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解 第18篇 巧言令色,孔子当年的批判仍旧适用于当下

《论语》漫解 第18篇 巧言令色,孔子当年的批判仍旧适用于当下

《论语·学而》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国学”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先插一句题外话,古文翻译成今文,好端端一句话,很多“国学”编著者硬是把它翻成一堆生硬的怪味胡豆,全无文学辞章之美。中华语文博大精深、精彩华美,而古人讲话又非常艺术,今天把这些传统全弄丢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喜欢古文,为什么?无论是教纲还是各类社会出版物,都有这个毛病,所以年轻人不爱读,兼之把传统文化的巨大宝藏尘封冷藏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深引为憾的事。

谈到文学翻译,无论是古文译今文,还是外文译中文,是件很严肃、很高超的工作。译者不但要懂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两方面的学养都要充分足够,这才能把握其神韵精华。并非粗通几门外语就可以不自量力。很多世界名著译本,装帧豪华精美,一册在手,分量不轻。可是一翻开简直不忍卒读。通篇的夹生不熟、不中不西,根本文句不通、似是而非。教人直接怀疑,就这水准还叫名著?其实不是原著的问题,是译者太没水平,急于求成粗编滥造,把一壶美酒掺水搅浑,抹杀了原著的华美与精深。

译者学养不够轻易不可动笔,这本是为学之人应有的觉知。而读者也要善于鉴别原著与译作的深浅。文化传播是架设桥梁的人类文化沟通工程,如果不慎,不但沟而不通,反倒竖起阻断交流的堵截之门,都是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

《学而》前一章,有子提出学问之根本在仁,而仁的起点从孝悌入手,厘清仁与孝悌在哲学上的体、用关系和修养进阶的入门之法。而本章就直接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明什么是“仁”。

首先,孝悌只是行仁的基础,还不是仁。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孔子没有正面解答,他只告诉你:巧言令色的人,极少有仁德之心。正如北宋大儒程颐对本章的解读:“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孔子告诉你什么是不仁,让你自己得出什么是仁。为取悦于人而伪装辞色,投其所好,这样的人必非仁者。

孔子其实在《论语》中多次提出“巧言令色”必非仁,说明老夫子在极力强调对伪善者的防范识别,并却夫子还有一层意思:喜好接受“巧言令色”的人,此亦非仁。所谓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往往就是这两种角色一拍即合

。反过来,孔子的中心意思就非常清楚了:致力于修身之道的人,除了自己不做巧言令色的伪善之徒,也应当警惕被迷人的巧言令色所构陷,这就接近“仁”的实质了。

然而,以大家的现实体验,俗言“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高帽子你只管送,多的是人乐意接,被孔子一批再批的巧言令色其实仍旧大行其道,占尽风流。这就是世相世法,跟孔子当年面对的社会现实差不多。所以孔子这些言论都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他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而且直指人性深处。故而提醒我们意识到,近两三百年来,科技文明突飞猛进了,而道德人性却数千年来还在原地打转,并无起色。这是科学跟哲学尚难汇流的人类终极性认知困惑。

面对这个局面,道家的思想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适应中消解之。儒家的精神是态度明确、立场坚定,坚持不同流合污。《学而》第一章孔子就埋下伏笔、打好预防针:坚持修习做一个仁人君子,不要害怕不被理解,不要害怕没有同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这就是一个价值信仰缺乏和内心立场松软的问题,既古老,又年轻。在财富意识膨胀,价值纷乱多元,社会普遍充满压力和焦虑的当下,应当重新引起重视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