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一直以来,林徽因的感情故事都为人们津津乐道,一些影视剧、书籍、自媒体里面描写的林徽因,大多是她的爱情故事,网络上甚至分了陆小曼粉和林徽因粉,在互相掐怼。

林徽因和梁思成、徐志摩、金岳林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被炒得几乎人人皆知。

尽管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我们还是很好奇:这个民国时期的国民女神,到底是滥情还是纯情?她和徐志摩、金岳霖是否真心相爱过?她选择嫁给梁思成是不是因为更爱他?

她给梁思成的那句“一生守候”的回答,到底虚情假意还是内心笃定?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01 林徽因与徐志摩:可能有爱,但不合适

林徽因在16岁时遇到徐志摩,是在英国。当时,林徽因的父亲以外交官身份游历欧洲,为了让女儿增长见识,他带林徽因跟他一同去游学。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的印象是这样的:“仿佛刚从烟雨蒙蒙的南国小巷里走出,带着一身水漾的诗意与清丽,优雅而灵动。她的美犹如一件精美的瓷器,让徐志摩看一眼,便是一世。”

这样的女子,足以让任何正常的男人心动,何况徐志摩还是一个浪漫感性的诗人。但其实徐志摩爱上的是理想化了的林徽因。

新女性、新式教育、游历欧洲、开阔眼界,一口流利的英语,陪伴父亲以女主人的身份与众多外国名仕结交……

这些在理想主义的徐志摩看来,才是那个与他灵魂相惜的伴侣,为了得到她,他不惜一切代价。

而林徽因面对徐志摩的热烈追求,虽然有惶恐和羞涩,但内心却是喜欢的,徐志摩让她初识了爱情的甜蜜。

在英国游学期间,有一段时间因父亲去瑞士开联合国大会,独自留在英国的林徽因非常孤独。

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充满向往,总是希望有浪漫的事情发生。徐志摩的出现,满足了这个怀春少女对爱情的浪漫憧憬。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但小小年纪的林徽因,心思却很缜密。冷静下来后,她首先想到,徐志摩是父亲的朋友,一开始是以父辈的姿态出现的,他实际上也比林徽因大了将近10岁。

徐志摩的确很有诗意才情,而且具有成熟男人的魅力,在文学、诗歌方面也充当着她的引路人,所以,林徽因对徐志摩更多的是仰慕、敬重。

当她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时,从小母亲的遭遇让她忌惮,她不愿意做没有地位的姨太太,即使徐志摩为了她而离婚,她也不愿意充当不光彩的小三。而且,徐志摩的激情有余沉稳不足,也不能给她以安全感。

林徽因在短暂的沉迷之后,迅速抽身而出,提前结束了游学,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匆匆离开英国。

有人非要证明两人的爱情有多么深厚,尤其每当说到林徽因对徐志摩爱得多么深,就用一件事来证明:徐志摩乘飞机出事后,她还让丈夫梁思成去捡一块飞机残骸,一直保留终身。

这种证明毫无意义,每个经历过初恋的人,都愿意将那一份美好保留在内心的深处,林徽因也不例外,这其实就是初恋的意义,何况她与徐志摩还是文学和心灵上的挚友。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02 林徽因与梁思成:包办的婚姻未必不幸福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其实是有一点包办的性质。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这个当时的新派人物,在子女婚姻方面主张走的是中立路线——他既不赞成婚姻完全由子女自己做主,也不赞成完全由父母包办。

他心中理想的婚姻制度是:父母留意,确定人选,然后创造适当的机会让两人接触,两人经过充分了解,自由恋爱后结合。

在他们的婚姻和事业中,无处不有梁启超的影子。从安排两人相识,到对爱徒徐志摩爱情婚姻观的批评,以及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在国外的求学安排与资助,甚至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安排,他都亲力亲为。

两家的大人,就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这两个长辈虽然在那个年代都是开明人士,但在子女的婚姻方面,他们还是会考虑家族之间的门当户对。

在当时,梁家和林家都是声名显赫的家族,都是书香、官宦世家,而梁启超和林长民两人都是崇尚西学,致力于国家富强,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两人又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两家联姻,珠联璧合,孩子的生活、教育背景也大致相当,今后的新家庭中能够更容易相处。

事实上他们两人也是按照父辈安排好的“恋爱线路”在走。林徽因和梁思成毕业后,两人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了西式婚礼,国内传统的婚礼由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亲自操办。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两人的蜜月旅行也是独特的,他们是去欧洲考察古建筑,而这一切,都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亲自安排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接受过传统教育,内心深处还是有伦理观念的约束。林徽因虽然在情感方面看似比较随意,对徐志摩似乎藕断丝连,但她从来不承认他们之间谈过恋爱。

而且,徐志摩虽然也出生豪门,但他的家族是世代经商,他的父亲是有名的银行家,只到了徐志摩这里,才出了一个文化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家世背景应该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婚姻中强调门当户对,其实也并不一定完全错误。

现实生活中,如果夫妻双方家庭背景相差甚远,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的确会给婚姻生活带来一些摩擦,甚至会有三观不合的矛盾。

冰雪聪明的林徽因,在面临婚姻的选择时,能够有这方面的考虑,也是情有可原的。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03 林徽因与金岳霖:灵魂守候的挚友

关于林徽因对感情、婚姻的选择,有一种评价是:现实生活中,林徽因也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平凡女子,懂得自如收放,懂得如何取舍,因为她毕竟不是清高遗世、痴情至死的林黛玉。

一些情感类的鸡汤文章,将林徽因描绘成民国上层社会中,一个温柔美丽、醉心于风花雪月、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女青年,所以,在金岳霖与林徽因一家的交往中,有些人会将林徽因误解为一个滥情的女人。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金岳霖确实追求过已经结婚的林徽因,林徽因也对这个留过洋、富有才华、绅士派头十足的哲学教授颇有好感,甚至心生爱慕,但他们的坦诚和梁思成的宽宏,使一切都戛然而止。

林徽因和金岳霖将他们互生情愫的事,毫无保留地向梁思成坦白,梁思成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决定将选择权交给林徽因,由她来决定三人的命运。

金岳霖看到梁思成如此胸怀,自觉不如,于是决定退出竞争。

林徽因虽然接受了多年西式教育,思想比较开明,但也许正是这些教育,让她更多了一些女性的独立思考。

童年母亲受辱的经历、跟随家庭不停迁徙、16岁跟随父亲游学及后来留学四年的阅历,让她能够在短暂的迷茫之后,迅速恢复理性,作出智慧的选择。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04 内心笃定,才敢用一生来回答

在情感方面老实木纳的梁思成,在结婚时曾问过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那个著名的回答,有人认为是林徽因更爱梁思成的表现。

其实未必,这个问题本不好回答。聪明的林徽因没有明确回答“为什么”,而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将用一生来回答。”

这个答案其实不会让梁思成安心,但会让梁思成等一辈子,因此也会将他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

看似摇摆不定的林徽因,实则内心笃定。林徽因也的确用了她的一生来回答梁思成,她和他相守了三十多年,一直到死。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林徽因的笃定,与她与生俱来的血统有关,也与她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经历有关。

林徽因出生在显赫的世家,从小大姑姑林泽民给了她知识的启蒙,让她很小就学会了识字,并爱上了读书。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已经样样精通,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已经深深植根于她的血脉中。

他们一家迁居北平后,林徽因上的是教会中学,又接受了西式教育:英语、自然科学、地理、音乐、美术等等,这些新奇的知识,让林徽因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应该说,教育对林徽因最大的影响,是父亲带她去欧洲游学的那一年多的时光。

在全英文的环境里,林徽因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文学、历史、美学等等,跟随父亲结交欧洲众多文化名流,得到他们的点拔,使她的文学启蒙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在此期间,父亲作为外交官,在工作上把她当自己的秘书,在外交上又把林徽因当成女主人,和各个国家的各界名流打交道,许多事情让她自己做主,这让林徽因养成了独立思考、决断的能力,也锻炼了她的交际能力。

不过,万千宠爱下的林徽因,童年的经历中也有酸涩苦楚。林徽因的母亲不讨父亲喜欢,也得不到家族的肯定,尤其在父亲后来娶了二姨太后,更备受冷落。

小小的林徽因很早就见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

童年经历让林徽因开启了早慧的心智,让她可以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七、八岁就开始管理家务,也让她从小树立了担当和责任的观念,练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庭条件的优越,长辈的厚爱,可以给人底气;而成长中的痛点,也许是生命中的不完美,但却能让人在面对未来时,更加自信。

林徽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又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熏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再加上童年的生活历练,让她的内心世界不断丰富,底气十足。

一个底气十足的人,才能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才能够明辨是非,才能笃定地把握自己,把握未来。

林徽因:在结婚时敢说“用一生来回答”的人,到底有多笃定?

作者:荷声,一个因读书走上人生新里程的美女姐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