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伍子胥慟哭於林澤中,邊哭邊喊:我必定借諸侯之力,報此家仇!

此時,他父兄被誅,自己又被楚王追殺,一路惶惶。

在逃跑的路上,伍子胥遇到了他的一生之敵——申包胥。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申包胥

申包胥放了伍子胥。

申包胥有兩個身份。

一個身份是伍子胥的好友,一個身份是楚國大臣。

伍子胥哭訴:楚王殺了我的父兄,我該怎麼辦?

申包胥陷入兩難,站在大臣立場上,應該阻止伍子胥的復仇;站在朋友立場上,則應該支持。

這種矛盾在今天很好調和,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大義為先,但是在春秋,對於“忠”、“孝”,法家和儒家有不同的看法。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伍子胥

在當時,這倆都是很重要的價值觀(再次強調:在今天,是國為先)。

申包胥於是緩緩地說:

吾欲教子報楚,則為不忠;教子不報,則為無親友也。子其行矣,吾不容言。

意思是,我教你報復楚國,與“忠”之道違背;讓你放棄,與“友”之道違背。你走吧,我什麼也不說。

伍子胥走之前,還是說了狠話:我要報復楚國,以復父兄之仇!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伍子胥

申包胥淡然道:

子能亡之,吾能存之;子能危之,吾能安之。

這幾句話也很夠水平,大概可以理解成,只要我在楚國一天,你的行為就不會得逞。

這樣,作為朋友和臣子,申包胥都盡了責任。

你有你的“義”,我有我的“義”,循義而行,無愧已心。

他卻沒想到,伍子胥的復仇來得這麼快。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伍子胥

伍子胥的報復

十幾年後,伍子胥和他的神搭檔孫武,攻入郢都。

楚國差點滅國,楚王的墳墓也沒討著好。

這個時候,申包胥算是被打臉了,伍子胥確實“危之”,他卻並沒有“安之”。

申包胥還想做最後的努力,他派人給伍子胥捎話:你這樣的報仇方式,太過酷烈了吧?

伍子胥卻用兩個成語回答了他:

日暮路遠,不得不倒行而逆施於道也。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孫武

日暮路遠,是太陽已落山但目的地還遠。

古人壽命不長,伍子胥經常害怕自己死了還沒報仇,無奈之下也不顧手段了。

聽到伍子胥的回答,申包胥知道嘴炮對伍子胥沒用了。

這個時候他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一個是“奔諸侯”求救。

無論選擇哪個,後人都會贊他凜凜大義。

然而,申包胥覺得第一個選擇用處不大,“猶一卒也”,他選擇了找諸侯為楚國搬救兵。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申包胥

這個時候,能與吳國對抗的大國也就是秦、晉、齊。

齊國其距離郢都最遠,要穿過諸多小國家,去齊國的路線也很方便被吳國截斷

並且,齊國一向佛系,很難被說服出兵。

這個國家首先排除。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孫武

再看晉國。晉國與楚國一直打來打去,剛弭兵不到50年。楚國倒黴,晉國搞不好還偷著樂,借兵想也別想了。

秦國與楚國接壤,有利益衝突,但沒有打得那麼厲害,並且由於聯姻,也有點親戚關係。雖然希望小,但是也只能指望秦國了。

申包胥毅然西行,踏上了去秦國的路,正如十幾年前東出昭關的伍子胥。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申包胥入關中

秦王親賦《無衣》

赴秦之路,並不好走。

秦和楚,相隔千里。申包胥要入秦,最近的路,就是入武關,穿行秦嶺,直趨關中。

這些山路,今天還不怎麼好走,更別提兩千多年前了。

申包胥晝夜並行,七天就到了秦國。

史載,申包胥到秦國時候,非常悽慘,腳後跟腳掌都裂開了,“裂裳裹膝”。

這幅悽慘的樣子卻沒感動秦哀公的鐵石心腸。

這個時候,著名的“哭秦庭”出現了。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申包胥

申包胥“鶴倚哭於秦庭”,“晝吟夜哭”,“口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

簡單說,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滴水未進。

近人以為七日或許有誇張成分,然而即使時間有所誇張,也能讓人感覺到赤誠的碧血丹心,和凜凜浩然之氣。

不理不睬的秦哀公被驚動了,為申包胥賦《無衣》之詩。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秦哀公

秦王賦詩,是一種外交辭令。那時候往往喜歡從《詩經》中摘抄詞句表達自己的意見。秦王所賦的《無衣》,表達了與楚國同仇敵愾之意。

秦哀公很羨慕楚昭王有這樣一個會哭的忠臣:楚國有這樣的臣子都亡了,秦國沒有,那也離著楚國的下場不遠了。

後來秦國出兵,靠著這支哭來的救兵,楚國得以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孫武

雖然差點被打臉,申包胥還是跌跌撞撞地實現了自己當年對伍子胥說的話:

子能亡之,吾能安之。

申包胥用哭聲借來秦軍救回楚國,傳奇性不下於孟姜女哭長城,京劇也有唱段《哭秦庭》。

可是,申包胥知名度卻遠低於孟姜女,可能是因為大家還是對愛情故事更感興趣吧。

哭來的救兵:楚國因為他的哭聲倖免,孫武和伍子胥功虧一簣

申包胥與楚國公主

尾聲

秦國出兵,越王又在吳國後方偷家,於是楚國之圍自解。

申包胥讓人們見識了忠臣的力量可以有多大,自己卻辭謝了楚王的封賞:

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

申包胥不領獎勵,卻在三十年後又出使越國,聯合勾踐伐吳,最終攻滅吳國。

這個時候,伍子胥早已被吳王賜死8年了。

若伍子胥不死,吳越之爭,結果未可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