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解 第19篇 孔子提出五点“仁政”施政标准,今天都在用

《论语》漫解 第19篇 孔子提出五点“仁政”施政标准,今天都在用

《论语·学而》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国学”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这仍旧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国学”译本。

因为此章最后一句“使民以时”中有个“民”字代表了百姓人民,很多“国学”译本就把前一句“节用而爱人”的“人”解释为与“民”对立的官吏臣僚,说孔子爱的不是人民,而是官僚。鲁迅先生也曾说孔子是替权势者管制民众出谋划策,孔子就此被贴上政治标签摆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在阶级斗争时代,孔子的下场自然就不问而知了。

立场大于事实,文字狱莫不由此产生。

暂把孔子的立场放一边,先来看看事实。孔子说,领导者治国有这么五点:敬事守诚;取信于民;节约财政;爱护人民;不误农时。这既是施政标准,也是治国者应有的修身法则。

敬事守诚。领导者在其位必谋其政,尽职尽责,勤政务实,此为敬其事。

取信于民。官员敬其事,则树立政府公信力,获得民众拥护。民众拥护则民心安定、社会和谐,此乃信于民。如今网络时事众口悬河、滔滔如流的海量评论,有多少无不事关公信力的探讨关切。

节约财政。财政税收取之于民,节约财政支用既是减轻纳税人负担,也是积攒国家财力。过去的“精兵简政”,现在的政府公费节减、公务员编制压缩、政府采购招标、税收减免等等,就是不伤民财的现实例证。财税的收取与支用,哪一件都事关民众心理的向背。

爱护人民。敬事、立信、不伤民财本来就是爱惜民力,注重民生之举。

不误农时。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社会,过去无论战争、建造宫殿陵寝、官贾宅邸,还是兴修水利、路桥民生工程,都需大量征调人力。工程、尤其是战争征调劳力时,错开季节时段,不耽误人民耕种收割。这既是国家财政积累、护民养生之需,也是安定社会、民心所向。无论古代现代,战平两时,在大型机械出现之前的时代,动不动几十、上百万的调动劳力,一干几年、几十年,那宏大的规模自是社会力量的见证,也是既伤力又伤财的见证。能够

“使民以时”,最足以体现治国者智慧和仁心

不要说在孔子那个时代,拿到今天来看,这五点都是为政者最基本的德政要求,也是民众最仰望的清明政治,都是很浅显的道理。纵论中外历史,要真正做到这些,实际上很不容易,需要为政者极具有极高的道德认知和施政能力。所以宋儒程伊川也说孔子“此言至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

古人言必称三代,尧舜禹被认为是历史上德政水平最高的时代,此后便“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虽未必完全客观,但是足够说明孔子言论的根本性。至于说这只是为权势者谋划,显然是曲解孔子、小看圣人了。圣人心怀天下,目极千秋而有此综论,不可管窥而偏废之。

就算“节用而爱人”爱的只是“官吏臣僚”而非民众,也不必就此打上“阶级立场”烙印而加以抵制批判。须知一个隐性逻辑,客观上官与民并非先天对立,治国者根本无须在官与民之间选边站队。爱官与爱民,在治国者而言应是一体两用,并不矛盾。极简朴的至理:

没有良好的公务员队伍,何以治国安民

孔子此论依旧是教人行修身之道,居上位者所应秉承的做人学问。拿到今天,就是政府领导、企业管理者带领团队所需的基本哲学思维——仁政的逻辑和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