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5月15日,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几代人的记忆喷涌而出,伴随着这个熟悉的名字,陷入了怀念与追思。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叶永烈(1940-2020) 视觉中国 供图


《十万个为什么》,陪伴了几代人童年的科普书籍。从1961年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六版,累计发行超过1亿册。


每一版中,叶永烈都是创作量最多的作者。


《小灵通漫游未来》,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出版的科幻小说,里面的奇思妙想甚至微妙影响了一代读者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设计思路”。


20年后“小灵通”这三个字重现江湖,成为一项热门通信技术的名字。他又被人亲切地称为“小灵通的爸爸”。


叶永烈,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乍一听有点陌生,但细细回想,他一直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5月16日,记者联系上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部主任岑建强。他说,叶永烈参与了每个版本的编写;而且统计下来,从第一版到第六版,每一版中他都是创作量最多的作者。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找上一个化学系学生?


曹燕芳是负责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册的编辑。当时,她物色了不少撰写者,包括有上海的大、中学校的老师,但她总觉得写得太像教科书。这时她想起一位叫叶永烈的年轻人,之前有一本科普小书《碳的一家》,正是由她编辑的。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于是,她联系上叶永烈,寄过去一些“为什么”的标题。叶永烈果然不负厚望,写得非常活泼。于是,他开始五篇十篇地写。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


岑建强说,曹老师选中叶永烈,一是他能深入浅出,把答案讲得很易懂,二是文笔非常好,让编辑非常放心。好到什么程度?岑建强说:“他通篇稿子里,读下来都是亮点,无懈可击,简直连标点符号也没有错误。”


之后,叶永烈还参与了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等分册的编写。5册全部完成时,971篇《十万个为什么》326篇是他写的,超过三分之一。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在岑建强的的记忆里,叶永烈对曹燕芳非常感激,“叶老师把她视为引路人”,也一直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保持着联系。


2010年前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计划提上日程,岑建强把70岁的叶永烈请来参加座谈会。“本来想让作为前辈的叶老师传授一些经验,没想到他还认真做起了笔记!”岑建强觉得,论经验可能他是最深的,但他这样谦虚,是一个怎么夸都不为过的人。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2013年叶永烈在南京签售新版《十万个为什么》。视觉中国 供图


1961年,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这套书还成为叶永烈和妻子半个多世纪爱情的美好起点。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多年以后,叶永烈在回忆录《双人伞》里回忆了这段。


1962年,叶永烈暑假回温州老家。表姐沈佩瑜是温州一中的化学老师,替表弟着急,就介绍了自己教过的一个学生杨蕙芬。


杨蕙芬的记忆里,沈老师开门见山就说是来帮她介绍对象的,说自己的表弟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还是北大毕业的。她给了沈老师自己的一张照片。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杨惠芬年轻时


叶永烈第一次见面,就是带着《十万个为什么》去的。


这套书让杨蕙芬和杨母非常喜欢。“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看完之后,杨母再不做菠菜烧豆腐这道菜了,因为叶永烈的书里说了,两样一起烧,会生成草酸钙,对人体不利。而且,她逢人就说这道菜不利健康。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叶永烈年轻时


1963年8月25日,两人结婚了。岑建强说,叶永烈和杨蕙芬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伉俪情深。他们直到晚年,不管去哪出差,都一起去;走路都是手挽手。“叶老师去世对杨老师打击很大。”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两人结婚照


197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小说中,主角“小灵通”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小记者,他漫游去了未来世界,经历了各种神奇的见闻。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小说首次印刷就达300万册,“小灵通”成为70后、80后永远的童年回忆,而这一代人也成为20年后“小灵通”的第一代用户。


1998年1月,浙江省余杭电信局正式开通了“小灵通”业务——它看上去就像一个手机,用的却是固定电话的网络,所以话费很划算。


为什么会起“小灵通”的名字?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小说里的情节——


“小虎子,你们该下来吃早饭啦。”这时,忽然响起了爷爷的声音。


我前后左右找了一通,却没看见爷爷。


“找爷爷吗?他在我的口袋里喊呢!”小虎子一边笑着说,一边从裤子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似的东西。


这是一个塑料做的盒子,盒子上有一块火柴盒那么大小的荧光屏。我从荧光屏上看到爷爷一边在看报,一边在讲话呢。


原来,这是一个微型的半导体电视电话机,使人既能听到对方的讲话,还能看到讲话人的动态、表情。


听说,取名“小灵通”是有人从《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得到启示,而提出这个建议的正是叶永烈的长子叶舟。叶舟1996年进入UT斯达康公司工作,曾负责台湾地区的业务。叶永烈的另一个儿子叶丹,也曾在UT斯达康公司工作。


叶永烈曾在博文中回忆过:我接到UT斯达康的电话,说了声“ok”,当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声“ok”,后来演变成一亿小灵通用户。


这就样,小灵通从杭州开始,迅速在全国走红。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原杭州电信营业部的前台科长张可可,至今对小灵通当年的红火印象深刻。杭州市的第一个小灵通,当年就是从张可可手上卖出去的。


2000年,杭州电信搬到庆春路一号的电信大楼,杭州市的第一批小灵通就是在这里开售的。


那批小灵通很时髦,细细长长的,比遥控器短一些,有好几个颜色,白色、粉红的、浅灰的都有,而且特别轻便,“只有4两重”,定价是940元。“反响很好,市民是排队来买的。我们的宣传语用的都是‘小灵通’。这种新式电话还没有开售,已经有比较大的知晓度。”


半年以后,国产小灵通也上市了。当时一个身份证只可以买一个小灵通。


然而,2008年之后,各大运营商手机资费不断下调,小灵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用户数明显下滑。


2009年,叶永烈从报纸上得知,“小灵通”手机即将退市,于是在个人博客上发文《我为“小灵通”退市而惋惜》,表示为小灵通曾经有过的辉煌而自豪,“有兴就有衰。任何事物都是如此。”


有人曾问叶永烈:“有50多家公司注册使用小灵通,几千万用户都在使用您笔下的人物名称,您一定拿了不少钱吧?”


叶永烈的回答是:“作为一名作家,尽管我没有拿到一分钱,但是我笔下的人物成为一个著名品牌,为千千万万用户所接受,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不在乎有无千万资产,却在乎是否拥有千万读者。”


八十春秋一晃而过,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叶永烈为读者奉上了无数美好的文字。而留给家乡的,是一个闪光的名字。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叶永烈一周岁时


叶永烈每年都和夫人一起回温州乐清扫墓。2018年4月,他应邀回老家乐清,上午在乐清图书馆做报告,下午在乐清桃源书院聊了两个多小时,谈古论今,毫无倦意。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2011年3月5日,叶永烈回到家乡开讲座,传授写作要诀。视觉中国 供图


“他记性太好了,脑子就像一台计算机,把所有的作品、素材、经历按照一定的程序分门别类储藏着,随时提取。”这是很多接触过叶永烈的记者的感受。


那次两天一夜的乐清日报记者王常权也这么认为,当然作为温州老乡,他看到的更多——


他是一位典型的温州人。那一代聪明人的优点,在他的身上得以集中体现,勤奋、务实、灵活、低调。


更多内容请戳:人文读本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赶紧来订一份可以拿在手上

细细阅读的钱江晚报吧,

戳这里订阅:《钱江晚报》在线订阅

几乎每户杭州人家用过的小灵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说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汪佳佳 宋浩 章咪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