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分為哪四個部分,怎麼理解?

用戶5808186204282


《雁門太守行》唐.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註釋]

體裁:樂府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一。

燕脂,即胭脂。

玉龍,指寶劍。

黃金臺:在今河北易縣東南。戰國時,燕昭王築臺,置千金於臺上,以招攬天下"賢能"。

[回答問題]

(一)

《雁門太守行》全詩以聯分成四個部分,即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二)

白文

黑色的雲層壓住城樓,城牆象要塌陷一樣,太陽照射在將士那魚鱗般的鎧甲上,光芒耀眼。(1,2句)

戰鬥號角之聲在秋色裡響徹天空,邊塞戰士們的鮮血在秋夜裡與泥土凝結成紫色。(3,4句)

寒風半卷著戰旗,輕裝鐵騎飛奔易水,天寒霜重鼓受溼,聲音不響亮。(5,6句)

為了報答皇帝象燕王那樣招賢的恩意,決心提著寶刀在前方為他戰死。(7,8句)

聯意

首聯,寫景說事,渲染兵臨城下的戰鬥緊張氣氛,表示形勢危急。

頷聯,從聽、視覺兩個方面描繪戰爭的殘酷和悲壯。

頸聯,寫將士們夜襲和浴血奮戰的英勇場面。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們誓死報國報君的決心。

作品的時代背景和藝術效果

唐朝中期,藩鎮割據勢力日益強大,某些少數民族集團常常侵擾內地,經常引起激烈的戰爭。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去征討雁門叛亂,李賀作賦詩鼓舞官兵士氣,寫下了《雁門太守行》之作。

李賀站在進步的政治思想立場上,維護唐王朝的領土完整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和侵擾。這首詩既寫了唐朝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又表現了詩人渴望建立功業的愛國思想。

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令人崇拜英雄、憎恨割據勢力的感染力。


冷月秋風968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分為哪四個部分,怎麼理解?

(原創)李賀出生於790年,卒於616年,字長吉,福昌即今河南宜陽人。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家居福昌的昌谷,因此後人稱為“李昌谷”。他的體貌細瘦,大鼻子,據說是通眉(指左右眉連在一起),手指較長,少年時期就才名廣播,曾經以詩歌拜謁韓愈,得到了韓愈的勸勉,應試求仕,但因其爭名者以犯父諱為由,百般毀阻,終不得第。任奉禮郎,後以辭官家居,因失意而鬱悶而率,終年僅二十八歲。

李賀的詩多感時傷逝,哀嘆盛年易衰悲嘆零落不遇,或寄情於天國,或幻念鬼境,特別長於古體歌行,以其逸才奇思慘淡經營,刻意求新,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幽奇詭譎的意境和魄麗新美的意象,其詩因而難懂。人們稱為“李長吉體”。他的詩在中唐時期獨樹一幟。

《雁門太守行》是在韓愈任國子監慱士時,分司東都,李賀以詩拜謁,韓愈送客歸時,十分睏倦。門人呈詩卷,解帶便即讀。第一篇便是《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於是又整裝執帶,命邀。於是傳為佳話。

全詩如下: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為了讀懂這首詩,先試譯如下:

濃黑的雲層低沉壓著,

似乎要壓踏這座城池。

從雲縫裡透過的日光,

照著將士金鱗的甲衣。

響徹漫天的角聲吹響,

悲壯肅殺秋色裡迴盪。

那一場鏖戰的戰場裡,

凝結著胭脂般的鮮血,

在暮色的夜霧中透出,

一大片絳紅色的暗紫。

前來增援的輕騎部隊,

高舉著半卷著的紅旗,

悄悄然地逼近了易水,

天寒地凍霜濃的天氣,

就連重重擂擊的戰鼓,

發出沉悶聲高揚不起。

一心只是為報答君主,

黃金臺上攬賢的心意,

寧願手裡提攜著利劍,

去奮勇迎敵不惜一死。

試著解析:

《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描寫邊塞戰爭場面的詩。作者運用樂府和瑟調三十八調之一調歌詠邊塞征戰。

全詩如果硬要分為四個部分的話呢,那就是兩句一個場面,即一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

黑雲壓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鱗開”。描寫敵軍兵臨城下,象濃濃厚重的黑雲層沉重地壓住城頭,似乎要將城池壓崩塌似的。陽光從雲縫裡透出,照在守城將士們袒開的,魚鱗般金光麟麟的鎧甲上,閃著璀爛耀眼的光芒。

這第一部分描寫的是敵人大兵壓境,城池裡緊張的環境和守城將士振戈待發的景象。

第二部分: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漫天的鼓角聲吹響,發出嗚嗚而又悲壯的聲音,在這秋色的蕭條裡,鮮血(燕脂胭脂)浸染了長城腳下的泥土。

這二層意思是作者勾勒出戰場的慘景和殘酷,為了保衛國家的疆土奮勇殺敵,敢於犧牲的精神風貌。

第三部分: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說的是前來增援的輕騎部隊,半卷著紅旗,靜悄悄的前來增援。“臨易水”,是借用荊軻《易水歌》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個典故,說明將士們不怕犧牲,捍衛國土的堅強信念。在這天寒地凍的邊疆,就連那重重擂擊的戰鼓,也只發出沉悶的聲音,高昂不起來。

第三部分描寫增援部隊神奇而又悄然地來到這天寒地凍的戰場,抱著“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決心。

第四部分: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據《上谷郡圖經》記載“易水東南十八里,燕王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之士”,後來,人們把“黃金臺”用作君主禮賢下士的典故。"玉龍"指寶劍的代稱,典出巜晉書•張華傳》,說的是張華見天上有紫氣,雷煥解釋說:“此乃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後來果然於豐城縣獄屋基下掘得石菡,內藏寶劍,上刻一字為“龍泉”。

這第四部分結尾描寫將士們為了報答君主,在“黃金臺”上禮賢下士的這番心意,寧願手提利劍,奮勇疆場,不惜一死的決心。

總之,這首詩表現了將士們精忠報國,誓死如歸的英雄氣慨和慷慨激昂的精神狀態,讀後又有悲壯蒼涼之感的風貌。

難怪大詩人韓愈在十分疲勞並且寬衣解帶準備休息的情況下,看到這首詩,立馬招見這個初次見面的青年詩人。


高樓避愁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詩鬼”李賀千年之前預知華夏兒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譜寫國家情懷、世界情懷、大國情懷!向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四”!青年發出時代的最強音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中華好青年時刻準備著:祖國若有召,召必回,戰必勝!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____巧用色彩詞 畫面感極強

一、誦讀佳作: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二、賞析解讀:

首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敵軍像烏雲壓近,城牆彷彿將要被坍塌,鎧甲迎著(雲縫中射下來)太陽光,如金色鱗片一般閃閃發光。

首聯即是寫景,又是寫事,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次句寫城內的守軍,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借日光顯示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賞析此聯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意境雄渾:運用想象的黑雲和日光來創設意境,色彩濃烈,想象奇特。

巧用修辭:運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渲染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運用對偶,音韻和諧。

感情濃郁:這兩句飽含深情,歌頌了守邊將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軍中號角在秋色裡響徹天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頷聯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描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的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地位,為下面官軍援救做鋪墊。

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寒風捲動著紅旗,軍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溼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頸聯描寫守軍出兵夜襲敵軍的情景。前一句暗示將士們毅然赴戰,後一句暗示戰爭形勢嚴峻。

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寵,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詩人引用黃金臺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三、特色品鑑:

巧用色彩詞,畫面感極強。

這首詩通過描寫將士們臨危不亂、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讚揚了將士們頑強的戰鬥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

一般來說,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濃豔色彩的詞語,而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和黑色、白色及秋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示情,以色傳情。詩人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營造出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四、走近李賀:

李賀: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被譽為“詩鬼”。

他善於熔鑄辭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

代表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

行》《蘇小小墓》等。有《昌谷集》傳世。

五、結束語:

中唐時期,潘鎮叛亂此起彼伏,兵戈擾攘。唐憲宗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叛亂。消息傳到京師,朝野震驚。唐憲宗乃組織軍隊,討伐叛軍。李賀時在長安,聞知事變,即賦本詩,歌頌平叛戰爭中英勇赴國難的將士們。

自古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惹事,但絕不怕事。辱我國尊,犯我疆土,雖遠必誅。中華好兒女時刻準備著:召必回,戰必勝!

花木蘭替父從軍,歷來為中華兒女家喻戶曉之美談。新中國成立以來,好男兒志在從軍,保家衛國。參軍辛苦三年,不參軍後悔一輩子。

新冠以來,中華好兒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譜寫國家情懷、世界情懷、大國情懷!向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