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冤死,遼東局勢日漸惡劣,徐光啟:300葡萄牙人兩年可平定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悄然崛起,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與壯大,逐漸成了大明集團的頭號天敵,使得本就搖搖欲墜的大明朝廷,在內憂與外患的夾擊之下孤柱難支,最終在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手裡劃上了句號,結束了大明集團兩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今天要分享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明末清初的一個事件。

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明亡倒計時的第十四年,大清的皇太極做了一次險象環生的冒險之旅。他親率十萬鐵騎取道蒙古長途奔襲,自喜峰口穿越長城進入了大明境內。明軍疏於防範,使得滿清軍隊一路攻城拔寨如入無人之境,直至攻佔遵化劍指京師。大明集團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朝野震驚,崇禎皇帝更是如坐針氈,當即詔令全國各地軍旅日夜兼程馳援京師,共同勤王拒敵。

袁崇煥冤死,遼東局勢日漸惡劣,徐光啟:300葡萄牙人兩年可平定


此戰中,在明軍諸將的合力反擊之下皇太極率部撤退,大明集團有驚無險的度過了危局。不過,經此一戰,大明集團卻失去了一位國之柱石。崇禎皇帝聽信讒言,處決了大清的心頭巨患袁崇煥。

隨著袁崇煥人頭落地,遼東抗清的基業無人接續,崇禎帝整日愁眉不展、一臉哀容。此時,朝廷中一位重臣的諫策,抹平了崇禎的愁容,使他猶如打了雞血一般,重新燃起了蕩平遼東的希望。諫策的人,就是當時的內閣次輔徐光啟。

據《明史》載,徐光啟祖籍江蘇,出生於上海,成年後當過教書先生,為了謀生,先後在廣州、廣西、南京等地的官辦學館授業。在此期間,徐光啟結識了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接受了許多西方文化、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徐光啟曾與利瑪竇一同合作編撰圖書,還在利瑪竇的介紹下加入了天主教,被後世稱為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個中國人。

袁崇煥冤死,遼東局勢日漸惡劣,徐光啟:300葡萄牙人兩年可平定


徐光啟是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的進士,出仕之後一直擔任文職,在文學、天文、曆法、科技等方面頗有成就。徐光啟雖然才學高湛,但卻不善為官,出仕期間多次遭到罷免,之後又被重新啟用。徐光啟還參與過軍事,萬曆年間曾督練過新兵,在軍事思想上也頗有建樹。不過,大都是 “紙上談兵”,實際操作非常有限。

袁崇煥被誅殺後,徐光啟認為自己有一些軍事才能,所以,在崇禎帝一籌莫展的時候,獻上了自己的平遼方略。據《徐光啟奏摺》載,徐光啟認為,招募三百葡萄牙人組建一支精兵,足以清剿京師周邊的匪患,蕩平遼東的清廷。此話一出,立即在大明朝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當然,徐光啟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並非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確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袁崇煥冤死,遼東局勢日漸惡劣,徐光啟:300葡萄牙人兩年可平定


據《明史》載,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徐光啟在督練新兵的時候,就曾上奏朝廷,從澳門聘請了二十幾名葡萄牙籍軍械師,並高價購買了二十六門火炮。這些葡萄牙軍械師,負責教授新兵們維護和使用火炮的技能。但是,朝廷中的大多數官員,對葡萄牙人趁著大明朝廷無暇顧及之時竊取澳門的行為極為憤懣。所以,在朝中眾臣的壓力下,這些葡萄牙軍械師在新兵營沒多久,就被天啟帝下令遣散了。後來,經由葡萄牙人訓練過的炮手及其火炮,在遼東的寧遠之戰中大顯神威,使大清的鐵騎吃盡了苦頭。這就是徐光啟認為三百葡萄牙精兵能夠蕩平遼東的依據。

對於徐光啟的諫策,朝廷眾臣的意見幾乎出奇的一致:反對。眾人認為,與其花那麼大的代價去聘請外人,不如拿這些錢去戚繼光曾經鎮戍過的廣東、福建等地,聘請那些精良的工匠與炮手,大明集團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必能尋得眾多精通火器且“習先臣戚繼光之傳者”

。只有這樣的軍隊,才是永保大明基業,蕩平遼東的攻堅利器。

袁崇煥冤死,遼東局勢日漸惡劣,徐光啟:300葡萄牙人兩年可平定


徐光啟與朝中眾臣各執一詞,互有說法,相互之間僵持不下。崇禎帝為此也沒少撓頭,究竟該如何決斷呢徐光啟的奏摺中,有一句話對崇禎帝的誘惑力非常大,那就是“兩年平定遼東”

。這比袁崇煥當年制定的“五年平遼”方略還少了三年。

崇禎帝繼位之時,大明集團在長期的內鬥與外患中已經損耗了太多的元氣,執行五年平遼方略的時候,已經是在強做支撐。現在有了兩年的平遼方略,所用的時間更短,消耗的軍需器械也更少,簡直就是一副“起死回生”的良藥。於是,崇禎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力排眾議,乾綱獨斷,果斷採納了徐光啟的諫策。為此,崇禎還特地下了一道詔書,命廣東、福建等地的沿途各官員,傾盡全力,將重金招募到的葡萄牙精兵安全的護送至京師。

就這樣,一支由三百名葡萄牙人的精兵組建完成。但是,崇禎皇帝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在組建這支軍隊期間,朝中大臣們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過,這讓崇禎十分頭疼。最後,崇禎迫於眾人的壓力,無奈之下,將這支剛組建不久,還沒有來得及送上戰場的外籍軍隊給遣散了。

袁崇煥冤死,遼東局勢日漸惡劣,徐光啟:300葡萄牙人兩年可平定


大明集團費盡心思招募的葡萄牙軍隊,實際上並沒有派上用場。然而,此事到此還沒有結束。據《明季南略》、《小腆紀傳》等古籍中的記載,南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大清與南明軍隊在桂林激戰時,確實有一支三百人的葡萄牙軍隊,作為南明軍隊的盟友,共同擊退了清軍鐵騎的進攻。關於這場戰役,不僅出現在許多外籍史料中,而且,還對葡萄牙人在此戰中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大肆吹捧。

我根據眾多史料中的記載得出了一個結論,葡萄牙人在此戰中的影響遠沒有那麼大,主要還是南明軍隊的捨命抗擊,援軍的及時馳援,及當時的連綿大雨,才是這場戰役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之前想用葡萄牙人幫助平遼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夢。

參考書籍:《明史》、《徐光啟奏摺》、《明季南略》、《小腆紀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