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惠王成功帮倒忙,“疲秦”大计,成为令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虎视天下,无人能敌。在嬴政夺取天下的计划中,首当其冲地就是要灭掉与自己毗邻,而国力又相对弱小的韩国。当时韩国的国君韩惠王,深知韩国即将有灭顶之灾,但又不甘于亡国的命运,决定奋力一搏挽救韩国免于覆灭。

若要救韩,必须削弱秦国的实力。但是论军事,韩国是绝对无法与秦国抗衡的,看来要达到目的,凭武力对抗是不行的,必须用些“计谋”才可以。韩惠王想到了通过让秦国大兴土木,来拖垮秦国的经济,让嬴政没有足够的财力发动战争,以此保全韩国。

前思后想,韩惠王决定派遣一名超级特工去秦国,劝说秦王修建一个在当时来说算是难以想象的超大型水利工程,实行“耗秦内力”的计划,这名特工就是韩国最优秀的水利专家郑国。郑国不仅技术能力超强,口才也好,通过他的游说,说服了秦王修建一条引泾水东流,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的引水渠。

韩惠王成功帮倒忙,“疲秦”大计,成为令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这条水渠便是举世瞩目的郑国渠,这条水渠完工后“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灌溉了关中平原280万亩的土地,使原本因缺水而贫瘠的土地,成为千里沃野,大大推动了秦国的农业发展,令秦国在那个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年代,成为了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

当然既然国力强大了,扫平六国都不是事儿,韩国也难逃第一个被灭国的命运,韩惠王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这种国家级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剧情,在历史上还真是少见,出现了这种情形,还真是值得把其中的原因好好分析一下:

一、韩惠王的失算

事实证明,如果想搞垮一个国家君主的意志力,可以入手的无非有两条路:

1、让他沉迷女色,导致荒淫无度,远离忠臣,搞乱国家秩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远一点的有妲己祸乱商纣王,让原本并非没有能力的纣王,彻底成为了昏君,杀比干,驱忠良,最后落得亡国自焚的下场。近一些的有西施迷惑吴王夫差,勾结伯嚭陷害伍子胥,导致越王伐吴复仇成功。

韩惠王成功帮倒忙,“疲秦”大计,成为令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不过韩惠王似乎根本没有打算从这个方面入手,当然原因很有可能不是他没有想过这个方法,而是秦王嬴政在女色的问题上比较谨慎,基本上不会与哪个国家搞“联姻”,组成攻守同盟关系那一套,甚至为了不费劲平衡裙带关系,连正式的王后都没有立过。以嬴政的个性,就算韩国进献美女,估计他也上不了钩。

2、让他玩物丧志,荒废朝政,财政亏空,国力衰弱。这其中周代的王子颓,因为爱好养牛,养到忘乎所以,以至于敌军兵临城下,他却因怕耽误喂牛,不接待前来送战报的臣子,最终被俘被杀,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估计韩惠王是看上这个方式,只不过他忽略了,“投其所好”是为了让对方“玩物丧志”,可不是“励精图治”。他对嬴政倒是真能称得上“投其所好”,人家嬴政最想要的就是解决农业生产跟不上,难以及时给军队提供补给的问题,结果他就把解决方案送上门去了。

韩惠王成功帮倒忙,“疲秦”大计,成为令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看,用心良苦的韩惠王,肯定是没有经济观念的。虽然大力发展国家的基础建设,会因工程建设花费大笔金钱不假,但是也会因此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就像被全世界看成“基建狂魔”的现代中国,如果不是依靠几十年如一日对国家基建项目的大力投入,怎么可能出现现在高铁纵横,5G横空的兴旺局面?

虽说要让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韩惠王理解这些道理,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但韩惠王这种希望通过秦国加强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从而耗费财力、削弱国力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难道他就想不到一旦工程能够顺利结束,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吗?

况且振兴国力靠什么?一靠经济,二靠科技。估计像郑国这样的科技人才,嬴政绞尽脑汁都想不出应该从哪里去“引进”,他倒是平白就给人家送上门去了,让秦国正在“踏破铁鞋无觅处”时,天下掉下大馅饼,毫无代价地得到了当时最顶尖的水利专家,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事,精明的秦王,怎么舍得坐失良机呢?对比下来,觉得韩惠王真是失智又失算,干的都是赔本的买卖。

韩惠王成功帮倒忙,“疲秦”大计,成为令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二、精于谋划的秦王

相对于韩惠王的糊涂失算,秦王嬴政的精明和深谋远虑自然是溢于言表,关于这方面,咱们前文已经做了简短的分析,这里就不赘述了。不过能够体现秦王更加精明的一面,倒不在于他目光长远、有勇气和魄力承接这样规模浩大的工程,而是他在知道郑国间谍身份后的处理方式。

本来韩惠王输送尖端科技人才当间谍,推动敌国搞经济建设这个事情就够离谱了,没想到这个间谍的身份居然还没做好保密工作,郑国是间谍,居然让秦国人发现了,这下不仅韩惠王的心思成了尽人皆知的秘密,就连郑国的性命也危在旦夕了。

要是按常规的思维方式,会怎样处置间谍呢?杀无赦,或者剥夺他的自由,不让他有继续从事间谍活动的可能性,这恐怕是处置暴露身份的间谍的通行做法了。但是秦国当时的情况,郑国渠才修了一半,而且放眼望去,秦国上下也找不出一个可以与郑国比肩的水利工程师,能够担当继续修渠的重任了。

韩惠王成功帮倒忙,“疲秦”大计,成为令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都说秦王嬴政残暴,可是在处理郑国这件事情上,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心和政治远见。经过利弊权衡,他决定放了郑国,只要他能够继续做工程的总指挥,就不去追究他的间谍罪。也正是这个决定,成就了一项伟大的工程,给秦国的壮大打下了不容忽视的基础。

有人说,难道嬴政就不怕郑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搞小动作吗?关于这个问题,估计嬴政是借鉴了“风险控制”的思维模式。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普遍认同“投资风险越高,投资回报越大”的理论。虽然嬴政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是在他的心里,应该也是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的。

虽然用郑国,这个有前科的人是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鉴于当时郑国无可替代的技术水平,还有工程完工后,带给秦国整体的巨大利益,这个风险是值得去冒的。况且在风险之外,还有一个 “风险控制”的保全机制,那就是秦国完全可以密切监督郑国的言行,切断他与韩国的往来,既然如此,让郑国继续主持工程建设,才是符合秦国整体利益的最佳选择。

韩惠王成功帮倒忙,“疲秦”大计,成为令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三、审时度势的郑国

其实在整个事件中,不管韩惠王是否失算,秦王嬴政是否精明,郑国的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郑国的态度是至死效忠韩惠王,将间谍工作进行到底,估计就算是秦王再精明,也难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

但是郑国改变了初衷,他的志向已经从最初的协助韩王,转变成要将这个凝聚了自己心血的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进行到底,所以当自己间谍的身份被发现时,他以此向秦王当面陈情,得到了秦王的宽宥。

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在修建郑国渠的过程中,郑国也已经将秦国与韩国的形势进行了对比,看到了秦国一统天下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所以审时度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秦国也没有忘记他,在郑国渠完工后,人们便用郑国的名字来命名这项伟大的工程,以此纪念这位杰出的水利专家

韩惠王成功帮倒忙,“疲秦”大计,成为令秦国强大的关键所在

郑国渠的建成,不仅让秦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并且为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后世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个世界级灌溉工程遗产。只是,当今天的人们为郑国赞叹、并享受着郑国渠带来的利益时,那位“赔夫人又折兵”的韩惠王,若于地下有知,面对这样的结果,会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