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之法”的變質:北宋王朝是如何把自己拖垮的?

文|春風笑

北宋名臣王安石初擔任參知政事,以實施新法時,一些反對者藉口天災頻出,稱王安石變法不合天意,北宋神宗皇帝得知後,也有些猶豫。而王安石卻並不在乎,遇到此類責難,即以"天變不足畏"對之。

結果,他的這一反駁惹惱了一個人,此人正是慶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曾擔任樞密副使並協助范仲淹改革的富弼。富弼大罵王安石不知敬畏,雙方的關係一度很緊張。

讓王安石成為宋廷焦點人物的,不止是他這一番言論,在談及軍事改革時,他也極力強調給予前線武將更多的自主權,同時對宋太宗時期的陣圖破敵等戰術嗤之以鼻,須知,質疑前朝皇帝,在古代無異於是大不敬之罪。而王安石由此引申出的觀點"祖宗不足法",更讓朝廷上下驚恐萬分。

“祖宗之法”的變質:北宋王朝是如何把自己拖垮的?

後來的事實也如我們所知。他雖然極力堅持新法推行,可是兩次罷相,而且任職中處處受人掣肘,痛苦萬分。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從此宋廷再無系統的改革運動,朝廷黨爭不斷,直到靖康之變。

平心而論,王安石的變法固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其勇於任事、經世濟民的責任感,卻與當時官場中的因循苟且之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其實,北宋的改革者不止他一人,真宗時期的寇準,仁宗時期的范仲淹、韓琦等,他們都曾針砭時弊,提出一定的改革方案,而寇準本人,更是在朝廷內部一片投降聲音中堅持己見,鼓勵真宗御駕親征,最終成功擋住了契丹人的南下,延續了北宋的國運。

“祖宗之法”的變質:北宋王朝是如何把自己拖垮的?

這樣的人才,能在北宋不同時期頻繁出現,正說明北宋不是線性衰落,而是存在著中興的希望,可是,為什麼最終還是走向了覆亡呢?

其實,借用經濟學的觀點,這就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自宋初開國以來,皇帝為了避免自己的子孫後代重蹈五代覆轍,於是制定了形形色色的制度,以在群臣當中形成相互的牽制,同時重文抑武的國策也在此一時期成型。

但是,官僚隊伍內部的相互制衡雖然避免了權臣的出現,可是由此引發的權責不明、官僚數量膨脹使得財政不堪重壓等問題,也困擾到了當政者。這在和平時期尚能對付一陣,可是一旦面臨外敵入侵等挑戰,則幾乎是致命性的。因此,真宗時期才會出現寇準這樣的名臣,來努力矯正這樣一種不正之風。

“祖宗之法”的變質:北宋王朝是如何把自己拖垮的?

在契丹大軍兵臨黃河北岸時,寇準力挺真宗親征,此後便有大臣陰陽怪氣,暗示皇帝缺乏主見,竟然被寇準操縱,更有甚者將其稱作是寇準的陰謀。皇帝聽了自然不舒服,而這一時期,寇準因促成和平協議簽訂,也受到了一些讚譽,這自然是真宗所無法容忍的。因為他潛意識中認為,寇準會因此擴張權勢,"功高震主"。所以當王欽若等中傷寇準時,可以說是一擊即中。

可是寇準並不在乎,他看到許多官員碌碌無為,於是藉助自己任相的便捷來舉薦人才,有時還提前許諾官職,這便又引起了真宗的不滿,他認為,寇準這樣做明顯是在給自己扶植黨羽,所以並不多理睬。而寇準自己"為國舉賢"的良苦用心,也就雨打風吹去,到了後來真宗重病纏身時,寇準擔憂真宗死後朝政被劉皇后架空,於是在得到真宗允許後呼籲太子監國。

“祖宗之法”的變質:北宋王朝是如何把自己拖垮的?

(宋真宗像)

結果,又有大臣指責其居心不良,這便又讓真宗下不來臺,不得不將其貶黜。縱觀寇準一生憂國憂民,最後卻落得一個被貶值的下場,不由得讓人唏噓。而造成其悲劇的,除了反對者的言論中傷外,還有皇帝的猜忌以及他背後的"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即限制官員權力)的祖宗之法。

後來,到了仁宗時候,范仲淹與韓琦等因在西北前線立有功勳,得到皇帝青睞,而他們常年在地方任職所積累的豐富的行政經驗,更成為了激發他們改革雄心的動力。所以仁宗親政後,改革弊政的擔子就落到了他們身上。

範等深知官僚特權膨脹與因循苟且風氣已經深入宋朝的骨髓,所以下大力氣進行矯正,不少官員丟官罷職,他們這下不幹了,又攜起手來攻擊變法者,稱他們這樣做是在排斥異己,扶植自己的朋黨勢力。仁宗深得"祖宗之法"的要義,所以不顧變法剛剛起步,初見成效,而將其全部廢止,範等呼籲不得,徒增傷悲。

“祖宗之法”的變質:北宋王朝是如何把自己拖垮的?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對西夏用兵中,范仲淹與搭檔韓琦又發生攻守策略抉擇的矛盾,結果間接導致前線戰事失利,孤軍深入的宋軍精銳遭遇伏擊,損兵折將,經此打擊,少數變法者不得不退出中樞,而曾經支持範變法的富弼,也受此失敗打擊,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此後處處與王安石的改革作對。

王安石的變法開頭已有提及,不過,還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即便神宗最信任他的時候,王安石仍然受到來自樞密院的文彥博等反對派的制約,而這些人能夠維持高位不墜,正是神宗暗中的安排。至於王安石要求集中軍權、財權與宰相之手的主張,更是石沉大海。由此可見,從真宗到神宗,即使王朝外戰節節失利、財政開支有增無減,其始終把限制官員的權力放在第一位。

可是,他的皇位倒是暫時保住了,可是又想讓馬跑,又不捨得給馬喂草料的做法,卻寒了天下士人的心,到了哲宗以後,變法不再是具體的制度調整,而是變成了朝廷內部不同勢力之間相互攻擊的工具,直到金兵圍困開封的時候,人們依然樂此不疲,北宋開國之初致力於限制群臣權力的政治思想,也終究不得不吞下了這一惡果。

“祖宗之法”的變質:北宋王朝是如何把自己拖垮的?

(北宋晚期的“問題人物”蔡京)

今天的人每當談及宋朝的時候,都喜歡將"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作為宣揚其政治文明高度發展的證據,可是,要知道,在"共治天下"的背後,其實是皇權迅速膨脹的過程。無論是以寬仁傳世的仁宗皇帝,還是後來銳意改革的神宗,他們一直把皇權的穩定放在第一位,所以朝廷內部派系鬥爭不斷,"異論相攪",在皇帝看來,恰恰是最合自己心意的。

這樣一種無休止的衝突,雖然讓北宋給人一種"政風開明"的感覺(或者說是錯覺),可實際上恰恰也把少數表裡如一的改革者,連同他們的理想抱負,捲入了一潭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公元1127年,北宋覆亡,享國祚16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