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世说新语》之孔融:让我酸爽过一生!

孔融被杀了,再具体点,他被曹操杀了,罪名是“欲规不轨”以及曾与祢衡“跌荡放言”。


第一个罪名是有点欲加之罪的意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政治迫害;第二个罪名却并非子虚乌有,证据有二:一个是孔融和祢衡(就是那个裸着身子击鼓骂曹的人)这两个公众号大V曾互相吹捧对方,祢衡这边刚称赞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就赶紧@了所有人告诉大家祢衡是“颜回复生”。你说他们俩在这夸得不亦乐乎,把天下其他自幼研习孔门书籍的读书人置于何处呢?不过这也还好,名士派头嘛,不要当真就好。


夜读《世说新语》之孔融:让我酸爽过一生!


可怕的是第二条证据,孔融曾和祢衡说过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大抵就是父母之于子女没啥恩情。于父而言,子女不过是父亲一时情欲的产物;于母而言,母亲怀胎十月也不过就像是瓶子里有个东西,东西出来了,母子之间也就没啥情分了。这个观点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确实在挑战人们的认知底线和道德底线。

夜读《世说新语》之孔融:让我酸爽过一生!


于是,孔融被杀。如果说祢衡之死,大家都还能理解,毕竟这位大V从出场到谢幕,一直在贯彻着不屑于天下人的方针(除了杨修和孔融),最后被曹操假他人之手除之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孔融不同啊,他可是那个从小就知道让梨的娃娃啊!


1. 望门投止思张俭


夜读《世说新语》之孔融:让我酸爽过一生!


清代戊戌六君子里的谭嗣同曾在狱中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里的张俭就是东汉时遭遇党锢之祸的名士,《史书》说他“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翻译一下就是,为了保全性命,张俭四处投奔亲朋故旧,而这些人因为看重他的气节,也不顾朝廷通缉令就将他收留,最终往往弄得自己家破人亡。


而在这家破人亡的名单中,就有孔融的哥哥。当初张俭逃至孔门,得知好友不在家,原本语有迟疑,不过年仅16岁的孔融直接替哥哥做了主,收留了通缉犯张俭。后来朝廷问罪,孔融、孔融的哥哥还有他们的母亲都争相去死,纷纷说罪在自己,这让前来办案的官员很是为难。最后,朝廷定了他兄长的罪。经此一事,孔融孝悌忠义之名愈加流布天下。


孔融让梨这个典故,很容易让人以为,孔融是个从小就明理懂事的乖乖仔。殊不知,孔融自小有乖巧的一面,也有狂气的一面。他小小年纪时,就敢和被称为“天下楷模”的李膺拉关系,对于说自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长者也丝毫没有客气,一句话就把对方怼得哑口无言。


不过,在此之前,他上有家门庇佑(毕竟是孔子的嫡系传人),下有母兄呵护,在他身上是狂气有之而狷气不足。可是,十六岁这年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他身上的气质。


2.想当然耳


夜读《世说新语》之孔融:让我酸爽过一生!

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熙妻甄氏。


孔融听闻后写信给曹操,说“从前有武王伐纣,把妲己赐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这又是一段佳话呢。”


曹操也是手不释卷之人,一听就有点懵圈,我咋不知道这件事,想着人家孔融毕竟是出身名门,读得书比我多也很正常。于是曹孟德很谦虚地请孔融不吝赐教,结果孔融大嘴一张,说“以当前事推想之,不就是这样嘛!”


这下可把曹操老脸气得通红,敢情你是在骂我啊!灭人公爹,占人儿媳,我曹氏父子在你孔融眼里敢情儿就是个打家劫舍,强占人妻的盗匪。骂就骂了,还拐着弯儿,引经据典地骂,是可忍孰不可忍!


看着孔融大笑过后,得意而去的背影,曹操的心里有了恨意。


3.流矢几前犹读书


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论气定神闲,中国古人里首推谢安,而他在淝水之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表现,也确实当得起李白那句“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尘”!

同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一个是被人打得满地找牙,丢妻弃子,狼狈逃窜;一个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孰低孰高,一目了然。


所以杨维桢说孔融:“妻孥已属青州牧,流矢几前犹读书”。


4.禁酒令


俗话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但是三斤粮食才出一斤酒啊!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放眼中原大地,真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节省粮食,发展生产,储备物资,以完成统一大业,曹孟德颁布了《禁酒令》。


结果,禁酒令刚出,朝野之中第一个蹦着高,举双手双脚反对的就是孔文举。为此他还专门拿出做博士论文的认真劲儿,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怼曹操,在这篇文章里,孔文举依次列数古圣先贤因酒建立功业的故事以及与酒相关的传说,翻来覆去要论证的就是“酒之为德久矣!

夜读《世说新语》之孔融:让我酸爽过一生!


孔融这出戏就有点唱过了这不是个人泄私愤的时候,不管你出于何种目的,也不论曹操出于何种目的,禁酒这一举措确实是利大于弊。孔融曾说过自己有两个愿望:“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不知孔融此语,是在效仿当时的名士风度,故作高态;还是他的心里话,这一辈子既不能亏了嘴,也不能亏了名。


5.一身撑拄汉乾坤


其实孔融和曹操之间还有过一段值得回忆的友情岁月,那就是在讨伐董卓、消灭黄巾军这两件事情上,二人都不遗余力,奋勇向前。只不过后来,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强,在朝野之上也是霸气侧漏,让一众汉臣为之侧目。


而在这群汉臣中,孔融既是名气最大的,也是脾气最大的。有他在,汉献帝才能维持得了基本的体面和尊严,所以范晔说他是“山有猛兽者,藜藿为之不采”,翻译过来就是山上有猛兽,人们不敢去采野菜;国家有忠臣,奸邪便不敢猖狂。 可能也正因有了孔融以及像孔融这样的人, 曹操才会倍感压力自比周文王,放弃了最后的篡汉之举。


伏尼契说:如果一个人害怕树敌,他就不会成为政治家。


曹操毕竟是曹操。他可以为了自身名节不去篡汉,却不会允许谁让他一天到晚的心里添堵。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孔融被杀。


结语


司马光评孔融:“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论事考实,难要悉行......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司马光认为,孔融是一个志大才疏,好奇取异之士,他对待人才,也多以虚名网罗之,所以真正的济世之才也不会去投奔他。


从保命角度来说,孔融这一生本可以有三次机会回头:第一次是兄长被杀后,母亲应该规劝,自我应该反思,反思自己的决定到底值不值得;第二次是凭几读书事件后,妻子遭掳,城池沦陷,反思自己的志大才疏,纸上谈兵;第三次是祢衡被杀,反思性格中刚肠嫉恶,轻肆直言的一面,会不会在某一天也成为一把利刃最终刺向自己。


可惜,这三次机会孔融都没有把握好,他任凭自己的性子来,跟着自己的好恶走,最后自己的心成了自己的主宰,而自己则成了心的奴仆!


所罗门箴言中说:“人不制服自己的心,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