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展覽海報 (設計:何欣)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劃的“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在國博面向公眾開放。該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和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是繼“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後,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又一大型文化展。展覽位於國博北1、北2展廳,展期近四個月。


展覽緣起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從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它彰顯了中國古代先賢們的偉大創造力和無窮智慧,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變遷的重要歷程,書寫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壯麗篇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千百年來,大運河穿越歷史的長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恰如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奔湧向前,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重要文化基因。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和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就是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掘好、利用好豐富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的重要指示精神,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結的文化,更好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希望此次展覽能夠引導廣大觀眾深入瞭解大運河、理解大運河文化、認識中華民族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偉大文明和美好生活的歷史經驗,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切實增強全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提升中華兒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展覽現場

展覽內容

本次展覽分為“一河千載通南北”“貨通南北利四方”“千艘並進萬夫牽”“神工當驚世界殊”“因河而興文化盛”五個部分,展出170件/套展品,輔以多個數字影像和互動項目,系統展示大運河的開鑿歷史、通航功能、漕運管理、工程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部分為“一河千載通南北”,分為運河濫觴、南北通途、千里運河、衰落與復興四部分,主要講述了大運河的歷史與現實。

第二部分為“貨通南北利四方”,分為漕糧運輸、南北貨物、漂來的北京三部分,主要體現大運河的功能與意義,講述了大運河上的漕糧運輸、各方貨物以及對北京城的建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為“千艘並進萬夫牽”,分為統籌管理、船運管理、人員管理、倉儲管理四部分,主要講述運河的漕運文化。要保證漕運的順利進行,要設立相關的管理機構,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管理,包括從漕糧的徵收、運輸到交倉等主要環節,以及運程中漕船及伕役等一系列的管理。

第四部分為“神工當驚世界殊”,分為水利工程、河工器具、舟船營造三部分,主要講大運河的工程技術。大運河連續水路之長、跨越地區間自然環境差異之大,是世界任何運河無法比擬的,運河的開鑿、使用、管理、維護等,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思想、智慧,展現出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胸襟、魄力及作為,是世界運河工程史上的里程碑。

第五部分為“因河而興文化盛”,分為寶帶明珠、民俗信仰、傳統工藝三部分。大運河為運河沿線城鎮帶來了生機,成為維繫這些區域發展及繁榮的動力,在經濟、商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上,文化得到了興盛與繁榮。特別是運河地域文化的鮮明特點,以及運河溝通帶來的文化融合,既異彩紛呈,又融會貫通,成就了大運河文化的璀璨與輝煌。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展覽現場


展覽特點

第一,這是國家博物館首次全面系統展現大運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蘊,也是繼甲骨文文化展、《紅樓夢》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的又一重要嘗試。

第二,展品豐富,既有國家博物館藏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系列文物,如體現水道畫卷的《明代運河全圖》,表現漕運盛景的《潞河督運圖》,展現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圖》,反映水利技術成就的《河防一覽圖》,記錄媽祖信仰的《天津天后宮過會圖》等難得一見的重要藏品,也有天津博物館藏《漕運圖卷》、通州區博物館藏“軍糧經紀密符扇”和《運河源流圖》、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隋煬帝墓出土鎏金銅鋪首和玉璋等重量級展品。

第三,展覽在空間上用曲線打造出運河蜿蜒般的造型,並將文物呈現在“河岸”之上,突出展覽主題。同時,在展覽中配以相關的輔助展品和多媒體,如“穿越時空的大運河” 數字影像、“大運河文化”系列動漫短片、“中國大運河申遺宣傳片”等,讓文物“活”起來,增強展覽體驗感。


重點文物介紹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鎏金銅鋪首

通高37.5釐米,獸面寬26釐米,環外徑21釐米

2013年江蘇省揚州市曹莊隋煬帝墓出土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隋煬帝墓共出土4 件鎏金銅鋪首,許多學者認為是江都宮之物,後來移用於墓中,用於裝飾耳室木門。也有學者認為,其與江都宮有關的可能性很小,應該是棺木上的飾件。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運河全圖》

絹本設色

縱61.6釐米,橫770.5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幅自右向左打開,以傳統的形象畫法,描繪了運河及黃河的河道大勢、水利工程及沿途城池。該圖色澤豔麗,黃河以黃色塗繪,其他河湖以碧綠上色,用各種符號表示山川、城池、鄉鎮、寺觀、橋樑等。對黃、淮、運交匯地區的描繪尤為細緻。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都畿水利圖》

清 弘旿繪

紙本設色

縱32.9釐米,橫1018.3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弘旿,字恕齋,號一如居士,又號瑤華道人,系清康熙帝玄燁的第二十四子允秘之子。此畫曾為清內府所藏,鈐有“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三希堂精鑑璽”等印記。畫面以玉泉山開始,繪其水流源自西山,聚於昆明湖,流經長河,貫繞京城,於城東南入通惠河、潞河。反映了乾隆年間(1736—1795年)北京地區水系分佈與水利設施、風景地貌、苑囿城郭等有關狀況。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潞河督運圖》

清乾隆

絹本設色

縱41.5釐米,橫675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早期認為《潞河督運圖》為記錄清朝乾隆年間潞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盛況的畫作。近有學者研究認為,這是一幅展現乾隆年間天津的畫卷,描繪了潞河尾閭天津三岔河口一帶的漕運盛景和民俗民風。整幅畫面以督運官舫為線索,以鹽坨春季開坨為核心,向左右兩側展開。圖中兩岸碼頭、衙署、店鋪、酒肆、民居等琳琅滿目,畫有官船、商船、貨船、漁船等64只,官吏、商賈、船戶、婦孺、鹽坨雜役等820餘人。人物形態各異,極富生活氣息。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漕河禱冰圖》

清 黃鉞繪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絹本設色

縱42.7釐米,橫166.4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漕運一旦受到雨雪、霜凍、狂風等自然因素的阻撓,往往會讓督運官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把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神靈庇佑。清嘉慶年間,時任戶部給事中的陶澍沿運河南行視察漕運。行達露筋祠時,北風勁吹,湖水結冰。此時北上回歸的空漕船出長江的只有一半,其餘漕船就凍結在此。陶澍“深恐貽誤漕行”,便齋禱於露筋娘娘。第二天風和日暖,全河水泮,各船出江告竣。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乾隆南巡圖》(第四卷)

清徐揚繪

紙本設色

縱68.6釐米,橫1106.5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曾先後六次南巡,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清政府對運河以及江南地區的統治。其出巡線路基本上是沿著京杭大運河線路行進。此圖為《乾隆南巡圖》第四卷,描繪乾隆皇帝渡過黃河後,當日和次日視察黃河、淮河、運河和洪澤湖四大水系匯合處險要工程的場景。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漕運圖卷》

清乾隆

縱 57 釐米,橫 746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

此圖無題跋,作者不詳,根據圖上的地名及河工地段推斷,大約繪製於清乾隆年間。清代京師給養主要靠徵自江、浙、贛、皖、湘、鄂、豫、魯等省的漕糧,由於漕糧運輸主要靠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所以漕運水道便成為國家得以正常運轉的經濟命脈,因而倍受關注。該圖採用平立面結合的鳥瞰式形象畫法,描繪了自洞庭湖和嶽州府開始,經長江、運河至北京的水道路線及沿途城市、山脈、河流、湖泊、閘壩、橋樑、村莊等地理景緻。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高明治水圖》

清 趙澄繪

絹本設色

縱46.5釐米,橫545.5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該圖展現了疏浚河道的宏偉場面,勞役者約千餘人,正在車水斷流,從河道中挖土築堤,緊張的勞動。據卷末題識可知,順治六年(1649年),淮安至揚州間的運河決堤,洪水氾濫,釀成大災。朝廷命官員高明加以治理,經過三年的努力,治河終於成功。當地士民為感謝高明治水功勞,特請畫家趙澄繪製此圖。此圖以右為北,以左為南,以上為西,以下為東。圖中所表現的人物、江河、堤壩、水閘、橋樑、廟宇、房舍、扁舟、飛鳥,各地段作為施工標誌的旗杆,從河道向外提土使用的槓桿,排水用的水車,堵塞決口用的搪凌把、木龍、取土用的筐、簸、鍤等,無不惟妙惟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軍糧經紀密符扇

長52.5釐米,寬17.5釐米

2012年12月徵集

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藏

清代各地漕糧運抵通州後,官府委派僱傭的經紀人驗收。為了防治勒索舞弊等情況發生,制定出密符制度。每一名經紀都有自己的一套密符。此扇使用的方法:每名軍糧經紀在自己驗收、轉運的漕糧袋上,根據驗糧情況,用上好的“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畫在明顯位置。監察官員隨時抽查袋內的漕糧質量,合格則罷,如有不合格的,則對照糧袋上的符形,知道符名,查處真實姓名,然後按照朝廷規定,予以懲處。抽驗漕糧轉運途中的糧袋,是否合乎數量和質量,從根本上堵住了京、通倉虧空漕糧的渠道,也從根源上保障了入倉糧米的質量和數量。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運河源流圖》

縱30釐米,橫745釐米

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藏

此幅運河地形圖,描繪了從山東臺兒莊到北京段運河流域內的城池和閘口的分佈。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通惠漕運圖》

清 沈喻繪

絹本設色

縱42.2釐米,橫346.7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對壩河運道進行了大規模整治。因為玉泉水一部分引入新修建的金水河,使流入積水潭的水量減少。因此,在原來可以直接行船的運河上修建7座土壩,改造成“倒載制”的壩河。使通州的漕糧可以通過壩河船運到積水潭。清代為了適應水源減少的現象,廢棄了過去大量閘壩,在漕運季節閘門不再開啟,實行倒載制,漕糧由民夫搬運到閘上游停泊的船隻中,這種情況,在該圖中有清晰、準確的反映。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河防一覽圖》

明 潘季馴等繪

絹本設色

縱45釐米,橫1959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中方位上南下北,所繪黃河,起自源頭星宿海,直至雲梯關入海。運河北起北京,中與淮河、黃河交匯,從瓜洲過長江,經京口、蘇州、嘉興,達浙江省會杭州。沿岸兩側主要山川城鎮均有註記;險要地段一一註記發生水患的地點、年月日期和構築堤、壩、閘、堰和縷堤、遙堤、滾水壩等治理措施,並繪圖以示後人。

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即將亮相國博

《天津天后宮過會圖》

紙本

縱63釐米,橫113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自元代媽祖信仰傳入天津地區以來,在當地得到了長足發展,媽祖由最初的海神轉變為天津城市的全能保護神。在與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媽祖信仰演化出以天津天后宮皇會為核心的媽祖信俗,它集合了天津建城以來多種民間文藝形式,深具天津地方文化韻味。《天津天后宮行會圖》是一部關於天津皇會的風俗畫卷,真實記錄了清末天津媽祖信俗的風采,是研究我國北方媽祖信俗的重要實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