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1):六十岁登基,努力汉化的沙陀族皇帝,竟然是个文盲

上篇咱们说到李嗣源做了监国,这篇咱们接着说。

群臣劝进,老李不愿意,这是老戏码,多说无益。劝了几回,李嗣源就从了。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李存勖先生残留的骸骨还在大殿躺着。

既然做了皇帝,那么就得想个国号,就跟给自己儿子起名一样,马虎不得。

国号?李嗣源不姓李么?不就叫大唐么?

列位,咱们知道李克用这一支的李姓是假的,是唐朝封的。这样算下来,李嗣源的姓就假的更没边儿了,因为李嗣源的姓是李克用赐的,算年纪他是李存勖的义兄。所以,李嗣源就算起了一个新国号也不过分。

李嗣源(1):六十岁登基,努力汉化的沙陀族皇帝,竟然是个文盲

李嗣源是个文盲,这事儿得群臣集议。很明显大臣们纷纷建议更改国号。

理由很简单,在李嗣源脚下、躺着的李存勖面前的这帮大臣们很大一部分是后梁灭亡时打包赠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甚至是晚唐那会就送过来的。

这就很尴尬了,您要是再叫大唐,我们怎么做人?

满堂文武,只有一个人建议李嗣源继续沿用大唐国号,他也成功get到了李嗣源的点。

若别新统制,则先朝便是路人。茕茕梓宫,何所归往...

李存勖还躺着呢,这就换了天,不太合适。

在一番争执后,李嗣源沿用了大唐国号,改元天成元年,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1):六十岁登基,努力汉化的沙陀族皇帝,竟然是个文盲

国号虽然没变,但是李嗣源在把自己亲爸爸以及自己祖上几辈追封为帝后,把他们全部搬进了李存勖家的太庙。所谓后唐“四帝三姓”,到李嗣源这儿就有两姓了。只是不知道依李克用的暴脾气,看到外人跟自己抢香火会作何想。

好了,李存勖的弟弟们、儿子们大都清理了,国号也起好了,李嗣源终于安心的做了皇帝。这一年是公元926年,李嗣源已经虚岁六十,放在当代也已经步入老年人行列。所以诸位如果有正在创业或者准备创业的,心态一定要好,人老李头六十才当皇帝,没准你的人生也才刚刚起步。

怎么说呢,李嗣源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个好皇帝。我们知道五代就这么五十余年,却出了不少皇帝,如果把所有皇帝排个名,李嗣源足够前三。

按照惯例,我们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

一、整顿吏治

李嗣源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内宫,他把李存勖养的戏子宦官们能不要就不要,本着废物再多也是废物的原则,把内宫勤杂人员精减到三百人。至此,摇滚青年李存勖的乐队彻底解散。

处理完宫内,李嗣源马不停蹄的把大刀朝向了宫外的大臣们。

最先被开除的是豆卢革和韦说(后都被处死)。这哥俩都是当时的宰相,因为出身门第,所以被李存勖大用。当然,他们唯一的优点就是出身好,至于治国理政的能力,可以说约等于零。清除掉豆卢革和韦说后,李嗣源启用任圜(重要人物)、冯道、张凤等人为相,这才使李存勖留下的烂摊子勉强步入正轨。

李嗣源(1):六十岁登基,努力汉化的沙陀族皇帝,竟然是个文盲

豆卢革和韦说好歹苟活了一段时间,接下来这位仁兄就没那么幸运了。这个人叫孔谦。

孔谦,官居租庸使,类似于中央财政大臣,他的主要工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敛财。很明显五代时期战争频繁,没钱是打不起仗的。孔谦作为后勤长官,他确实为李存勖收了不少税,然而这位老兄利用手中的职权制定了一系列的严苛税法,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客观来讲,五代时期朝纲不振,中央皇权弱化,如果利用好收税这把双刃剑,无疑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孔谦这个人阴险鄙薄、贪婪无度,为国收税的同时也不忘肥了自己的腰包。杀掉孔谦后,李嗣源顺带把租庸使这个官职废掉,将其职权分到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个部门,以防中央财权再次旁落一人之手。

该杀的杀,该用的用,朝廷似乎清净了。

二、重农减负

李嗣源在位期间,颁布了多项惠民措施,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解除曲禁、铁禁。

曲即酒曲,在当时朝廷禁止民间私自造酒,因此也禁令私造酒曲。酒一直是中国社会传统的消费品,直到今天其利润之大也是难以估量。曲禁虽然为朝廷带来了利益,但是实际上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则造成了诸多不便。民间造酒材料多,方法简单,如果一味要求购买官酒,实则本末倒置。诸位想想,要是本县酒卖完了,让你去邻县买你干不干?即使这项政策在后期有所调整,但整体上百姓获利更多。

李嗣源(1):六十岁登基,努力汉化的沙陀族皇帝,竟然是个文盲

铁禁与曲禁差不多,从禁止民间私造铁器到降低铸铁钱的征收,虽有局限,在当时无异于重大改革了。

不仅如此,李嗣源并不像李存勖那么喜欢金银珠宝,他废除了李存勖设立的私人小金库后,下令各镇除了重要节日往上供奉,平常该干嘛干嘛去。对了,其他的税也该减减了,这年头老百姓不容易,你们这些节度使、刺史再不得任意搜刮百姓!

这不仅是政令上的进步,更是观念上的转变。我们知道,李嗣源是沙陀人,对于中原封建王朝的那一套,他并不熟悉,更谈不上全盘接受。不过退一万步讲,摸着石头过河总比李存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好。

三、加强统治

首先我们来看一份名单。

李存勖、李存孝、李存信、李嗣源、李嗣昭...

这些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们都是李克用的儿子(义子),也就是“十三太保”。

我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李克用比较看重的儿子都是“存”字行,如李存勖、李存孝,稍微远一点的便是“嗣”字行,如李嗣源。

李嗣源(1):六十岁登基,努力汉化的沙陀族皇帝,竟然是个文盲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份名单。

李继岌、李继潼、李从荣、李从厚...

前俩人是李存勖的儿子,后两人是李嗣源的儿子。

我们稍微把名单一比对,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宗家与分家,也即权利中心与权利边缘。

李克用的嫡系一脉下来是“存”字、“继”字,即宗家,他们处于沙陀集团的权利中心,肩负着兴复大唐的重任。而作为分家的“嗣”字、“从”字,虽然也是未来的皇室成员,但是很明显他们肩负着为宗家兴复大唐服务的重任。

李嗣源(1):六十岁登基,努力汉化的沙陀族皇帝,竟然是个文盲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名单:

李绍珍(霍彦威)、李绍安(袁象先)、李绍钦(段凝)...

这些人有降将,有前朝皇亲,他们并不是闲着无聊给自己起艺名,他们的名字全部来源于一个人——李存勖。

这个很好解释。李存勖入主洛阳后,有意扶持忠于自己的力量,不能是新人,也不能是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沙陀老人,但是又不能挨的太近以至于威胁皇室内部,于是乎就有了“绍”字行。我承认你们的皇族地位,但是你们自己心里得有数!

李嗣源上台了,他清除了李存勖的兄弟子嗣,把这帮“绍”字行全部改回原名。这个国家不需要这么多皇族,从今天起,只有我和“从”字行才是真正的皇族。

不得不承认,李嗣源的做法虽然很“粗暴”,但是无疑起到了最为简单直接的效果,不过他似乎忘记了一个叫李从珂的义子。

四、短板

这一项很现实,是李嗣源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他的出身。

李嗣源是沙陀人,还是个文盲。在封建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如果想要长久存在,就不得不汉化。而整个少数民族贵族汉化的第一步,便是君主带头。这一点李嗣源做的还不错,他如是教育儿子李从荣:

“吾少钟丧乱,马上取功名,不暇留心经籍...今朝廷有正人端士,可亲附之,庶几有益...”

同时从前面李嗣源重农减负也能看出来,他在积极汉化。然而他的年纪太大了:

“吾老矣,不能勉强于此,唯书义尚欲耳里频闻”

欧阳修的话说便是:

“夷狄性果,仁而不明”

意思就是李嗣源不管怎么着,骨子里留的毕竟是胡人的血。当然,欧阳修老先生的评价更偏重于个人,但是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个人作用占的比例是有限的,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关。于武人当国的五代来讲,李嗣源已经很不错了。

好了,李嗣源的后唐究竟会怎么发展呢?咱们下篇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