉:體積很大,甚至達數釐米大小充塞鼻腔而造成鼻塞、呼吸不通暢,或呈活瓣樣啟閉。還常伴有嗅覺障礙、頭痛、說話時鼻音過重等症狀。鼻塞致使分泌物滯貿,可誘發鼻竇炎,此時分泌物多而呈膿性。巨大鼻息肉可將鼻腔完全填滿,甚至將鼻骨向外推出,改變鼻的外形。

2、過敏性息肉:常為雙側多發性,如不能除去過敏原因,息肉切除後常駐易復發。病變除水腫明顯外,有大量嗜酸性白細胞浸潤,粘膜上皮下基底膜有明顯增厚(玻璃樣變化),上皮可有化生。

3、炎症性息肉:單側或單個息肉形成,多由局部感染引起,切除後不易復發。水腫輕微,滲出的炎症性細胞主要為嗜中性白細胞及單核細胞。上皮化生及基底膜增厚較少見,可與過敏性息肉相區別。

致病原因

息肉多是因為局部黏膜組織受到炎症刺激,激素水平變化及遺傳因素的影響。舉個栗子,長期便秘的患者腸道內存在大量乾結的糞便,這些糞便可持續的刺激直腸黏膜而使之產生慢性炎症反應,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炎症因子刺激腸繫膜組織增生,進而導致了腸息肉的發生。

鼻息肉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多認為浸潤與感染、變態反應、基因表達異常等多種因素有關。

1、慢性炎症:

炎症產生膿性分泌物,長期反覆刺激鼻腔粘膜,致使鼻粘膜內發生血栓性靜脈炎及淋巴迴流障礙,最終導致鼻粘膜發生水腫而逐漸形成息肉。

2、變態反應:

變態反應在鼻部多次發作,在多種化學物質的作用下,長期會導致鼻粘膜血管的通透性增高,使得鼻粘膜高度水腫,慢慢下垂,逐漸形成鼻息肉。

3、藥物因素:

近年發現鼻息肉與某抗生素藥物不耐受、支氣管哮喘有密切聯繫,此類患者易致鼻息肉發生,一般認為是抗生素、消炎藥物等非類固醇藥物干擾引起四烯酸代謝所致。

鼻息肉治療

息肉較小或者初期採用內科治療,內科治療一個月無效或者息肉比較大的情況,可以採取外科手術方式治療。

第一、先應該保持冷觀心態,鎮定應對,切勿相信謠言或小道消息,去正規醫院相應科室就診或諮詢是否需要治療。

第二、可能需要完成相應檢查,進一步明確息肉的病理類型,並鑑別、排除其他類似的病變。

第三、如果病理類型確診為腫瘤性,則需積極配合治療。如果為非腫瘤性,患者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謹遵醫囑,祛除不良的生活習慣,治療有關的基礎疾病,配合隨訪,主動複診。

更多健康知識分享關注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