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夷陵之战,曹魏趁机和东吴合作,能否把蜀汉一锅端?

腐攸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在三国鼎立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只不过一部《三国演义》,让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有些偏差。如果我们读历史的话你就会发现,当时的国力对比,曹魏的实力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差。这种形式在蜀汉丢了荆州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刘备伐吴看似为了给关羽报仇,其实还是想打下荆州,夺回战略上的主动。以利益为主线,我们分析这种情况似乎更合理。

蜀汉为了争夺战略上的主动发动战争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不但失败,自己还丢了性命。有人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为了给自己的结义兄弟报仇,但是关羽219年被杀,刘备221年发动夷陵之战这个时间跨度有点大。而且在战争初期,东吴方面还有些准备不足,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两年蜀汉并没有要打这场仗的苗头,否则东吴不可能一点消息都没有。况且这场战争诸葛亮是不同意的,所以给关羽报仇只是个幌子。这只是刘备的一个战略计划罢了。

刘备失去荆州后,战略上比较被动,而且在和曹魏的战争中也讨不到便宜。加上刘备年龄越来越大,所以肯定会想在有生之年为刘禅留下更大的基业。既然打曹魏不行,那么捡个相对软的“东吴”打一打也是说得通的。假如刘备能够重新夺回荆州,那么就会争回战略上的主动权。

有人会说,刘备不能乘机灭了东吴吗?我觉得有可能。也许会有人质疑,曹魏都没能打下东吴,刘备有这个实力吗?我们看下当时三国这时候的地图就知道,曹操打东吴从北往南打需要渡江。刘备打东吴不需要渡江,而且刘备在长江上游,在地理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刘备发动这场战争的战略意图问题不大。


东吴不是没有和曹魏合作

东吴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已经和曹魏有合作了。比如吴国和曹魏停止战争,然后在蜀汉交界的地区也有动作。但是蜀汉有诸葛亮、赵云和魏延等坐阵,曹魏想突破汉中并不容易。况且当时曹操已死,曹丕刚上位要巩固政权,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举倾国之力大动干戈。所以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刘备选在221年发动战争的时机不错(曹操死于220年)。所以在这个时候,曹魏不太可能动用大规模的军队去和东吴合作。而小大小闹,显然对于刘备的计划影响不大。

曹魏成人之美不如坐享渔利

刘备打东吴“交通便利”,那么反过来一旦曹魏如果发动对蜀国的战争,那么蜀国灭亡的几率很大。但是相比汉中的复杂地形,东吴水路并进显然入川更快。这样的话蜀国灭了,东吴可能会乘机吃掉蜀国的大部分地盘。单从地理上来说这样的东吴就具备了和曹魏抗衡的实力。曹丕显然不愿意给东吴做嫁衣。

当时的实力情况是只有东吴和蜀汉联合实力强于曹魏,曹魏显然更希望这种局面维持,而不希望这两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和自己抗衡。相反,如果曹魏坐视吴蜀相争,依据形势采取行动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双方两败俱伤,那么是曹魏最高兴看到的。如果刘备有吃掉东吴之势,那么曹魏肯定会乘机支持吴国索取好处,不会坐视吴国灭亡,蜀国强大。同时曹魏也不会坐视吴国灭掉蜀国,因为曹魏同样不希望吴国强大。所以东吴孙权反击刘备追到白帝城适可而止是很明智的。

总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大家都会想着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曹魏新主上位,需要政局稳定,在这个时候他们看着东吴和蜀汉打仗自己选择旁观牵制是最好的办法。可以说在当时无论吴蜀谁胜谁负曹魏都拥有很大的主动权。东吴打了胜仗,但是是在自己的本土,所以基本没捞到什么好处。刘备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蜀汉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曹魏没动一兵一卒却从东吴拿到了大批的物质。话说到这里,我想结果很明了,曹魏不会和东吴合作灭蜀的,但是如果合作,蜀国估计是撑不住的。


小崔聊收藏


因为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所害,汉昭烈帝刘备在称帝不到一年之际,便举兵伐吴,试图夺回失地,为关羽报仇。初期由于蜀国兵强马壮,吴国难以抵挡,屡战屡败,在大都督陆逊的谋划下,坚壁清野,固守不出,最终对峙在夷陵之地,由此引出了历史著名的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持续了近一年之久,炎炎夏日的到来,使得蜀国将士苦不堪言,刘备不忍心看将士受苦,于是下令近林扎营,蜀营连绵近百里,乍一看刘备是宅心仁厚,但是为什么久经战阵的刘备会犯这种错误呢?刘备连营百里的行为,让坚守了数月的陆逊看到了机会,夜黑风高夜,一把大火送蜀军回到了四川。刘备也因此战败,最终病死白帝城。

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这时候的魏国在做什么呢?其实魏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的魏国,刚刚经历了汉献帝禅位,魏文帝即位的政治变动,王朝更迭。曹丕称帝不过一年,内部不稳,魏国不像蜀国吴国,魏国建国以前都是在以大汉的名义治理国家,而蜀国吴国则是以刘备孙权为代表治理国家,不存在政治过度,这也是魏国此时难以伐蜀的一个原因。

在古代,任何一场战争都是需要提前谋划数月甚至数年的,刘备贸然伐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魏国也是没有想到的,此时哪怕在准备粮草兵马,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大军才能开拔,所以说可能并不是魏国没有出兵,而是兵马尚未出发,蜀国便兵败夷陵了。

即使曹丕在这时候出兵伐蜀,那也是很难有成效的,刘备在汉中之战之后,命令名将魏延把手汉中,夷陵之战中,命令黄权抵防北魏,魏国大军的一举一动,是瞒不过蜀国的眼睛的,且不说魏军能不能打过魏延,如果因为魏国的“围魏救赵”,使得蜀国退兵,蜀吴两国并未两败俱伤,这也是曹丕不想看到的。

所以说,魏国不是不出兵伐蜀,而是伐蜀的代价与利益比不上坐山观虎斗,与其劳民伤财,不如静观其变。

小四今天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关注小四,带给你更多有趣的历史内容。


小四带您看趣事


夷陵之战是在刘备即失荆州又失关羽之后发起的意在收复荆州的一场大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结果初出茅庐的书生陆逊火烧连营,志在必得的刘备却以兵败身亡而告终。

那么在刘备兵败之后,如果曹魏趁机和东吴联合,能不能把灭亡蜀汉呢?答案是:不能。理由如下:

首先,刘备伐吴之前对曹魏防卫甚严,留马超、魏延防守汉中,诸葛亮居益州调度,赵云镇守江州,江州位置特殊,既可支援汉中、永安,还可防卫东吴,拱卫益州。很多人的观点认为赵云不受刘备重用的论据就是刘备伐吴没有带赵云,其实不然,江州重地乃是保证益州大本营不乱的根本,可见赵云并不是不受重用,而且刘备伐吴之前首要考虑的依然是大本营的稳固,以致于刘备亲征竟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将和军师,这可能也是刘备伐吴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

其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入蜀关卡易守难攻。曹魏想进攻蜀汉并不容易,刘备主打夷陵时,想必马超、魏延必然采取守势,而夷陵之战结束得过快,以致于曹魏并没有多少时间。

再次,曹魏与东吴联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夷陵之战之前,蜀汉势大,曹魏并不知道蜀汉会败,而且败得那么彻底,因此曹魏最开始的想法其实是趁乱偷袭东吴,坐山观虎斗的时候去抢蜀汉的胜利果实。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曹魏的目的从来都是要统一全国,所以不存在真心跟东吴联合,而是有便宜就捡,没便宜就看看戏,默默发展才是上策,毕竟曹魏经过连年征战也是民生疲敝,急需修养生息,没有速胜把握的情况下不会轻易的陷入战争的漩涡。

因此,即使曹魏与东吴联合,也不能把蜀汉一锅端,因为曹魏不能速胜,而赵云率江州之兵守永安的情况下,陆逊也没有把握能拿下,时间一长联盟必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