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推崇曾國藩,以曾國藩為道德行為準則?

熊撒野


曾國藩是當下受到普遍推崇的一個人物。

但是,其實如果我們說起曾國藩,似乎對他的事蹟並不是很瞭解。我們能記住他的事情,大約也就是他領導並打敗了太平天國起義。而就算是他戰勝了太平天國起義,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搞得很狼狽。因為有一段他打不過太平軍,差點跳水自殺。

(曾國藩)

總之,曾國藩一生其實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成績。既然如此,為什麼他在當下獲得那麼大的推崇呢?

為了講清楚這件事,我們還是先從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事情說起。

事實上,曾國藩是在近些年來,才受到我們關注,並且得到大家認可的。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推崇的並不是曾國藩,而是太平天國運動。

我們曾經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最高形式。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是一場雖然最終沒能推翻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極大地動搖了清政府的根基的愛國進步運動。而曾國藩,則是反動落後的封建地主階級代表。

不過,當後來我們不再講階級鬥爭的時候,我們從太平天國和曾國藩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認識到,太平天國的很多做法,我們並不認可。比如他們改造並創建了一種“拜上帝教”的邪教;比如他們徹底否定儒學,砸壞孔子學堂;比如他們實行禁慾主義搞男女分營,而洪秀全本人卻有上千嬪妃;比如他們依靠暴力對私有財產任意剝奪等等。

而曾國藩身上的一些東西,則漸漸地受到了我們的注意和推崇。

(太平天國運動)

一是他對國家統一的維護。

中國古代歷史上,如果發生了類似於太平天國運動這樣的大型農民起義,整個國家註定就會分裂。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後,秦朝分裂並滅亡。黃巾軍起義後,漢朝分裂並滅亡。黃巢起義後,唐朝分裂並滅亡。李自成起義後,明朝也滅亡了。總之,如果整個農民起義的規模,達到了太平天國運動這樣的,歷史上的朝代,沒有一次沒分裂並滅亡的。

為什麼這些朝代總會滅亡呢?固然與農民起義不無關係。但是,大多數朝代卻並不是農民起義推翻的。秦朝不是陳勝吳廣推翻的,漢朝不是黃巾軍推翻的,唐朝也不是黃巢推翻的。實際上,這些朝代是被各地的諸侯們給推翻的。那些諸侯們打著鎮壓農民起義的口號,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最後在實力壯大的情況下,取代了舊有的王朝,建立了新王朝。

按照慣常的做法,曾國藩也是應該這樣做的。當時曾國藩是擁有兵權的最大的諸侯,包括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是他的門生。而且曾國藩要是擁兵自立,肯定還是眾望所歸。同時,曾國藩這樣做,還有一個便利條件,清朝是滿人統治的,他推翻清朝,相當於順應廣大漢族人的意願,一定能夠得到大家的擁戴。

但曾國藩卻沒有這樣做。就算有李秀成這樣的人慫恿他,他也堅決不做擁兵自立的事情。並且在太平軍被鎮壓後,他還主動解散湘軍,用實際行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滿清漢臣)

二是曾國藩實實在在追求道德完善。

道德完善,本來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基本要求。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達不到。尤其是這些知識分子進入官場以後,唯利是圖、趨炎附勢就成了他們最常見的樣子。

曾國藩卻到了官場,當到高官以後,都在自覺地追求道德完美,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而且,曾國藩這樣做,還是扛旗似的做法。

古代的儒學,從孔子這個源頭開始,就自覺地在道德上扛起大旗,努力成為天下楷模。從“日三省其身”,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歷史上的大儒們,都在一代一代的接力。而曾國藩,是最後那個拿著接力棒的人。他對中國古代傳統儒學的傳承和發揚,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讓儒學在經過歷朝歷代的衝擊以後,依然能夠歷久彌新。

曾國藩身上的這兩點,為什麼在當下社會,會引起這麼大的注意呢?為什麼會踩中當下人的神經呢?我認為至少有三點。

一是維護國家統一是當下的主題。我們今天迎來了一個盛世,這個盛世來之不易,我們不願意這個盛世變亂,給老百姓帶來痛苦。二是當下是一個慾望橫流的社會,曾國藩對自身慾望的節制,和道德完善的追求,正是我們當下人所缺乏的,也是被大家呼喚的。三是當下我們正在復興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曾國藩手中的接力棒,我們希望接過來,往下傳承。

也正是因為這樣,曾國藩才獲得了當下人的特別注意。


張生全精彩歷史


看毛澤東為何“獨服曾文正”,甚至把曾與孔子並列,就知道我們普通人為什麼推崇曾國藩了。可以說,曾國藩對毛澤東的一生特別是年輕時深具影響的人物,這對我們普通人為何推崇曾國藩,或許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毛澤東青少年時期深受曾國藩的思想影響

毛澤東受曾國藩的影響,最早始於少年時期。毛澤東的外婆家住在湘鄉,他8歲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歲時又在湘鄉東山高小讀過半年書。曾國藩就是湘鄉人,他被家鄉人頂禮膜拜,當時所有湘鄉和湖南人,甚至把曾國藩作為“聖人”對待。曾國藩以一介書生,危難之際舉兵扶堅,率三湘子弟轉戰半個中國,最終戰勝太平天國軍隊,成“同治中興”之名將,他死後得到朝遷最高的“文正公”這一諡號,被清政府讚譽“學有來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豐,他繼承程、朱之學,為當時人奉為“立德、立言、立功”之楷模。他的著作收入《曾文正公全集》,這部書對後世的影響之大,遠遠超過他為朝廷所做的“政績”,被譽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因此他又被稱為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當時湘鄉的學校把《曾文正公全集》中的章節作為教材,讓湘鄉子弟學習,這一切,對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不能不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為毛澤東的小同鄉,曾國藩於他也可能有某種親切感。而曾國藩並“聖賢”(修養)“豪傑”(事功)於一身,更加容易引起包括毛澤東在內的青少年的崇拜。

毛澤東求學時讀遍曾國藩著作

毛澤東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毛澤東早在湘鄉東山學堂讀過的《曾文正公全集》,對青少年時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之後他更加註重學習曾國藩的著作。現韶山毛主席紀念館還收藏光緒年間,傳忠書局木刻本《曾文正公全集·家書》的第4、6、7、9卷,每卷的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芝珍藏”。 曾國藩全集中的一些見解觀點,我們還可以在毛澤東早年讀書筆記《講堂錄》中看到,在已公開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也記載有許多這方面的內容。 1915年6月25日,他在致湘生信中說:“嘗見曾文正家書有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他務,以致百不一成,此言豈非金玉”!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所作的《講堂錄》中,多處大段摘錄了曾國藩的話。如:“滌生日記,言士要轉移世風,當重兩義:曰厚曰實,厚者勿忌人;實則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精神心思,愈用愈靈,用心則小物能闢大理” 。“朝氣少年須有朝氣,否則暮氣中之。暮氣之來,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墳墓” 。“曾文正八本: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青年毛澤東之所以獨服曾國藩,除了他自己對曾的理解之外,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中對曾國藩的評價,毛澤東亦十分認同:“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詩賢傑中,稱最鈍挫;其所遭值事會,亦終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鑠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毛澤東在其後的文稿中,曾引用過這段對曾國藩的評價。

毛澤東讀過了所有曾國藩推薦的文章

除梁啟超外,毛澤東的老師,後來成為他的岳父的楊昌濟先生,對他也有很大影響。楊昌濟非常敬佩曾國藩、譚嗣同、梁任公諸人,曾以曾、梁為例勉勵毛澤東,這在他的《達化齋日記》中有記載。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記中有一段這樣寫道:“毛生澤東,言其所居之地為湘潭與湘鄉連界之地,僅隔一山,而兩地之語言各異。……渠之父先亦務農。現業轉販;其弟亦務農,其外家為湘鄉人,亦農家也,而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餘因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滌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

毛澤東沒有辜負導師和岳父的期望,他開始對曾國藩的著作下工夫研究,特別是對曾國藩推薦的作者以及其所著的文章,他尤其在意。怎樣讀書?讀哪些人的書?毛澤東先在曾國藩的言論中找答案,曾國藩在《聖哲畫像記》中談了自己對讀書的看法。他說:“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眾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餘既自度其不逮,乃擇古今聖哲三十餘人,命兒子紀澤圖其遺像,都為一卷,藏之家塾,後嗣有志讀書,取足於此,不必廣心博鶩,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具體讀哪些人的文章,曾國藩在文末又說:“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範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三十三人。俎豆謦香,臨之在上,質之在旁”。展開了講,這32人依次為: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軻、班固、 司馬遷、左丘明、莊周、諸葛亮、陸贄、范仲淹、司馬光、周敦頤、程顥程頤兄弟、朱熹、張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許慎、鄭玄、杜佑、馬端臨、顧亭林、秦蕙田、姚鼐、王念孫。程包括程氏兄弟,實為33人。所謂“聖哲”,就是文才與聖德並列,這是曾國藩選擇的標準。毛澤東對曾國藩推薦的33人非常認同,他認真地翻閱了這30餘人的事蹟、功業和文章。在他的《講堂錄》中,寫下了關於這些“聖哲”們的記載。從此以後,讀這些人的文章,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在毛澤東的菊香書屋,這30多人的著名均擺列在書屋周圍,終生研讀。

毛澤東對曾國藩有獨到的理解

曾國藩的學問博大精深。他一生尊奉程朱理學,以“理”為世界萬物之本,同時又重視經國濟世之學。他研究理學,又酷愛文學,研究韓非子、莊子幾乎成癖。他的治學方法兼收幷蓄,豁達大度,尊奉儒家,又出入百家,自成一格。其為人行事,講究誠、實、勤、敬,治身要勤,齊民要嚴,做事要實事求是。在倫理修身方面,曾國藩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以及道德修養、自我完善的一些做法,這與毛澤東的追求頗為契合。“剛”,是曾國藩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他認為做人應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主必須有倔強之氣”。這與青年毛澤東“善於鬥爭”的個性頗有相似之處。在《講堂錄》之中,毛澤東通過比較左宗棠和曾國藩,認為曾高於左。他寫道:

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諸葛亮)範希文(范仲淹),後為孔孟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是也。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也,範曾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

這裡所說的“辦事”,指建立功業,“傳教,指思想學說可以傳授後世。在毛澤東看來,正如在宋朝范仲淹要高過韓琦一樣,在清代曾國藩要高過左宗棠。范仲淹和曾國藩都是 “辦事而兼傳教之人”,毛澤東認為曾國藩是一位既建立了功業,又在思想文化上影響後世的“大家”。

曾國藩曾編有一部《經史百家雜鈔》,毛澤東對它評價極高。他認為此書“碉群籍而抱萬有”,“盡掄四部精要”。曾國藩的這些話,毛澤東認為是“金玉良言”,如他曾在致友人的一信中提到了曾國藩書中的一段話:“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恆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可以說,毛澤東簡直把這段話當成座右銘,時常檢視自己,也用這些思想要求官員。

毛澤東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借鑑了曾國藩的“愛民歌”

毛澤東認為曾國藩能成個“聖人”,不僅因他是一個文人,還是一個軍事家。在領軍作戰時,曾國藩善於鼓動士兵,重視精神教育,用傳統的封建文化綱常倫理來陶冶維繫軍心,以忠義血性、親子師友關係用將帶兵。1911年,湖南籍著名將領蔡鍔曾編有一本《曾胡治兵語錄》,毛澤東曾認真認真研讀過這本軍事理論書,吸取其精華,如愛民、愛兵、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即精神教育)等。例如,曾國藩曾有《愛民歌》:“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第一紮營不貪懶,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頭,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莫派民夫來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飯。築牆莫攔街前路,砍柴莫砍墳上樹。挑水莫挑有魚塘,凡事都要讓一步。……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看這內容,一下子就讓人想起了軍隊僅次於“軍歌”,人人會唱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當年在井崗山開展土地革命時,毛澤東為紅軍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建國後製定的《黨政幹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都不難看出借鑑與被借鑑的關係。

毛澤東晚年還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可以說,曾國藩在一些方面深深影響了年輕時的毛澤東。但是,毛澤東並沒有停留在“獨服曾文正”的階段,而是與時俱進,隨著他帶領黨和軍隊對創建人民政權的認識,特別在五四運動中接受了先進科學的馬列主義,逐漸拋棄曾的一些封建影響,逐步成長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為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建立了豐功偉績。曾國藩對偉人毛澤東深具影響的思想,對普通人來說,在修身養性、為人做官、求學教子等過程中,更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



白雲雁水


曾國藩本來的智慧過人,他一身做過很多書,他的書法也是可觀的,他的為人,他的諸多方面,毛澤東多稱讚此人。所以說是一個大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