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視頻,拍拍6K剪4K、拍4K壓縮成高清,有必要嗎?

今天要討論的是6K或者8K,輸出成4K到底有什麼意義?HD屏幕看4K影片有差嗎?

儘管你的屏幕只有1080p的分辨率,你也可以試試看,到視頻網站找出一部4K的影片,播放時在1080p和4K兩種畫質中間作切換。你會發現,即使你的屏幕只有1080p,切換到4K時,仍可明顯感受到銳利度的落差。

拍攝視頻,拍拍6K剪4K、拍4K壓縮成高清,有必要嗎?

信息量不同

簡單的來說,原生拍攝的4K和後期再將6K降轉至4K,前者的銳利度肯定不及後者。同理,原生拍攝的1080p和後期將4K降轉至1080p,結果也是如此。

為了方便說明,以下就使用“6K→4K”與“原生4K”作為主要規格來解釋。對於攝影新手來說,這是一個3-2不等於1的奇怪邏輯,明明最後都是一樣的像素量,有什麼理由看起來不同?

取樣

影像從數據被讀出感光元件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被“刻意”的丟失數據,這是因為現有的傳輸頻寬速度應付不了現有的高像素需求,所以進行編碼儲存時,會發生所謂的“取樣”。換句話說,影像在編碼時,會有“像素共用信息”的情形發生。拍攝時發生了一次,進入到後期剪輯完成輸出時可能又會再發生一次,等於像素們的色彩信息量至少折損了兩次以上。

常見的取樣方式都具破壞性

就拿最常見的取樣4:2:0 來說好了:每4個像素為一組,而每個像素本身都有自己獨立的“亮度”信息,但只有第1個像素有色彩值信息,其他3個只能跟第1個像素“借色”還魂。而4:2:2 則是每4個像素就會有2個像素具備了自己獨立的“色彩”信息,供其餘2個像素取樣。

拍攝視頻,拍拍6K剪4K、拍4K壓縮成高清,有必要嗎?


礙於頻寬和寫入速度總是跟不上像素拉昇的腳步,4:2:0 仍是現階段消費級攝像機或相機的主流取樣方式,較高階的攝像機則具備了4:2: 2 的選項,每一組像素多出了一個色彩值,目測之下沒有太大的差異,卻可以令影像的後期寬容度大了不少,這也是為什麼給調色師4:2:0 的素材時人家會對你翻白眼。

常見的Apple ProRes 專業的影片記錄格式,至少都採用4:2:2 的取樣。當然,如果你可以在拍攝時就達到4:4:4 取樣或是RAW 的水準,那就不必擔心取樣所造成的折損,但這類等級的設備價格昂貴,也造就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拍攝視頻,拍拍6K剪4K、拍4K壓縮成高清,有必要嗎?

Downscaling

瞭解了上面說到的取樣之後,再回到主題,試想:今天我把6K的影像縮小成4K的影像時,其像素的信息量是原生4K(829萬像素)的2.34倍(1940萬像素) ,這樣的行為稱之為”Downscaling”。

拍攝視頻,拍拍6K剪4K、拍4K壓縮成高清,有必要嗎?

放大比較,左為4K縮至1080p,右為原生1080p。

而Downscaling你可想像成“重新拍攝”。在4K的容器中(或屏幕上),來自6K的像素們不會再因為“取樣”而犧牲掉色彩信息,反而每個4K像素還可選擇2個6K像素的信息來作為自己獨立的亮度與色度信息,當每個4K的像素都有完整獨立信息時,品質與銳利度相對高了許多,畢竟跳過了原生4K在相機/攝像機上的取樣壓縮手續。

拍攝視頻,拍拍6K剪4K、拍4K壓縮成高清,有必要嗎?

當然了,你的6K原始影像品質也不能太差,如果也已經被壓縮到色彩失真或是有幀間壓縮之類的情形,還是會影響到降出的品質。

拍攝視頻,拍拍6K剪4K、拍4K壓縮成高清,有必要嗎?

以上方式也在不少電影取景時採用,在HD盛行的年代不少劇組就會使用2K設備拍攝,在最終輸出HD時可獲得不錯的銳利度。到了4K盛行時期,就會使用5K或6K的設備拍攝。儘可能提升原始素材的品質,才能經得起後期多道繁雜編輯、合成及調光調色的摧殘。

結論

下次拍攝時,也許你手邊的設備有超高像素的選項,如果沒有視角裁切問題,且可滿足幀率需求,電腦效能、儲存設備也許可的條件下,就給它開最高吧,就算你最終只需要交給業主HD,拍攝4K還是有幫助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在家學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