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勃:關注廣譜抗冠狀病毒疫苗和藥物的研發

中國網4月24日訊 (記者李智)近日,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姜世勃通過“《理解未來》科學講座”告訴記者,“2020年1月21日,我們就在《新發微生物與感染》(EMI)期刊上發文呼籲‘研發安全、高效、廣譜的抗新冠病毒疫苗和藥物’。”

1月11日,新冠病毒的基因上線,姜世勃、陸路與幾位春節期間尚未離校的團隊成員組成了攻堅小分隊,立即分析了刺突(S)蛋白序列,設計了多肽和疫苗抗原,建立了假病毒感染和細胞融合系統。他們聯繫了國內外多家合作單位開展基礎合作研究,同時聯繫國內外生物製藥公司開展臨床前合作研究。

目前,他們已經完成6項新冠攻關課題研究,在Nature、Science、Lancet、CHM、CR、CMI、EMI、VS、JMV、M&I等中外專業期刊發表了20多篇研究、綜述和評論文章。據姜世勃介紹,中國的三個科研團隊在短短10天內各自獨立地完成了新冠病毒的分離、擴增和全基因序列分析,這應該算是創了一個歷史記錄。武漢病毒所的石正麗等將新冠病毒的發現和基因序列分析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在短短的兩個多月,該文章已經被近80萬人點擊閱讀,已經被引用了近290次,這可能也是一個世界紀錄吧。

今年3月6日,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們現在沿著5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攻關工作,包括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綜合起來講,目前5條技術路線都在穩步推進。

他特別提到,在常態下,所有這些研發過程一般是串聯的,即循序漸進。但這一次為了加速疫苗的研發,採取了合理並聯。各研發單位不計成本,採取了一些合理並聯程序,集中優勢兵力,有效地推進了研發進度。

什麼叫“並聯”?姜世勃表示,按正常的“串聯”程序,一個疫苗研究從最初的抗原設計和製備到動物免疫、中和活性測定、動物攻毒保護實驗、動物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及規模化生產,整個過程要逐步開展,需耗時數年。但是現在我們希望能在數月內完成這些工作,就不能按照常規的“串聯”程序進行,而需要採用“並聯”程序。即多個團隊同時進行,有人在檢測中和活性,有人做動物攻毒實驗、動物安全性評價,還有人在開展臨床試驗。

為什麼說是“不計成本”?比如說一個團隊在動物攻毒實驗的時候發現這個疫苗並沒有很好的保護效果,而其它團隊已經完成下游的幾項工作,如規模化生產等,都將前功盡棄,導致很多經費的損失。所以,只有在非常特殊情況下才能採取這種策略。

美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也很快。3月16日,美國的Moderna生物製藥公司宣佈,該公司與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共同研發的首個抗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疫苗I期臨床試驗在美國西雅圖開始,如果這個疫苗能夠成功上市的話,它將是世界上第一個被用於預防接種的mRNA疫苗。現在全世界正在研發,並已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疫苗開發計劃清單中的疫苗有115個,其中5個已經進入了臨床試驗,18個進入了臨床前研究階段。在已獲確認的78個候選疫苗項目中有56個是由私人企業(包括藥廠)開發,另外22個是由學術研究結構、公共部門和非營利組織牽頭。有這麼多的私人企業願意投巨資來研發不太可能會盈利的抗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的疫苗,這在過去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姜世勃表示,這次新冠出來以後,全世界有800多個(包括中國的500多個)新冠病毒相關的臨床試驗註冊,其中包括疫苗、藥物、治療方案和診斷試劑等,但其中很多是重複的項目。如果此次疫情在年內緩解話,絕大多數的這些項目可能會下馬或暫停,又要造成巨大的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複了17年前薩斯(又叫"非典")的悲劇。“所以,我建議應當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國政府或組織進行協調,儘快將那些重複的項目以及一些科技含量低或成功率低的項目砍掉,將那些可能會被浪費的資金搶救過來用於支持那些從全世界挑選出來,具有長期戰略儲備潛能並傑出的科研項目,比如廣譜抗冠狀病毒疫苗和藥物的研發。”

本文源自中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