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后浪》被喷成狗,这回喷子骂到点儿上了!你怎么看?

七区视频


后浪,只是B站拍的方便面广告,但是有一群人总盯着买回家的袋装/桶装面说:这里面没有牛肉,没有鲜虾,没有香菇......

当然看到很多人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很值得庆幸,说明年轻人没有被所谓的爱国洗脑,并不是那些方方支持者们怒喷的极左战狼,而是一群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反思者,这值得肯定。

但归根结底,后浪只是一个广告,仅此而已!


路人余


我看完《后浪》全身起了鸡皮疙瘩,以下我主要视频从内容方面来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后浪》通过著名演员何冰点赞了如今年轻人,专业的态度、自信、大气的优质特质,画面配合了众多B站up主的视频混剪,充分诠释了年轻人表达自我,拥抱世界的态度。

但是视频对于中国青年的描写太过理想,并未扎根于大多数青年的现实生活,许多青年人纷纷表示描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

首先,视频列举了各种各样当今青年所面临的新时代条件,这些都给青年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给了青年更多的“营养成分”,对青年的茁壮成长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然而文明的成果、科技的发展造福的不止是青年,新时代的所有人都应该有权利接触新条件,只是青年因为自身的条件能够更好地加以利用,但是能够更好地加以利用并不代表青年一定就能使用好并成就自己。

其次,视频说的虽然确实很多人从小就利用新条件探索自己的兴趣,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但是一方面除了知识、信息鸿沟所造成的的困扰,另一方面从选择的热爱的生活到拥有的热爱的生活需要经历需要的是青年涉世之初的艰辛奋斗。视频的毛病在于把这些条件的作用展现得太理想、绝对化了。

最后整体来说视频是对正能量的宣扬,但是这里使用的是前浪的视角,前浪的口吻面向后浪讲述,视频的实质是一个青少年向的视频平台B站试图打入官方主流,获得主流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理想化了青年,忽略了青年的差异。

接着这个点说下去,b站最近又拍出了和毛不易老师合作以毕业青年为故事主角《入海》,就更不难看出《后浪》是让b站出圈,获得青年以外的人的认可,而《入海》又是在《后浪》的争议之后告诉青年,b站懂你!


小徐吃肉才有力气学习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B 站发布了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后浪》。

视频一发布就引起巨大反响,迅速破圈,成为青年节刷屏视频,没看过的老铁可以看下。

不上弹幕图可能看不出热度。

这个视频仅一天时间 B 站内部播放量就快突破千万,我大早上起床点进去都有一万个小伙伴正在陪我看。

视频还被 CCTV1 在黄金时间转播,实际观看人数可能过亿。

视频的核心只有一个词:选择。

何冰说人类几千年的财富、知识、艺术都被我们尽情享用,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去做什么,用自己的兴趣结交朋友。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不惑之年,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我们拥有最让人羡慕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论据是 B 站各领域的头部 UP 主,有美妆区的党妹、虚拟偶像洛天依、各大电子俱乐部成员……

他们化妆打扮学才艺;全球旅行各种玩,体验最尖端的科技产品;这帮朝气蓬勃,鲜衣怒马的偶像确实让人备受鼓舞,弹幕一片振奋。

但实际上,这个视频并不像弹幕中那么受欢迎,严格来说,骂的人一点不比夸的人少。

槽点大致分成两类,

首先是这个宣传片 1% 顶尖后浪太光鲜,难以反应 99% 后浪的真实情况。

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日常工作是上班上学,成家立业。

他们也有很多压力,生活平平淡淡,根本没有视频中表现的那么酷。

视频中用来 “自由学习” 的 ipad pro+ipad pencil,一万起步。

用来学 “学一门手艺” 的高达,是很多人节衣缩食才能买的轻奢。

剩下的 F1 赛车、运动相机、跨国旅行…… 更是远远超出普通年轻人的消费能力。

我估计导演的原意就是给后浪们打个鸡血,让他们好好努力,迎接美好未来。

但错误的论据让后浪们感觉:

这说的是我吗?人家是后浪,我都沉底了!

人和人的差距真是比人和狗还大。

这种观点的集大成制作是朱一旦制作的《非浪》,很不严肃的反驳了《后浪》,反映了青年的真实面貌。

之后不满意 “被代表” 的后浪们开始揣测 B 站拍摄宣传片的真实意图:

看似在舔后浪,实则是给后浪塞一颗糖,然后拼命的舔前浪。

毕竟视频内容不是真实的后浪,就只能是前浪们对后浪的想象。

事实上视频除了一句 “

我们这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之外,处处充满了前浪对后浪的想象。

这种观点的集大成者是 B 站用户 calodie,虽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但他制作的《前浪》被认为是对《后浪》最好的讽刺。

目前不光是知乎和微博,连 B 站《后浪》视频的评论区都已经被反对的声音占领。

高赞答案全是对选题和立意的讽刺。

大量的 B 站用户表示这就是 B 站的广告创意,大家别信。

B 站力推的,赞颂 B 站用户的纪录片,高赞留言全是嘲讽,这个场景可以说是非常魔幻了。

但笑着笑着就感觉有些变味儿,因为 B 站明明可以删掉这些评论,但是他们没有。

不光没有,文中提到的两个嘲讽 B 站的视频,分别获得了 30 万和 150 万播放,后者还上了热搜。

每个年轻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这个意见跟主旋律不符,也不会被限制,这不正是视频中提到的 “选择” 吗?

我们可以反抗权威,说出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想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吐槽,这是比几万元的科技装备更珍贵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确实拥有选择的权利,B 站的观点没错,但论据错了。

这个时代的真正红利是我们可以用手里的小盒子,轻易获取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即便不能成为想成为的人,也可以做到尽人事,不后悔。

我们不是不惑,是每天都在惑,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寻找自己的答案。

完成学业,加班工作,找到伴侣,承担责任…… 才是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的样子,我们需要的是认可,而不是被代表。

希望前浪们不光知道我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也能发现我们背上有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