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大慶,你肯定會被隨處可見的抽油機所震撼。6000多平方公里的油田裡,分佈著6萬臺“磕頭機”,不捨晝夜、不知疲倦。
其實,在發現油田之前,中國地理上從未有過大慶這座城市。
曾經的荒原“長”出了世界著名的石油和化工城市。一路走來,大慶創造了諸多奇蹟。這座城是如何誕生的?它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又將如何轉身?思客帶你走近這座城。
因油而生
一座建在油田上的城市
大慶,因油而生、因油而興、因油而名。
從地圖上看,松花江、嫩江如同兩隻輕輕舒展的臂膀,伸向松遼平原的東北方向,大慶這座石油之城正好被這兩隻胳膊抱在懷中。
大慶地理位置及地形示意圖
整個大慶坐落在著名的地質構造“大慶長垣”之上,這塊區域迄今為止仍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大的油氣聚集帶,南北長150公里、東西寬6-30公里,面積大體和上海相當。
1959年9月26日,松嫩平原上大同小鎮附近一個叫高臺子的地方,一口名為“松基三井”的石油鑽探井突然噴出一股棕褐色的油流,這是松遼盆地第一次噴出工業油流,北大荒就此發現了油田。
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後,鑽探範圍隨即擴大。以松基三井為中心,在高臺子和葡萄花構造上,三口位於“大慶長垣”不同高點上的探井,薩66井、杏66井和喇72井相繼噴出高產油流。
大慶長垣的含油輪廓初步顯現,一個世界級的大油田由此發現。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10週年前夕,“大慶”油田從此得名。
因油而興
亙古荒原變基地
因為大慶油田的發現,數以萬計的人從天南海北來到這裡,大慶的格局逐漸形成。油在哪,城市就建在哪裡。1960年,在黨中央號召下,4萬多名轉業官兵、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彙集到名不見經傳的薩爾圖火車站,湧入這片荒原。
這些聚集在茫茫荒原中的創業者,書寫出了石油之城的傳奇。
拼接圖片,自左而右分別為鐵人王進喜、大慶“新鐵人”王啟民、第三代鐵人李新民。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大慶“新鐵人”王啟民“寧肯把心血熬幹,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第三代鐵人李新民把井打到國外去,“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60多年來,幾代大慶人艱苦創業、接力奮鬥,把亙古荒原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
衛星視角下的鐵人廣場和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衛星數據來源:高分二號
因油而名
大慶交出亮眼成績單
歷經艱苦建設,曾經的荒原“長”出世界著名的石油和化工城市。從亙古荒原上走來的大慶,每一個輝煌的節點都深深鐫刻在了新中國的豐碑上。
從夜光遙感圖上看,如今的大慶在東北地區熠熠發光。
東北地圖衛星夜光遙感圖
從人煙稀少到百萬人居住、從荒蕪草甸到道寬路廣、從低矮平房到高樓林立、從一無所有到繁華城區,大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一組數據見證了大慶的巨大變化:地區生產總值由1979年的35.7億元發展到2019年的2568.3億元;躋身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第68位、中國產業競爭力城市百強榜第87位、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第26位。
圖為大慶油田的清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其後連續27年保持穩產5000萬噸以上,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奇蹟。60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4億噸,累計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9萬億元,多年來穩居全國納稅百強排行榜首位。
今年上半年,大慶油田完成油氣產量當量2067萬噸,其中國內原油產量1487.7萬噸,超出計劃4.4萬噸,天然氣產量23.3億立方米,完成年計劃的51.7%,油氣產量“雙超”。
生態之城
大慶,不止一面
石油是大慶的名片,但這個城市不止一面。
除了豐富的石油資源,大慶還有著寶貴的生態資源,溼地總面積達49.8萬公頃。今天的大慶,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
“油城大慶的調溫器” 龍鳳溼地,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城中溼地。衛星數據來源:吉林一號
隨著溼地風光,溫泉養生等旅遊產品的陸續開發,去年大慶旅遊總收入156億元,接待中外遊客超過2703萬人次,同比增長18.1%。
“組群組團佈局、綠色空間相隔、湖澤水系相通、森林草原相擁”,讓大慶“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的名片叫得更加響亮。
大慶油田國家礦山公園
據省市兩級氣象部門通過衛星遙感數據,對大慶連續20年來的生態質量權威分析比對,2019年大慶植被生態達到最優,居全國前列。
如今,大慶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等多張金色名片加身的地級市。
蓬勃的大慶,正在一路高歌向前。
2020年7月26日,黑龍江省大慶龍鳳國家溼地公園,夏日的溼地內風光秀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
新華網思客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
聯合出品
策劃:劉娟 袁英
監製:李曉雲
統籌:楊柳
作者:郭建偉 祁麗君
編輯:馬宇聰
衛星技術:陳衛榮
製圖:李權
校對:舒克凡
衛星技術支持單位: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
衛星數據來源:高分二號、吉林一號
本文特別鳴謝大慶市委宣傳部和大慶油田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