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沈嘉祿


鹹的酥油,甜的酸奶,噴香的烙餅,藍天白雲,綠草紅花,陽光火辣,微風徐來,易貢藏布在遠處轟鳴,我們在大快朵頤,真是天上人間!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嘉黎縣的上尼屋,前方就是冰川)


去西藏,對我來說有兩大難題躲不過去。

一是高原反應。這幾乎是每個長期生活在低海拔環境的上海人的魔咒,儘管飛機降落在貢嘎機場之前我就大把大把地吞下紅景天和高反靈,然而沒用,等我們一行上了包面車,七轉八彎進入大昭寺附近我們下榻的唐卡酒店,似曾相識的脹痛感便銳利地襲來,腦子猶如進水,一股股白浪左右拍打,企圖撞破腦壁。接下來的幾天裡,特別是進入海拔5000多米的嘉黎縣尼屋鄉和麥地卡溼地,我被頭痛胸悶氣短等症狀折磨得死去活來,孫悟空被唐僧念緊箍咒痛得滿地打滾也不過如此吧。

二是餐食不對胃口。我對傳說中羶味極重的犛牛肉和酥油茶不能不保持警覺。雖然十多年前我去過一次西藏,但主要在有“西藏江南”之譽的林芝活動,一日三餐都在一家漢人經營的製藥企業裡吃,與藏餐擦肩而過。當然,比起鐵板釘釘的頭痛,藏餐的考驗中可能隱含著一份意外的驚喜。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獨俊大峽谷)


第一頓藏餐是在我們登高拍了獨俊大峽谷全景後,進入易貢藏布岸邊一家藏民開的小飯店裡吃的。這家飯店被籬笆牆圍起,裡面有一個挺大的庭院,一排簡易房子建在草地上,屋前有幾棵樹,野蠻生長不修邊幅,樹蔭下支起兩個涼篷,老闆把我們引到棚裡入座。我們口渴,吵著要喝酥油茶。

老闆問:三磅還是五磅?原來酥油茶是裝在老式熱水瓶裡的,我們當然要了五磅。眼看淺棕色的酥油茶徐徐注入碗裡,我端起來就喝。沒有明顯的羶味,加了點鹽,味道微鹹。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酥油茶)


接下來上了薄薄的烙餅,表面斑駁,撕開來吃,恰到好處的韌勁給牙齒紮實的安慰,大麥的原香對腸胃也是親切的安慰。接下來上了他家自制的酸奶,一大盆分作幾小碗,稠到牢牢粘住木勺,甩也甩不掉,也許是存在冰箱裡太久的緣故,吃到嘴裡有咯咯響的冰碴,也是一種刺激。有朋友加了砂糖——藏族同胞為了保持高熱量,吃糖很厲害,整袋的白砂糖撕開口子杵在桌上,隨便添加。我血糖偏高,就吃原味。

鹹的酥油,甜的酸奶,噴香的烙餅,藍天白雲,綠草紅花,陽光火辣,微風徐來,易貢藏布在遠處轟鳴,我們在大快朵頤,真是天上人間!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酸奶和烙餅)


過了一會老闆端出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犛牛肉。清水白煮的大塊牛肉之上,橫七豎八地插了幾把藏刀,塊兒大小,任憑自己切割。切牛肉有講究,得以45度切斷它的紋理,這樣又能保持彈性,又不至於塞牙。我切下一塊,沾了鹽,入口後也不覺得有羶味,肌理清晰,纖維適中,脂肪很少,厚實飽滿的咬勁也助長了我恣意的吃相。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水煮犛牛肉)


有一種說法:全世界的犛牛約有95%生長在中國西藏。犛牛生活在海拔3000 米以上高寒地帶,抗寒能力特別強,體質粗壯結實,大風大雪也無所畏懼。

沒錯,一路上看到,翡翠色的高原牧場上點綴著墨點般的犛牛,原生態環境全程放養,無汙染,無天敵,愛去哪就去啊,日月星辰,悠哉遊哉,日子一長就消磨了牛脾氣。據說除了草,犛牛還能吃到貝母等野生藥材,嘖嘖,還有蟲草!所以朋友推導出一個結論:吃犛牛肉就相當於吃蟲草。我反駁:那不一定,或許它吃下去的蟲草沒消化,後來就混在排洩的牛糞裡,藏民將牛糞拾起來堆壘成一堵堵牆,冬天大雪封路不出門,一家老小圍在家中燒牛糞,蟲草就這樣化成一縷青煙啦!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奶渣也是很香的)


再也沒有別的菜了,但我們已經吃到撐。酥油茶熱量很高,很頂餓,治高反特有效,我喝了四五碗,感覺果然好了很多。老闆先後提了四熱水瓶酥油茶來,後來結賬時仍然以五磅計。飯後我們還賴著不走,老闆就將家裡吃剩的半籃水果放在桌子上,有印度青蘋果,還有梨子、葡萄和香蕉。在西藏能吃到香蕉,怎麼也想不到!

正要起身,老闆又從家裡捧出一塊蛋糕似的食物,那是奶渣!我們各自掰下一塊嚐嚐,嗯,真不錯!我在心裡排出一個公式:奶渣=奶酷+麥片+微焦的炒麥粉+鹽。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藏族小飯店的老闆給我們舀酸奶)


這是想當然。老闆告訴我;做奶渣嘛,把牛奶打攪分離出酥油以後,剩下的奶液架在火上煮沸,冷卻後就成了酸奶水,再把它倒入竹製的漏斗裡,瀝出水後,留在漏斗裡的就是奶渣。

貌不驚人的奶渣,卻有著極強的助消化作用,藏民出遠門時總要帶上一塊奶渣以防水土不適。煮酥油茶時加一塊奶渣再加點紅色糖,別有風味。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犛牛,資料圖片)


易貢藏布一帶的旅遊還剛剛興起,這條線路極佳,不管是自駕遊還是探險遊,都可以設計許多節目。我對老闆說:你們以後要增加一些體驗項目,比如讓遊客身穿藏袍,在高高的木桶前邊喝歌邊打酥油茶,wifi也快點開通,遊客玩嗨了就會將視頻發出去,等於給你做廣告!

老闆一邊憨厚地笑著,一邊搗起頭皮:我們現在打酥油茶都用上了機器!

關於犛牛,我一直覺得是藏民的一筆穩定的、可觀的收入。那曲一帶的藏民每家每戶都會養犛牛,少則幾頭,多則幾十頭,最多的一戶人家養了270頭。天然牧場水草豐滿,犛牛隨便享用,在冰天雪地的日子裡,犛牛入圈,政府又會發放青稞,充實犛牛的冬糧。牧民的放牧成本很低,而等到犛牛長足後,一頭能賣到一萬元,這筆賬連小學生都算得清楚的。

然而……情況並非那麼簡單,我們的司機才旺,一個瘦長精幹的藏族帥小夥,他家就養了四十多頭犛牛,“但是我們跟大家一樣,犛牛一般不賣,也很少宰殺,我們只喝牛奶。等它們老死後,就找一個地方埋了。也有人會在年底殺一兩頭牛自己吃,或做成肉乾,但也有些牧民堅決不殺牛,自己要吃牛肉,就是去市場上買。所以流向市場的犛牛其實很少,拉薩商店裡出售的犛牛肉乾,你能確定他是用什麼做的嗎?”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藏民們在擠犛牛奶,資料圖片)


我不禁要問:“明明知道犛牛肉很值錢,為什麼不讓它轉化為商品呢?難道你們不想脫貧致富?”

臉色黝黑的才旺笑了,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我們靠一年一度上山挖蟲草就有一百多萬元的收入,我們不缺錢。飼養犛牛主要是為了這個……”才旺做了一個奇怪的手勢,表情也很古怪,不大好理解。


“為了延續自己的牧民身份?或者為了傳承放牧的傳統?”我說。

才旺認真地點點頭。“對,讓它們去天堂。”

不過在那曲地區,許多鄉村是精準扶貧的對象。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機靈可愛的藏香豬)


下一程我們去嘉黎的上尼屋鄉,最大限度地接近對亞洲氣候造成重要影響的卡洛冰川,然後找到一家民宿吃午飯。這家民宿是一年前剛剛建起的,佔地寬廣,藏族特色的木屋被塗成大紅大綠,加上幾十條飛揚的經幡,在片草地中非常惹眼。我們繪彩描金的藏桌前坐定,也喝了酥油茶,吃了大麥餅,還吃到了炒白菜和炒土豆絲,食材採自他家的園子,絕對有機。這次的亮點是藏香豬,水裡一煮而成的藏香豬,切成厚片,蘸著鹽和辣椒水吃,厚度超過一釐的豬皮居然是脆脆的,豬肉肌理稍感粗糙,但脂肪含量低,無油膩之感,味道鮮美,甚至有一種接近野豬的香味。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藏族小孩)


在嘉黎縣城通向尼屋鄉的四十二公路旅程中,大都是七轉八彎的山石路,路邊除了犛牛,還能看到成群結隊的藏香豬。這種豬全身黑毛,可能處於馴化的尾聲吧,脊背上的幾撮鬃毛又長又硬,劍戟般地向後斜插,凜然而不可侵犯,若與野豬狹路相逢,誰贏誰輸還真難說。它們腿腳雖短,卻行動敏捷,在山路上避讓行人或車輛,嘟嚕嚕一閃而過。小香豬好像永遠也長不大,聽說有人將它們當寵物來豢養。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水煮藏香豬蘸辣椒水吃)


我們在這家民宿裡吃了飯,還喝了藏民自釀的藏白酒,欣賞了千錘百煉的藏刀,撫摸了他家傳了十幾代的石鍋,最後給我們一擊的是,站在餐廳外面的走廊往窗外望去,一大片烏雲正好飄過,一縷陽光趁隙打在山巔的卡洛冰川上,反射光箭一般地射來,瞬間將我們的臉額塗成黃金。所有人齊聲歡呼起來!

窗框將美麗的風景永遠留在了這裡,也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藏民將牛糞壘成厚厚的圍牆,成為冬天取暖的燃料)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布達拉宮下出售烙餅和酥油的小攤)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沈嘉祿,《新民週刊》主筆、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曾獲1990年《萌芽》文學獎,1994年《廣州文藝》獎,1996年《山花》獎,1991年、1996年《上海文學》文學獎。2004年出版《時尚老傢俱》和《尋找老傢俱》,展現經典老傢俱的不朽魅力,引領讀者在古典與時尚之間穿梭往返,開啟了西洋老傢俱的文化鑑賞之窗,成為那個時代喜歡西洋老傢俱人們的必讀之書。他也愛好收藏,玩陶瓷與傢俱,但他更願意被人當做一位美食家,以一名上海老饕自居。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沈嘉祿繪畫作品

沈嘉祿:漫山遍野的犛牛,後來到哪裡去了

沈嘉祿繪畫作品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佈,圖文均由作者提供

特別鳴謝老有上海味道公微號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