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最后只能当翻译吗?上海外国语毕业生回应填专业盲点

外语专业最后只能当翻译吗?上海外国语毕业生回应填专业盲点

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实现沿线各国“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五通”的前提是语言相通。2016年,《亲爱的翻译官》电视剧播出,翻译、法语、外语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几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家对语言人才的需求激增,相关影视作品的间接宣传,使得上外、北外这些外语类院校的语言专业成为了众多高考生的志愿优选。

但或许,就如同做生意一样,当一个行业有大量的人员涌入的时候,往往对这个行业发展的作用是两面的。这句话,同样适用在现在的小语种专业上。

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与小语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用的最多的外语,便是英语。许多人在界定小语种的时候,总是默认界定除英语外的所有外语为小语种。实际上,在语言类专业中,我们很少会提及到小语种,我们更多地说的是

通用语种与非通用语种

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申报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也将“非通用语”界定为除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7种语言以外的语种。因此,或许你对法语、日语甚至是德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你所喜欢的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主流”了。

外语专业最后只能当翻译吗?上海外国语毕业生回应填专业盲点

外语≠翻译


这恐怕是我每年都要和填志愿的朋友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外语≠翻译。可能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学了外语,毕业了就做翻译是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常规之路。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对翻译和对外语的误解。

首先,在大部分的外语类院校中,翻译专业大多都是单独设立的。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翻译专业隶属于英语学院,这一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系统地接受翻译技能与实践培训,并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一门第二外语。在法语系、德语系、西语系等院系中,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了相关翻译课程,但是对比于系统培训的翻译专业来说,二者截然不同。高级翻译与翻译更是不能混为一谈,除北京语言大学外,极少数院校的高级翻译学院会在本科生阶段招收学生。

其次,翻译更多地是一个就业方向。对于外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十分多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与水平。翻译作为其中之一,并不可谓不好。但是,翻译行业的要求,并不像影视作品中那般的简单:几本本科生一年级阶段的教材,还可以作为翻译标准。恰恰相反,翻译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实践经历的沉淀,是常人所难想象的。

最后,当下外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并不适合每个人都走翻译之路。以上外的法语为例,专业核心课程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所设置的,包含了精读、视听说、写作等课程。翻译并不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更多地是作为一个专业补充课程存在。对于从未接触过专业翻译的学生来说,想要成为非通用语种译/口译的佼佼者,仅依靠院系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所需要投入的时间是难以想象的。

外语专业最后只能当翻译吗?上海外国语毕业生回应填专业盲点

外语的就业方向


在传统概念中,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进入外企的一块敲门砖。但对于外语类专业学生而言,外企已经不再是最优选了。目前的趋势,外语类专业毕业生每年进入外企的人数是呈下降趋势,甚至个别院系的个别届毕业生出现了无人外企就业。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多元:公务员、事业编、国家部委、外企、国企、私企等等。当下,外语类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真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共存”。

机遇是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量并没有下降,挑战是对外语类人才的要求正不断上升。

外语作为一门技能性学科的存在,使得这一专业的学生大多都不会有太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当下的社会所需要的,更多地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在人人都可以学外语的时代,你除了外语,有什么是可以吸引HR的呢?如果你的回答是没有,那很可能你将面临“毕业即失业”。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当下国家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它要求学生除掌握自身专业的相关学科知识外,还能够额外掌握一门学科。比方说,一位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不仅精通掌握国际关系专业知识,还能游刃有余地使用一门非通用语种。亦或者,一位法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熟练使用法语,还掌握了相当量的金融知识。这样的学生,在千篇一律的就业竞争中就能够脱颖而出。


但,环境的需求,不完全等于培养的方向。


复合型人才已经不算是一个新词了,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了。对于外语类专业学生来说,成为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改变还太多。比如课程设置,繁重的文学类课程占据主要地位,哪怕到了大三,考试所要求的还停留于课本文章的翻译理解;比如专业方向的分类,北外的外语类专业:除文学外,还存在经济、外交等方向。外交学院的外语类专业,紧密贴合着学校性质。上外的外语类专业,大多只分了文学与经济方向,经济方向的同学仍然要学习文学方向的课程。同一类型的课程时间过多,就会压缩限制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

因此,当下的外语类专业学生要想成为复合型人才,更多地是要把自己当作一块海绵。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吸收额外的非课程知识。这是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法所违背的。不过,也不要过于悲观,社会需要的是会学习的人才,勤奋肯学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是错的。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依然对外语抱有极大兴趣,在成绩允许的情况下,欢迎你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


外语专业最后只能当翻译吗?上海外国语毕业生回应填专业盲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