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菲利普·津巴多說:“心理學是一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 心理學充滿了魔力,能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別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拋物線”願意將這種魔力發揮到極致,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閨蜜敏敏跟我講了他兒子小宇朝他爸爸大哭發飆的事。我很吃驚,要知道8歲的小宇可是很怕他爸爸的,他從來沒吼過爸爸,只有爸爸吼他的份。

小宇和他的小朋友明明一起討論飛機“黑匣子”,小宇對這塊的知識不是很瞭解,而明明卻知道的很多。

但小宇是個很有想法的小朋友,當聽到飛機“黑匣子”堅不可摧時,他大膽的說可以用原子彈銷燬它,就不相信摧毀不了他。

當著明明的面,坐在一旁的小宇爸爸沒有多說,他等明明走後,對小宇說:“明明看書多,思維能力很強,不懂就別在別人面前不懂裝懂,不懂就多去看書,誰會有病用造價很高的原子彈去銷燬一個小小的“黑匣子,別說了讓人笑掉大牙。”

小宇的爸爸說話語速很快,又重複說了一兩次,再次強調讓他不懂就別和他人爭論,別亂說些用什麼用原子彈去銷燬“黑匣子”的話。

沒想到小宇哇哇哇的一下大哭起來了。嚇了家人一大跳。

爸爸問他為什麼哭?他不回答,後來媽媽也過來了,孩子一下就朝著爸爸大吼起來了。

“雖然我不懂,為什麼我說說我的意見就不行?”

“為什麼我不可以和別人爭辯爭辯?”

“為什麼你要打擊我?”

“我是不是你的兒子?”

……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一連串的問,把他的爸爸媽媽都問傻了。特別是他爸爸,只是一味跟他解釋自己沒有要打擊他的意思,自己只是說希望他多讀書,多瞭解知識而已。

聽了閨蜜的講述,我跟閨蜜說:“你的兒子有逆反心理,說明你的孩子還有救。”

小宇爸爸對孩子說的這些話,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破壞性批評”。破壞性批評是對孩子自尊心的無情剝奪。

當小宇聽到爸爸說的話時,給自己的反饋是:爸爸誇獎明明,說我不如他;爸爸罵我有病,用原子彈去銷燬小小的“黑匣子”;爸爸否認我,說我不懂裝懂。

小宇有自己的自尊心,他的爸爸傷害了他的自尊,於是他就拿起吼叫、哭訴、反駁的盾牌來和爸爸對抗。

就好像人在打架時急了眼,不管是掃帚還是刀子,只要身邊有什麼拿來就用。孩子的反應也是同樣的道理,他不管你說的道理對錯,隨時準備還擊。

當孩子一旦放棄了對抗,認為“反正你說我不懂我就不懂”“反正你說我有病我就是有病”“反正你認定我是個撒謊的孩子,那我就撒謊!”那說明孩子的自尊心已經被傷透了,徹底破罐破摔了。

弗洛伊德心理學派認為,一個人的性情在幼年時期即已定型,而且會左右其一生。

美國一個權威機構曾對小孩進行過一次測試,結果非常驚人。他們發現,孩子1歲時,想像力、創造力高達96%,但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7歲時(即上學以後)發生逆轉;到10歲時,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不見了,只剩下原來的4%!

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怎麼消失的呢?該機構決定對1萬名孩子進行跟蹤調查,並對他們各自的成長進行監測。他們最終發現:小孩在成長(0一10歲)的過程中,平均要遭受超過兩萬次的“傷害”。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其中對幼小的心靈傷害最大的,就是來自父母的“破壞性批評”。 這些將使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尊嚴,沒有價值,逐漸真的喪失自尊和價值。

沒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不管我們父母怎麼說教,都無法運用語言的方式來校正他的行為。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有個年輕人回答:“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著我說,發什麼神經。”心裡的絕望,難以想象。

這些痛苦的記憶,深深刻在孩子心中,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直接導致了孩子長大後持有消極心態,他們膽小、懦弱,猶豫、憂慮等等,讓他們更容易失敗。

一、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破壞性批評有哪幾種表現?

1.對人不對事。

①結論式的否定、批評。

如,孩子的作業沒有認真完成一次,就認為孩子是個“玩性大的孩子”;孩子說了一次謊話,卻不瞭解事情的始末,從此認定孩子是個“撒謊的孩子”。一次沒做好,就認為永遠做不好。

②言語中伴隨著人身攻擊。

·你怎麼這麼笨,這道題都不會?

·你除了玩,你還會什麼?真是沒救了。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怎麼那麼懂事?你也不向人家學習學習。

·吃那麼多,胖得跟豬一樣。

·你沒救了,我就當沒你這個孩子。

……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③人前教子。

不顧孩子面子,當著別人就批評孩子,會傷了孩子自尊,即使你說得對,但他心裡仍然不服氣。

2.喜歡跟孩子算總賬。

一旦孩子犯錯誤,家長就把過去的“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全部抖擻出來,翻來覆去,叨叨個沒完。相反,卻強化了孩子認為自己改了又犯,改不了的想法及自我否定。

3.家長的誇大其詞。

由於孩子年幼無知,認知很片面、粗淺,難免會犯同樣的錯誤,有時家長說了一次又一次,孩子仍沒有徹底改掉,家長就說:“這個問題我都說一千遍一萬遍了,你就是記不住!”

其實父母才說了兩三遍,孩子對數據處於敏感期,還不能理解誇張手法,他們會認為,你的批評不實事求是,胡扯八道。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4.帶情緒性批評,有時對孩子冷嘲熱諷。

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講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壓力,回到家僅因孩子的一句話、一個行為,就引發了父母的一頓臭罵。而孩子卻無辜至極。

甚至有的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指桑罵槐,全然不顧一個心智未健全孩子的感受。用一些不好的詞彙難免會傷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很傷心,感受到我們做父母的不愛他了。

5.不斷讓孩子積累內疚感。

“你知道,你上學要花多少錢嗎?哪一分不是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

“我冒著生死生你,你這麼不乖,怎麼對得起媽媽。”

“好好學習,將來要報答媽媽。”

孩子其實沒有選擇,做了我們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幸,遇到這樣的父母,經常性的批評,孩子只會認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不爭氣,對不起父母,欠了父母很多債,以後心理負擔很重,充滿內疚想著如何報答、償還父母,而忘了自己的人生。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6.對孩子是有條件的愛,優秀、表現好才愛才有鼓勵,不優秀、表現不好統統沒有。

“寶貝,考了100分啊,獎勵你一個玩具。”

“寶貝,今年考班裡第一名,帶你去北京玩,考五名以後那也別想去,在家補課。”

家長對孩子經常性進行這些破壞性批評後,孩子的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少,自信心會變得越來越弱,喪失勇氣,膽小懦弱。

孩子受到了雙重消極的影響,一是直接承受傷害,並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否定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永遠變不好。二是父母等於給孩子作破壞性批評的示範,將來孩子可能照搬照用去對待他們的下一代。

二、作為父母,我們要怎樣正確的批評、教育孩子?

1.一定要做到對事不對人,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講道理。我們批評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事情是什麼樣的,直接講事情。要明確告訴他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錯在哪裡,下一次應該怎麼做。不要因為一次過錯而對孩子完全否定,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否定曾經的努力,更不能給孩子扣上“笨蛋”、“廢物”、“懶鬼”等帽子。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2.儘量不讓孩子有內疚感。作為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沒有條件的。很多時候我們要教會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要追求做最好的自己。父母和孩子都有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自我。

3.摒棄罰了又賞的做法。有許多家長,特別做母親或老人的,剛剛打完孩子,然後又抱著孩子哄,甚至又給孩子好東西吃。這樣,讓孩子以為雖然被打了,但還是有好處的,他也許忘記了為什麼被打及被打的痛苦,卻想到了得到獎勵的好處。下次為了得到獎勵又犯錯。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三、多用以下話語與你的孩子對話

1.從正面多鼓勵、讚美自己的孩子。

·我相信你,沒問題的!

·試一試,成功不成功都沒關係!

·多做幾次,會越來越好的!

· 方法總比困難多!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2. 給於孩子尊重與理解。

·你既然想好了,我支持你!

·我尊重你的選擇!

·別人說你什麼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加油,你的人生你做主!

3.與孩子感同身受。

·我知道你的感覺,我也經歷過。

·錯了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改正,我相信你會越來越好。

·我難過的時候,和你一樣。

·如果你想哭,別憋著,哭一會兒吧。

英國詩人米爾頓在《失樂園》有句名言:“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間;天堂變地獄,地獄變天堂。”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長大!

教育心理學: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不反抗說明他沒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