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

轼,车前也。按,车阑上之木。周于舆外者,在前曰轼,在旁曰骑。

——《说文》

1037年的1月8日,眉山保持着入冬后一如既往的阴冷和潮湿,伴随着声声啼哭,一个婴儿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的父亲希望他和光同尘,收敛锋芒,给他起名为"轼"。谁都无法预见,这将是中华文脉一股新鲜滚烫的支流;也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这个孩子怎样用自己的才情征服了天下读书人;四十年后,他又怎样用自己的智慧救百姓于水火,给他们带去温暖。即使时过境迁,他也是王侯将相,迁客骚人心中最可敬可爱的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东坡为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们常常会因为他过于璀璨的才华和学识忽略了他同样敦厚的德行与操守。作为北宋士林领袖,只有一身才气还远远不够,正是德行的感召让四学士六君子即使已然名噪一时,仍然在他门下潜心笃志。一次,晁补之写就一篇华丽的散文请他批改,全文骈散交错,词藻多样,他建议年轻人刚开始写文章从平淡开始,虽然大晁补之十几岁,亦师亦长,但还是不好意思直说挫了这个文坛新星的锐气,于是转告大弟子黄庭坚,让这个平辈年轻人去表达建议,可谓心细如发。为官一方,轻徭薄赋,与人民打成一片,先后做过杭州,密州,颍州,黄州知州,遇水患亲自上阵筑堤,遇大旱不辞辛苦求雨,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往往可以成功,留下一段佳话。即使是重新启用后遇到曾在狱中折磨他的狱卒,也只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斯例子,不胜枚举。宽广的胸怀扩大了他的眼界,让他用吐纳从容的目光流转于这个多彩的世界,于是山水朗润起来,脚下的芒鞋似乎比桌案上的官印更有价值。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此可见一斑。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东坡为政,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目标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一路走来,最后还是要来到治国平天下的阶前。放眼中国几千年文坛,苏东坡是绝无仅有的靠学问为大多数人所知,还拥有极其传奇政治生涯的一个。他先后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等8个州的太守。又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官最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在他跌宕起伏的40年从政生涯里,无论在京做官还是贬谪在外,始终保持着"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心境与活力。对王安石新法有不同意见,他直言上书,为百姓安乐将一己官运置之度外。被贬黄州4年2个月,他躬耕东坡,纵情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在之前文人身上演绎过无数遍的穷而后工也一样在他的身上出现了,仕途受阻阻不断文学的源头活水,在抒写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同时,他的心境一天一天回归了老庄哲学的淡泊沉静,谁说被流放在外就一定穷困潦倒?道一声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进退从容才能让我们自如的切换种种状态,在岁月的波涛中蜿蜒前进。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从此可见一斑。

人生到处知何似

看透历史烽烟的眼神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东坡为学,沉潜其中,涵泳往复。

大多数人爱苏轼,爱的是他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才气。"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如果经典文化是一条从天际流淌到人间的河流,他无疑是这河里最轻快自如的鱼。他的诗歌与大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了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他的词作与南宋稼轩并称"苏辛",开豪放派文学之先河;他的散文又与恩师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了宋代散文创作的典范。人称"欧文如潮,苏文如海"。这个创下北宋科举考试最高分的人,还精通书法,"苏黄米蔡",排行第一;又工于绘画,是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仅如此,他在哲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是北宋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在仕途失意的那些日子里,是这些高雅的东西荡涤了他心中的孤独与惶恐,让他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生命的琴弦每分每秒仿佛都更加富有张力,在他刚柔并济的笔触中奏出一声声强音。看过了大江东去,听过了惊涛拍岸,却也想坐下来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与他聊聊那些诗酒趁年华的故事。只有专注时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会有瞬间顿悟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沉潜其中,涵泳往复从此可见一斑。

王国维曾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超脱旷达如世外仙人的同时还保持着人间烟火气,竹杖芒鞋,穿过那一蓑烟雨,在山间的清风中笑盈盈的吟一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人生到处知何似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记:从初中开始真正去了解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有人说书常读常新,我想说文章也是常写常新的,每一次都会发现不一样的他和不一样的自己。在惊叹的同时,我也会疑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语形容他,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书法家,画家,词人,诗人,散文家,酒仙,巨儒……(此处引自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就这样向我走来。与他对话,我也发现了自己有时面对问题过于审慎的态度。我想真心喜欢一个文人,不止是因为他妙笔生花,更在于他的人格总能带给人不一样的触动。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