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平陰張氏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了幹這個事兒!

因歷史原因,族譜資料宋朝以前斷代缺失,無法尋根,現誠尋宋朝以前宗族資料及遷魯豫族人後裔資料對接。 懇請各位宗親伸出友愛之手,積極提供本支系的資料,進一步完善和充實本支脈族譜和家族史。

本支祖上乃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城西南三十八里張莊人氏,同仁、同福張氏二兄弟於元末明初(1374年2月初3)隨人口大搬遷徒。長支張同仁,攜夫人關氏和六個兒子前往山東:

長子文綿遷居谷城縣大張道口(今東阿縣銅城街道張道口村)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張道口村

張道口地名由來:明洪武五年至十三年,先祖遂人口大遷徙從山西洪洞縣縣城西南距城三十八里張家莊遷到山東舊稱大張道口。

其後人又於明中後期遷居榆山縣張家莊(今平陰縣玫瑰鎮老張莊村)至今已近六百五十載,其後人又遷移各地分枝散葉。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老張莊村

老張莊地名由來:據張氏家族記載,明洪武年間,張氏遷居於此,取名張家莊。1980年地名普查中,更名為老張莊。

次子文簡居大橋口(即今大河口村)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大橋口村

大河口村名由來:據《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始祖公泰,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從山西洪洞縣遷至谷城(即今東阿鎮),至清雍正年間,文簡又遷至此。因地處河邊,當時河上有一座未修成的大橋,該村便叫大橋口,後演變為大河口。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大橋口和張道口

三子文思居侯河莊(今東平縣侯河村)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侯河村

侯河張姓家族從彥高、彥深祖開始才有族譜記載,以上無據可查。侯河古墓碑寫到【我張姓世居河裡村,相傳已久,乃世系無從考證】。

侯河村地名由來:據《侯氏族譜》、《賈氏族譜》載,明洪武年間,侯姓、賈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小清河兩岸建村,統稱河裡村。後分別以姓氏命名侯河、賈河。清乾隆年間,因河水上漲,侯河、賈河兩村村民遷至山坡聚居,慣稱侯賈河,後演變為侯家河,簡稱侯河。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三子分佈地圖

四子文亮、五子文明、六子文生遷往汶上縣張大樓(今嘉祥縣大張樓鎮)居住。

由於當時條件溝通不便,造成以後來往漸疏。谷城、汶上兩地的兄弟後裔最終失去聯繫!大張樓鎮鎮內有多個張姓村落,也不詳細那支與本族有關。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大張樓鎮

下面分別介紹幾個村的地名由來

前張樓村:據明朝萬曆二十四年張氏譜碑載,張氏先祖張任秀於明朝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取名張莊。至明萬曆年間,村人張綸,字宣甫,號釣石,官拜奉從大夫戶部員外郎,為光宗耀祖,建樓房數座,為區別大張樓村,故取名前張樓。

臨湖集村:據《張氏族譜》載,張氏先祖一分支於明永樂二年由張家廟遷此立村,又因居林後,又成集市,取名林後集。正統年間,任氏由任店。陳氏由常家廟相繼遷來,因村臨南旺湖畔,村內又有集市,後更名為臨湖集。

東張樓村:據《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先祖於清朝嘉慶年間由現大張樓遷此立村,因位於其東,故名東張樓。

張西村:據《張氏族譜》載,村村原名彥氏村,來歷不詳。張氏先祖於明朝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此村。至明朝萬曆年間,張氏家族人丁興旺,發展成為大戶,並建樓房,故改名為張家樓。1949年後,簡稱張樓。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奔現張樓公社與微山縣張樓公社重名,1982年改為大張樓公社,村名也改為大張樓。成立人民公社時,分設兩個建制村,因此村位於西部,故名張西村。

次支遷居衛輝府

祖上乃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城西南三十八里張莊人氏,同仁、同福張氏二兄弟於元末明初(1374年2月初3)隨人口大搬遷徒。次支張同福,連同夫人呂氏和八個兒子,長子文超、次子文岱、三子文武、四子文齊、五子文洽 、六子文常、七子文水、八子文實遷往河南衛輝府呂剛縣(呂剛縣不詳是現在哪裡)。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明朝衛輝府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清朝衛輝府

侯河張氏族譜

公泰——山清——下河——穩南——水廣——存者——主德——房國——高寶——上倚——同字輩——文字輩。從本支始祖至今己傳二十八代。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轂城侯河(今東平縣)張氏譜序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侯河張氏族譜

始祖張公泰

平陰張姓大爺拿著族譜,竟然是為尋宗修譜!

侯河張氏族譜

修撰族譜,需大家的共同努力! 懇請知情的各位宗親儘快與我聯繫,以便更好的對接家族史,並懇請各位宗親互相轉告。 家譜資料的現居住地址,已故去宗親的逝世年、月、日、時辰以及墓地地址,個人簡歷,人物傳記等資料,懇請宗親告知便於及時對接。

期待各位宗親的佳音!

感恩您的支持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