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還沒死,杜甫就寫悼亡詩,誕生千古名句,至今都用它形容李白

李白還沒死,杜甫就寫悼亡詩,誕生千古名句,至今都用它形容李白

公元759年,47歲的杜甫流寓甘肅秦州,雖然自己尚且吃不飽喝不足,攜家帶口受著苦,還顛著沛流著離,但他心裡仍然十分牽掛那位比自己大11歲的哥哥李太白。當然,牽掛時時常有,但這一年尤為深切,為啥?因為就在前一年,李白因為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案受到牽連,已經被下了大獄了。

公元759年,杜甫與李白不相見已經14年有餘了,曾記否:當初梁園詩酒相聚多歡暢,當初山東攜手同行多豪情,可如今,兩個老頭皆已暮年,他們該想的不再是斛籌交錯,而該擔心擔心身體是否還能吃得消。恰逢此時,身體每況愈下的李白又蹲了號子,杜甫不禁心生憂慮:我李大哥挺的過去嗎?

李白還沒死,杜甫就寫悼亡詩,誕生千古名句,至今都用它形容李白

杜甫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如果從上帝視角來看這件事,李白死於公元762年,生命僅剩不到三年,那麼可想而知在759年58歲的李白,獄中日子一定不好過。就在這時,朝廷又發出一紙公文,要將原本在江西省服罪的李白再貶至夜郎,這就是著名的流放夜郎事件。

夜郎是什麼地方?我們都聽過夜郎自大的成語,可那是在漢代,夜郎尚且有些繁榮,但在唐代,夜郎可以說是一個荒遠偏僻的不毛之地,凡被貶者大多都是有去無回,流放夜郎就是被間接地宣判了死刑。消息傳到杜甫這裡,子美不禁淚溼滿襟,自己一生的文學標杆和精神偶像,難道就這麼沒了?

李白還沒死,杜甫就寫悼亡詩,誕生千古名句,至今都用它形容李白

那幾天,杜甫是天天地夜不能寐,因為只要一閉上眼彷彿就能看到李白,看到與李白一起度過的點點滴滴,那份痛苦就別提有多痛苦了。而且,自從被貶夜郎之後,李白再無消息傳出,杜甫只好做了最壞的打算:大哥已經遭遇不幸。於是,他揮筆寫下一組詩,了以憑弔。

《夢李白·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夢李白》共有二首,其一主要描寫二人的"死別",這首則是讚美李白之"身後"事。像播放幻燈片一樣,杜甫用兩句一屏的方式,將李白的一生敘述了出來。

李白還沒死,杜甫就寫悼亡詩,誕生千古名句,至今都用它形容李白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一句非常有名,小解認為可稱得上是總結李白最好的千古名句之一:京都之中充斥著高冠華蓋的權貴,而如此高潔如此躊躇滿志的你卻是如此的憔悴。顯然,杜甫在為李白打抱不平,一個擁有絕世才華的詩仙,沒有得到高官厚祿也就罷了,竟淪落到至夜郎等死的境地。

李白的詩歌如夢如幻,可實際上李白自己最想要得到的卻是政治功名,雖然我們都知道他的政治才能真的一般,因此才說其實李白是寂寞的,是孤獨的。而杜甫是真正懂李白的人,他明白李白骨子裡的訴求,所以他才寫出這樣的句子,而這句子就是對李白人生最好的總結。

李白還沒死,杜甫就寫悼亡詩,誕生千古名句,至今都用它形容李白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的詩名將千秋萬代地流傳,可是生前卻是這般地悲涼孤寂。由此可見,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是以一位憑弔者的身份寫的,他以為李白死了。而如果李白真的死了,或許它可以成為對李白最好的悼亡詩。不過,李白命大,在途經白帝城時遇到了大赦,沒死成。

我們可以仔細品味一下杜甫的幻燈片:告別的悲傷、流浪的孤獨、時光的搔頭更短以及被捕的辛酸,這場景好像在哪裡見過,就好像是在李白的追悼會上,作為出席嘉賓的杜甫唸的悼念演講稿。在這之後,杜甫也未再見李白,小解認為這未嘗不是一種幸運,否則二人再見時將這首詩一擺,那畫面該有多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