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后浪辛弃疾: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辛弃疾生于南宋,属于有志青年,更是一名妥妥的后浪!

辛弃疾在文上是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和才女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因为他们俩都是济南人,与大才子苏轼并称“苏辛”,而且被世人称为“词中之龙”;辛弃疾在武上是一名真正的大将军,他生长于南宋,眼见金人侵略国土,攻占城池,杀戮百姓,却只能一味退让,割舍。于是,辛弃疾自己就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守卫家国的道路,保护百姓成为了少年辛弃疾的毕生理想。因而,“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指的就是辛弃疾!

南宋后浪辛弃疾: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辛弃疾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一方面在于文学,另一方面在于军事。辛弃疾的词豪放不羁,却能鼓舞当时受压迫的人们奋起反抗,南宋被金人入侵,百姓不堪折磨开始起义。辛弃疾开始加入的起义军队不算壮大,只有区区几千人,然而辛弃疾对此十分支持,并且参与其中。

没有想到的是起义军中出了叛徒,于是被迫解散。辛弃疾一怒之下仅仅带着50人开始追击,最终将叛徒生擒活捉。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心怀大志这些词形容当时的辛弃疾并不为过,后浪的气势更是显露无疑!

南宋后浪辛弃疾: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从此,辛弃疾的名声开始被人们知晓,同时百姓的爱戴与拥护让朝廷对他另眼看待,提拔重用也在意料之中。辛弃疾多次进言,希望皇帝重视军队军事发展,反抗金军,夺回旧都。然而执政者的观点却与之相反,认为休养生息,安定百姓是皇帝更愿意看到的结果。

南宋后浪辛弃疾: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这些理由不过是执政者软弱无能的借口,辛弃疾的军事理论最终也没有被采用,当然这其中也有当奸佞之臣阻拦的原因。文臣终究不是武将,他们的纸上谈兵,不符合实际的凭空想象,让南宋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只能割地求和。辛弃疾刚正耿直,收复失地的理想随时刺痛执政者的眼睛,再加上与朝中大臣的不和,辛弃疾的进言多次受阻。最终不得不被排挤出朝堂,空有一身抱负,却始终没有实现。​

南宋后浪辛弃疾: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辛弃疾被贬官,被迫远离朝堂,深处僻静山林,寄情诗词歌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渴望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理想;“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辛弃疾自我的感叹,内心的愁苦与悲愤交织成词,告诉世人他的无奈与不甘。

辛弃疾的诗词可以在悠悠历史中流传千古,必然有它的魅力。词中的辛弃疾策马扬鞭,威风凛凛,挑灯看剑,梦回连营;词中的辛弃疾壮志雄心,浩然正气,指挥着千军万马,收复着大好河山。于闲暇时刻,他却能够创作另一番色彩,或是花落如星辰,车马似龙舞的热闹佳节,佳人偶遇在灯火阑珊处;或是稻花香里听蛙鸣,随风拂柳闻夏蝉;或是闲坐庭院,乘舟溪间,看荷花依旧,品莲蓬香甜。

南宋后浪辛弃疾: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明月依旧照当年,心事弥漫对影难眠。葡萄美酒,醉卧沙场对于辛弃疾来说简直就是渴望,是奢求。此时的他不过深夜掌灯,愁容满面,只能借酒消愁,于醉梦之中回到连营。想当年的他,金戈铁马,壮志凌云,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对酒当歌。尽是一些铁血男儿自强自立,勇往直前的壮举。

如今却只能日夜思念,翘首以盼,请缨出战终究没有实现。山河破碎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少年风采不再,老翁壮志难酬。可叹,可悲,可敬佩,可惋惜。辛弃疾虽然与苏轼共同为豪放派代表,然而两人的命运各有不同,唯有壮志难酬,不被重用才是相同点。

南宋后浪辛弃疾:文能执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辛弃疾的诗词不仅让人明白了他的闲暇乐趣,乐观精神,还能让后人体会到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命运反抗的呐喊。辛弃疾的一生有起有落,执政者的懦弱妥协,让他一生壮志难酬。山河失守的悲愤,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是辛弃疾终其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