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这首诗具有划时代的超越性,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送别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辽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落下。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比喻游子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不知会漂泊往何处去,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对故人的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


如王维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在一开头就把送别的场面、话别的情景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带过,但对离别又体验的都知道,友人要走的时候的片刻场面固然会让人觉得抑郁难受,但一种寂寞、惆怅之感往往会在离别后当天的太阳落山时变得更浓重,在柴门关闭之后,这漫漫长夜又该如何度过,这样的留白更是显出对友人离别的怅惘之情。


王勃这首诗具有划时代的超越性,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


但有一个人呢,也写离别诗,却和一般的离别诗画风完全不一样,别人的送别诗离愁别绪,他却表现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胸怀!


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


王勃,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那就是“年少成名的天才”,个性明朗还有些猖狂。


他幼年时期就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开始作诗,并且诗文还不是一般小孩子过家家的水平,他父亲的好朋友杜易简就已经称赞他的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


想象一下,咱们现在的小孩子,六岁能背诗就已经算是聪明机灵很厉害了,还往往达不到创造的地步。


九岁的时候,王勃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还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十岁时,他就饱览六经。


在十六岁的时候,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唐高宗在当时看到他的文章词美义壮,又知道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称赞他为“大唐奇才”,他的名气随之大振,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被推为首位。


所以,他,有他“年少轻狂”的资本。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这首诗具有划时代的超越性,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

这首诗好在哪儿?这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和“五津”都是地名,一开始就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远行的方向。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蜀川,却在千里迢迢的远方。一个“辅”字就把帝都描绘得恢宏大气,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望”又点出了诗人如烟如雾的迷茫和翘首相望的心情。


这心情自然是难舍的,但他不是折杨柳,不是“执手相看泪眼”,不是个人的小情小调,而是长安和蜀川的对望,浑厚壮阔。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从景色开始讲心情了。我与你此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你我命运何等相仿,为了奔波仕途,远离家乡,早都尝惯了背井离乡之苦,也早就认定了漂泊的宿命。以相同的处境宽慰朋友,藉以减轻友人的孤独悲凉之感,一切尽在不言中。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离别就一定要悲悲戚戚吗?其实“海内”“天涯”虽然距离相隔甚远,但是再大的空间也大不过人的心灵啊,只要两人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千里也近如咫尺啊。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相伴,而是精神契合,那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离别感伤难受呢?


这句话真的是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豁达乐观的心态成为了壮别的代名词,使诗的境界更加开阔明朗,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年经久不衰的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既然友谊可以穿越时空,我们就不要向青年男女一样,因为离别而泪湿沾襟,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抱负不必拘泥于一地,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这么一宽慰,诗歌也从刚才的极高的情境下舒缓到温柔的情境里,刚柔并济,委婉动人。这首诗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首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王勃这首诗具有划时代的超越性,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

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呢?


一个是开头提到的,王勃年轻,少年天才,诗中洋溢着青春的豪情。


第二是他生活的时代,他生于初唐,初唐是一个上升的时代,人生的青春和时代的“青春”相互呼应,才有这样浑厚的气象,才写得出来这样雄壮的诗篇。


这首送别诗在诗篇中具有划时代的超越性,离别难免离愁别恨,但下次你的朋友要离开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可以把这首诗的豁达乐观送给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