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考生上清華北大有多難?

文/水木老師


外地考生上清華北大有多難?

清華大學禮堂


在這裡講兩個學生的高考故事,一個考上清華,一個考上北大。

張麗德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大三女生,北京人,張麗德從小就想上清華,基本上是從小學開始就有這個想法了。她家算是書香門第,知識分子氣氛比較濃。小時候她媽媽連智商都不敢讓她測,就怕測出來自己女兒的智商不高。她媽媽給她樹立了一個清華的目標,告訴她清華是最好的,但是從來不逼她去上。

小時候張麗德長得挺漂亮,她媽媽本來想讓她上中國傳媒大學。小時候張麗德學過表演,還學過唱歌,彈鋼琴,這些跟女孩子有關的東西她媽媽都讓她學了。後來因為她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還有,她在數理化上的優勢慢慢顯現出來,她媽媽也就沒讓她繼續走藝術那條路。到了高中,她的成績越來越好,在他們學校一直挺靠前的,家裡人就希望她能上清華。

他們那一屆“理科綜合”考得特別難,大家的分數普遍比較低。張麗德在考試的時候,就想這下完了,特別是在“理科綜合”還有四十分鐘考完的時候,她真想摔筆不考了,心想十二年的夢想就這樣完了,但是後來平靜了一下,又接著考下去。

張麗德是在本校考的,她認識監考老師,考完後監考老師跑過來拍拍她的腦袋問她考得怎麼樣,她哇的一聲就哭了,然後開始流鼻血,衣服上有好多鼻血,她感覺特別的慘烈。後來她考得還可以,出分是626分,清華在北京的提檔是603分,但張麗德一直是衝著清華最好的專業去的,她想上電子信息專業。清華電子系分為兩個專業,一個是電子信息,一個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前一個專業在北京的招分最高。

張麗德在高中的時候也碰過電子這方面的東西,跟一個同學搞過機器人。張麗德這個高考成績在北京也就排在第三四百名,她就不報電子信息專業了,而是報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雖然有點戲劇性,在考場她大哭了一場,鬧得全校都知道張麗德沒考好,但她還是上了清華,她覺得自己還是挺幸運的。

我問張麗德:“你在清華的大學生活已經過去一半了,你體驗到的清華生活是你想要的麼?”

張麗德回答:“應該說不是我想要的那種,但我並不覺得遺憾,因為我拿頭兩年來過現在的生活的話,我不能保證有現在的學習成績。別人覺得我挺外向的,為什麼不參加社會活動?我告訴他們我有一個長期的目標——我要出國留學,我不能因為這些活動而把我的長期目標放棄掉,真的有點忍辱負重的感覺。然後苦苦學了兩年,現在到了大三,學業雖然也重,但畢竟能把握自己的大學生活了,我能夠把學習和活動協調好。我有很多的朋友,他們一進學校就參加各種活動,由於花了太多的精力,結果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到了大三準備推研或者出國的時候就很後悔。雖然說參加活動能認識很多人,能鍛鍊能力,但學習成績這項硬性指標卻上不去。大一的時候我在班上的學習成績是第三名,大二的學習成績排名還沒有公佈,我在大一大二的學習成績基本上可以保證我順利出國留學。”


外地考生上清華北大有多難?

北大未名湖


郭小勇是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實驗班大四男生,安徽人,念金融學專業,郭小勇參加過兩次高考,第一次高考時他報考清華大學,考了641分,未能如願上清華;第二次高考時他報考北京大學,考了683分,如願以償上了北大。

郭小勇覺得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重要的,他不是一個會給自己定很長遠目標的人。他的父母屬於比較可惜的一代,因為文化大革命,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他們是國有企業很普通的職員,工資也不是很高,但郭小勇卻認為父母的素質非常高,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深刻。

郭小勇認為自己的家教非常成功,跟他同年齡的那些孩子每天被自己的父母關起來學書法、學鋼琴什麼的,每週要學特別多的東西,要上好幾門課,這樣的孩子根本沒有玩的時間,而他的父母卻不是這樣教育他,郭小勇的父母沒有給他定什麼很遠大的目標。

他家在安徽的一個小城市,叫馬鞍山市,人口只有三十萬,只有一所很好的中學,不過這所中學在省裡還是蠻出名的,是全省的重點中學。小時候郭小勇非常的調皮,上小學時經常被老師抓到,也經常被批評,罰站什麼的,那時候班裡有什麼壞事總有郭小勇的份。父母對郭小勇的教育讓他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得到了自由的發展,父母對他的智力開發很早。他認為自己是很聰明的學生,應付小學的課程很輕鬆,所以他很順利考上了重點中學。當時那個中學在全市正規錄取只招180人,當時他很輕鬆就考進去了,他的父母也很高興。

郭小勇的父母在他上小學的時候對他說:“你要是能上一個好初中就行。”等他上了一個好初中後,父母覺得他能進一個好高中就行;等他上了這個好高中,父母覺得他的成績能排在前一半就行了。郭小勇在高一就完成了這個任務,後來考進了前二十名。他們高中有一個實驗班,都是成績好的學生,父母又希望他能進這個實驗班,他也進了。他覺得父母的成功之處就在這裡,父母從來沒有給他一個很遙遠的目標讓他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他在父母的鼓勵下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父母讓他看得到自己能做什麼,他在做了這些之後還能做得更好。

進了實驗班後,他跟父母說:“我不敢保證我一定能進清華北大,但是進復旦、同濟或者交大沒問題。”他的父母說:“挺好。”連這樣的保證都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都是他主動開口說的。郭小勇是一個能認清現實的人,因為他的家鄉是個小城市,每年考進清華和北大的學生也就五六個,還要看當時學生和老師的素質,還有押題押得準不準,所以那時候郭小勇不敢跟父母保證自己一定能上清華北大。

到了高二,郭小勇開始認識到學習有多麼重要,相對來講,他懂事比較早,那時候突然認識到作為一個男孩子要有責任,不能糟蹋了自己的素質和能力,有這樣的素質和能力就應該為父母爭取一個好一些的未來,那段時間他突然懂事了。高二的時候他進了實驗班,高三下學期的時候經常有模擬考試,他考得都不錯,七次考試,有五次他考了年級第一。那時他的感覺很好,但是他還是沒有跟父母說:“我一定能進清華北大!”


外地考生上清華北大有多難?

北大大禮堂


高考完後,郭小勇感覺自己考得不是很好,因為沒經歷過高考,還是有些興奮,他的狀態不是很好。他們那一年是先估分再報考,怕父母擔心,郭小勇感覺自己考得不是太好但他還是把成績估高了,估了660分,最後出來的成績是641分。

第一次高考郭小勇報的不是北大,而是清華,因為自己在小城市,他對清華北大沒有完整的概念,只知道她們是中國最好的大學。在高三那一年,父母教育他:“你只要埋頭拉車就行,你不用抬頭看路。”他覺得這是對的,那時他只知道上清華北大是一個光榮,一個夢想,那麼自己就會去努力,去爭取。在選擇是清華還是北大的時候,他沒有更多的考慮。甚至那時由於信息的缺乏,對專業也沒什麼很深的概念。那時他報的是清華電子系,但是很慘,差了4分,他落榜了。

那一年他們學校的同學考得都很不錯,七次模擬考試他有五次考了第一,可是高考卻考了全校第八名,很多老師和同學也沒想到他會失手。當時父母鼓勵他復讀,他自己也想復讀,因為他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去復旦或同濟不能證明自己的真正水平,他知道自己沒考好不是因為能力不行而是因為失手,所以他決定復讀。在外人看來他的壓力可能很大,但是他對自己很有信心。不過讓他難過的是父母承受的壓力很大,因為在那個小城市裡,大家都知道他們的兒子學習很不錯,也總會問他們郭小勇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了,他們只能說郭小勇復讀了。

在高三複讀那一年,郭小勇改掉了很多東西,比如性格中浮躁和輕狂的東西,那一年是他人生前十八年裡成長最快的一年,讓他有了更多的責任感和穩重感。那一年沒能去清華,但是郭小勇一點也不後悔,因為他覺得這對他的人生來講有著重要的意義。

到了第二年夏天,再一次上考場的時候,郭小勇非常的平靜,考完了也沒什麼感覺。後來電話查分,查出來是683分,當時郭小勇激動得倒在地上,覺得這一年的付出還是很值得的,父母也非常高興。

前一年高考查分的那天晚上,因為那時大概知道了清華的錄取線,所以知道分數後,家裡特別的安靜,他的父親一個人在陽臺裡抽菸,屋裡關著燈,他只能看到父親夾在手上的香菸的火星一閃一閃的,還有那一圈圈的煙霧……那個晚上太黑暗、太安靜了,安靜得讓人受不了。到了這一年,同樣是查分的晚上,雖然沒有想像中的狂喜,但還是有那種很快樂的收穫的感覺。

郭小勇報的是北大元培班,那時元培班第一年全國招生,這個項目很吸引人,它可以讓你上大二後隨便選擇專業。他們那一年元培班的招分是北大各院系招分最高的,理科生的平均分在674分以上,這個分數是非常“恐怖”的。其他的那些招狀元的老牌院系都沒能拼過元培,包括現在也是這樣,北大招狀元最多的系就是元培班,當時郭小勇覺得元培真的不錯就報了。

郭小勇說:“北大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北大清華是全國大學生成長最好的平臺,很多很好的資源很好的信息都在這裡,她為你提供這樣的機會,但完全靠你自己去把握。有一些高考生跟我說,他們的分數在北大上不了好的專業,那就去人大吧,去廈門大學吧。我告訴他們千萬不要這樣,能來北大就來北大。這樣的環境、這樣的資源和這樣的體制,我相信全中國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院校會有吧。比如,李敖會去幾個大學演講呢?像普京、克林頓又會去幾個大學演講呢?我相信沒有多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