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無所適從的外交困境:放眼望去,沒有一個“知己”

文/清暑殿鏟史官

曾經有幾百年的時間,島國日本與世界的關係錯綜複雜且矛盾重重。

在日本於16世紀開始接觸歐洲之前,中國,儘管作為文化和學術的源泉而被日本仰慕,但同時也是日本痛恨的對象,因為其影響是非常大的。在其後幾個世紀裡,歐洲人帶著他們的“邪教”基督教來到日本,後來還帶來了不平等條約和殖民威脅。

時至今日,亞洲那些曾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都不信任它,所以它跟遠在世界另外一極的美國結成同盟。

即使是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鼎盛,大家都在竊竊私語說日本將會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時候,它依然沒有什麼地緣政治影響力。美國人起草的《日本國憲法》(又被稱為“和平憲法”)剝奪了其建立自己軍隊的權利,所以它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日本無所適從的外交困境:放眼望去,沒有一個“知己”

日本發動的戰爭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

美國1990年第一次攻打伊拉克的時候,這一事實更是以非常打臉的方式得到證實。日本為這場軍事行動提供13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而當科威特對所有幫助它實現解放的國家致謝的時候,致謝名單中根本沒有提到日本這個主要的軍費提供者。

日本總是被當作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員,這個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其發達的經濟而不是其地理位置,因此在亞洲,日本是被孤立的。許多人認為它是個附庸國,是宗主國美國的半殖民地。

它是七國集團這個如今影響力正迅速削弱的戰後富裕國家聯盟的成員之一,但是從來沒有被真正納入有影響力的組織中,比如,它一直都不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它也從來沒有在亞洲取得與其曾經擁有的經濟實力相匹配的領導地位。

儘管日本的大量投資給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家的經濟注入活力,儘管每一個成功的亞洲經濟體,包括中國在內,都曾經模仿過它耀眼的經濟發展道路,但是它從未能如願成為亞洲的領導者,因為在戰爭期間亞洲各國都同它結下了深仇大恨。

早在幾個世紀之前,日本就開始努力爭取國際舞臺上的一席之地,1630年之後的自我封鎖也只是暫時推遲了日本不得不爭取國際話語權的時間。明治維新之後,這項任務被擺上議事日程,它擺出開放的姿態向西方學習,一開始還是很成功的:它成了穿著亞洲外衣的“歐洲”強國。

日本無所適從的外交困境:放眼望去,沒有一個“知己”

日本到底何去何從

但是,日本開放的時機很糟糕,在它開始尋求目標的時候,英國、西班牙以及葡萄牙這些老牌殖民國家已經停止了赤裸裸的殖民行為,轉而通過一些“合法”的手段向外擴張,日本成為“東方大不列顛”的美夢破滅了。

除此之外,其政府的災難性誤判也讓局面更加糟糕,這些人被他們對天皇的盲目崇拜矇蔽了視線,沒有看到其事業必然失敗的宿命。戰爭結束時,日本幾乎全軍覆沒,這徹底擊潰了日本任何通過軍事手段取得國際“地位”的希望,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經濟著手。

一位學者說,日本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矛盾重重的狀況使得它“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進而過度關注國家地位”。

從明治時代開始,日本人就習慣根據階梯狀的標準衡量自己的每一步:“現在我們已經領先於土耳其了,但是還落後於西班牙。”這種對國際地位的關注多少也算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了吧。

就這樣,日本在追求國際地位的道路上與亞洲各國漸行漸遠,為了應對來自歐洲的巨大壓力,他們認為“離開亞洲”應該是最重要的任務。

日本人的“地理悲劇感”非常強烈——他們覺得自己因為受到地理位置和歷史的限制而無法成為真正的大國。

日本無所適從的外交困境:放眼望去,沒有一個“知己”

遣唐使:日本曾經極其崇拜中國文明

在19世紀,日本開始努力掙脫同中國的學術羈絆,最大膽的一些學者開始用帶有強烈歐洲色彩的視角來看待日本。日本希望擺脫淪為殖民地的屈辱,許多亞洲鄰國,比如菲律賓等,都已經屈服於這種悽慘命運了。

即使龐大的中國,曾經被認為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中心的中國,也在1840—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打敗,並簽署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最終被各殖民勢力“像切西瓜一樣劃分了勢力範圍”。

1878年,歐洲列強及其海外殖民地佔據全世界67%的領土;到1914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驚人的84%。對抗這種難以抵禦的力量的唯一方法當然就是完全放棄亞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歐洲國家”,這需要進行工業化並採用現代憲法,這也意味著要有自己的殖民地,這是任何一個想要取得大國地位、有自尊的國家的權利,甚至是責任。

然而糟糕的是,在抗拒亞洲的同時,日本未能成為成功的帝國主義國家,這是導致日本至今與外部世界關係不佳的核心原因。日本試圖加入西方國傢俱樂部的努力最終付諸東流。

日本無所適從的外交困境:放眼望去,沒有一個“知己”

在抗拒亞洲的同時,日本未能成為成功的帝國主義國家,這是導致日本至今與外部世界關係不佳的核心原因

最後,它發現自己在外交領域無所適從,身邊都是那些自己曾經試圖征服的仇敵。

日本的現代化過程在歐洲人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歐洲的殖民主義其實是建立在種族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他們認為非白人民族是無法同歐洲各民族匹敵的,更不用說超越他們了。然而,許多亞洲人也不認為日本的非凡成就有多麼光彩奪目,不光是因為它曾經對各個鄰國發起過侵略戰爭,另一個更加微妙的原因是,它們相信日本已經拿定主意要完全脫離亞洲。

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而因為其領導人拒不接受現實選擇負隅頑抗,日本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日本幾乎被夷為焦土。在此後的7年裡,它一直對美國以及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的佔領軍俯首稱臣。

日本終於離開亞洲,但是離開的代價是它變成了另外一個強大國家美國的“附庸”。

日本無所適從的外交困境:放眼望去,沒有一個“知己”

日本終於離開亞洲,但是離開的代價是它變成了另外一個強大國家美國的“附庸”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