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非暴力溝通》分享給你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也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聖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後自然的愛——即“非暴力”。


重點就是:沒有評判地講出對方的感受,講出自己的需求,對方的需求。自己的感受,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要去尋找自己與對方的需求。


四個步驟

一,說出事實

二,說出感受

三,說出原因

四,說出一個清晰明確的要求(要具體,因為對方並非知道自己要什麼)


瞭解造成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道德評判:同一件事情對於不熟悉與不瞭解的人我們經常會給出道德評判,但對於自己熟悉的人就不會。

進行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最常見的例子。要關注自己的進步與成長。

迴避責任:一但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主人時,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這樣會淡化自己的責任。總在說“不得不”等,可以改成“我選擇”。

強人所難:父母經常威脅孩子:我不要你了。很多時候是孩子的能力根本還沒達到父母的要求。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一,觀察:看事實,區分觀察(事實)和評論(觀點)。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看到的事實,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不要隨便定義別人是什麼人,因為“君子不器”。

二,感受:體會和表達感受。“我感受很難過”這是感受。

三,需要:找到感受的根源。

責備自己、指責他人

瞭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四,請求幫助:清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人要做什麼,而不是隻告訴對方不要做什麼。


學會傾聽:

聽(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去體會)然後說出對方的情緒、感受,表示理解,給出反饋。

而不是自己就開始說“我覺得你應該……”,“拿另外更慘的事來比較”,“你可以這樣……” 等。


表達自己的憤怒四步走:

1,停下來,深呼吸,什麼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自己生氣;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表達感受,並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


表達自己的感激三步走:

1,對方做了什麼事情使我們生活得到改善;

2,我們哪些需求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麼樣。


簡單總結一下:

個人長成經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義務使他人快樂);2,面目可憎(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對自己負責,包括意願、感受、行動,而不是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都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就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然後再到與人互助。也就是在說“我愛你”的時候,我們清楚地知道其中的“我”是獨立的人,有獨立的自我。


而當一個人生氣時,那一定是需求沒得到滿足,我們的方向就是去找自己或者別人的需求。當與別人溝通時可以用上本書的這個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到……是因為……我請求……


在解讀育兒書籍時,也會經常看到作者建議父母們要傾聽孩子,找到孩子的需求或者行為被後的原因,一個被父母滿足的孩子一定是個安全感很高的孩子,當自己得到滿滿愛時,也就自然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也許你會問如果自己從小不是這麼被對待的怎麼辦?那就從學著原諒自己的原生家庭開始,試著去找可以感謝的點,慢慢地與過去和解,生活還是得一路向前的。


你還有什麼需要嗎?其實我之前寫更多是家庭育兒類的,現在還是,只是覺得父母自身的成長也是很關鍵的,所以就加了聽書分享,關於育兒書我們號是一章一章解讀的,這個聽書分享主要是提綱、重點式的。如果有興趣可以點擊擴展鏈接看一章一章的育兒類書籍解讀,謝謝你的鼓勵與支持!


文 | 三一冰


今天聽了《非暴力溝通》分享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