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囚徒困境

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隔离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1、如果两人都抵赖,以另外一个小罪行名义,各判刑一年;2、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3、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显然,对囚犯总体最优的方案是双方合作,都抵赖,各判刑一年。但现实却只能是出现双方都不合作的结果,因为对每个囚徒而言,不管同伙选择什么,自己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1、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2、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

囚徒困境告诉我们,个体最优的选择往往却是整体的灾难。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囚徒困境。

就像有人围观看戏,前面有人踮起脚来看,后面的人就得都跟着踮起脚来,看戏的效果并没有变好,但每个人都更累了。

看戏是件小事,但另一件事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未来竞争可就关系大了,各种提前学习,课后辅导,军备竞赛搞得大人小孩都身形俱疲,但谁也无法潇洒地离开这个战场。这就像金庸小说里的两大高手比拼内力,两人都已知道彼此实力相当难以轻易分出胜负,心中暗暗叫苦,又谁也不能卸力,因为谁先卸力谁就受伤。

公交车上遇到一小伙歹徒,大家伙一拥而上肯定能将其制服。但从理性人的角度,谁先上谁倒霉,所以正常理性的结果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囚徒困境几乎是单次博弈的宿命,而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则是重复多次博弈,人们选择合作是因为他们要考虑下一次打交道时别人是否还信任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