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什么意思?

用户2127540355763


此句出自东方朔《七谏》之《怨世》,意思是“时人腐化没落到无法用语言来评论,世俗毁誉高下之间相差太多”。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西汉著名词赋家,本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人,才华横溢且幽默风趣,颇有政治抱负,上言政治利弊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策,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与重用。东方朔一生著述很多,后人汇编成册为《东方太和集》,《七谏》之《怨世》只是其中的一首。

对于世上各种不公正的事情,东方朔在这篇《怨世》诗中,做了淋漓尽至的描述,就算是生为至圣之人尧舜也曾遭受别人诋毁诬蔑。而对于世上这些不公,没有人能公正的判定孰对孰错,现在就算有八位贤人也会难以定夺。

而东方朔生逢乱世,空有一身才华,却难施报国之志,虽然自己精诚专一愿意竭心尽力,但由于世道黑暗,反而容易被小人排挤毁伤。不知不觉已年过半百,自己一事无成,对于前途不免迷茫。

东方朔又想远走高飞,离开这是非之地,又怕自己没经皇帝同意擅自离开,恐要被皇帝下旨捉拿,遭受罪罚,毁了自己一生清誉。这种矛盾心理一直困挠着东方朔,让他想到宁愿与屈原一样投入江中,随着滚滚江水漂去,最后化作江底的泥沙,永远不会再见到浊世污秽。


乡下老果


世:世人。

沈淖(chén nào):王逸《楚辞章句》:“沈,没也。淖,溺也。”这里是没落的意思。

难论:即难论是非。

岒(qián)峨:高下不齐的样子。

嵾嵯(cēncī):同“参差”,不齐,不一致。岒峨、嵾嵯在这里都是比喻人们对是非的评价不一样。

时人腐化没落难以评说,世俗毁誉高下相差太多。

该句出自东方朔《七谏·怨世》,《七谏·怨世》是《七谏》的第三篇。

此辞写屈原被放逐以后对楚国黑暗世道的怨愤。作者罗列社会人事、花鸟禽兽、神仙传说等多种意象,细致描绘并沉重地抨击当时的局势。同时也刻画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想藉此远走避世隐居,又怕名誉上受损;并且无法忍受君王为奸佞之徒所蒙蔽。

辞以屈原的口吻来书写,表达出一种伤痛的情绪,生动展示了主人公立场坚定与矛盾的内心世界。

从形式看,仍用代言体叙事抒情;从内容看,是写屈原于流放中决心怀石沉江前对当时楚国世道黑暗的怨恨,故题名《怨世》。

辞从世道的浑浊和黑暗入手,继而表明屈原偏反其道而行之的中直态度,最后写到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决心沉江。充分表现了屈原对黑暗世道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自己决心沉江远逝时的矛盾痛苦心情。

此辞抓住屈原遭流放后思想感情中的一个“怨”字叙事抒情,

这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观点是一致的。

通过“怨世”而“悲其志”,进而想见其为人,既再现了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的感人形象,又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屈原崇高品质的无限敬仰以及对于屈原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又谴责了世道的黑暗。

在内容上,通过屈原的“怨世”而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与国君“远巧佞,退贤言”、举贤任能密切相关,是可贵的。


红孩唉


此句出自《七谏·怨世》,作者东方朔,西汉辞赋家。

其中,个别词意思如下:

世:世人

沉淖:没落

难论:难论是非

岒峨:高下不齐的样子。

嵾嵯(cēn cī):不齐,不一致

因此,整段话意思为“世人腐化没落难论是非,世俗毁誉高下参差不齐”。

此辞主要写屈原对当时楚国世道黑暗的怨恨并决心沉江,流露出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