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跳樑小醜斥資鼓搗本國企業撤離中國,是害怕了?你怎麼看?

過去40年,全球的製造業匯聚中國。最近,日本和美國宣佈用重大補貼政策,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那麼外企真的會撤離中國嗎?


這幾天,日本和美國,幾乎同時宣佈(或者建議),用重大補貼政策,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

日本宣佈啟動“改革供應鏈”的計劃,用2200億日元(約142億人民幣),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回日本;用235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資助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

幾乎同時,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建議(注意,只是暫時建議),政府支付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回美國的全部成本,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裝修等等,100%報銷。

為什麼幾乎同時,兩國政府都希望本國企業撤出中國,而且聽上去如此毅然決然?這些跨國企業,會聽政府的嗎?

如果它們真的撤出中國,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美日兩國看上去似乎是一副意志堅決要撤企中國的樣子,但我可以這樣告訴大家,中國製造業的存在,已經改變了全球底層的製造業邏輯和商業結構,美國和日本已經沒有能力打破這種結構。就拿日企來說,在華累計投資已經超過了1200億美元,然後現在日本政府要拿出22億美元幫助日企撤離?開玩笑呢。

中國製造業的優勢集中體現在:

1.中國現在的製造業,對美國和日本,都形成了生態意義上的代差和維度層面的優勢,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或規模意義上的競爭優勢。

2.中國從最基礎的原材料加工、供給,到工業製成品,都形成了絕對的產業鏈和規模優勢。在打造原材料供應鏈方面,除了“電力”和鋼鐵等,中國無論是生產,還是使用的其他基本金屬,都是世界第一。

3.除了原材料加工、成品供給,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優勢,那就是對工業製成品的消費。所以,就算不考慮規模和產業鏈的問題,僅僅基於對消費市場潛力和規模的考慮,在中國就近生產,也是可以給一個企業節省出大量成本的。

4.中國在製造業當中,已經形成的技術性生態網絡優勢,跟整個製造業產業鏈優勢已經完成了無縫對接。

所以,現在中國的製造業水平,已經用不著擔心什麼轉移不轉移的問題了,為了更好的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中國的企業,應該主動的轉移一部分製造業環節,用來做全球產業的友好擴張,以及為將來對全球資源的整合而主動走出去。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為什麼中國還要穩出口,穩外資呢?道理也很簡單,對於解決就業和賺錢這種事,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會嫌多。而且中國本身就需要捍衛自由貿易,繼續向外界展現“改革開放”的決心,中國企業也需要大量的對外投資,如果你不歡迎外資,人家憑什麼歡迎你。

但中國製造業存在最大的戰略性制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能源價格問題,另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

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1/5,電費(工業)是中國的1/3,水費連1/3都不到,在這種背景下,未來中國的製造業整體生態成本優勢,會被資源價格的持續高居不下而降低。

中國已建成的油氣管道總里程也就12萬公里左右,其中天然氣管道7萬公里,而美國有大約15萬英里(約合24萬公里)的石油管道和超過150萬英里(約合241萬公里)的天然氣管道,油氣管道總里程超過全球的40%。美國鐵路的運營長度依然是中國的2倍。在機場等航空領域,中國跟美國的差距更大。

不久前,零售巨頭Costco還宣佈將在上海開設中國大陸第2家門店;豐田則表示將與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資興建電動車工廠。中國美國商會3月份調查顯示,40%的企業將按原計劃加大對華投資,比2月份提高17個百分點,證明外商在華投資預期趨穩,信心加快恢復。可見,外企也並非“全面撤離”中國。

不過,也應看到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國際引資競爭進一步加劇。聯合國貿發會議近日發佈《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將大幅下降30%至40%。同時,部分跨國公司可能作出應急性、戰術性調整,對未來全球分工佈局帶來影響。此外,今年以來,不少外資企業生產經營受到疫情影響,利潤再投資的空間受到擠壓,短期內擴大投資意願下降。

當前,全球疫情對跨國投資的影響仍在發酵,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發展趨勢沒有變,保持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做好穩外資工作,既需要短期施策,更需要營造長期優勢。要多措並舉,在努力為外資企業排憂解難的同時,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

從短期看,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支持幫助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是穩外資當務之急。目前,我國外資企業復工復產進度穩步提升。截至4月7日,全國8776家外資重點企業中,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1.9%;製造業企業復產明顯加快,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6.8%。各部門形成合力,及時解決外資企業復工復產中遇到的難題,保障近期出臺應對疫情影響的各項幫扶政策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同時,還要抓好標誌性重大外資項目落地。通過網上洽談、視頻會議、在線簽約等方式,持續推進投資促進和招商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招商機構和平臺,加大投資環境和合作項目宣傳推介力度。加強與境外各類商協會等中介組織合作,爭取一批新項目簽約落地。

從長期看,疫情並沒有改變我國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既定目標。要抓緊進一步縮減全國和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重點加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鼓勵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推動中西部地區加大承接外資產業轉移力度,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中國中小企業的壽命短集團企業的壽命短。不僅企業的生命週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廖廖無幾。企業做不長、做不大的根源當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卻是——企業的股權出了問題

得合夥人,得天下!

萬科總裁鬱亮說,僱傭時代已經過去

合夥人時代已經到來!

把核心員工變為合夥人後,奇蹟出現了!

華為,為什麼能從4萬元發展為1000多億美元,成為世界500強?因為他在90年代就開始實行全員持股合夥人模式,開始與客戶在全國建立合資公司!

韓都衣舍,2008年導入合夥人管理制度,連續10年在互聯網服裝品牌排名第一名,業績突破20億。

旭輝地產,2012年導入合夥人管理制度,連續6年業績保持70%增長,成為地產行業超級黑馬。

愛爾眼科,2014年導入合夥人管理制度,5年成為眼科連鎖醫療第一名,市值達到800億。

碧桂園,2014年導入合夥人管理制度,3年成為中國地產第一名,業績突破5000億。

真格基金創始人提出:合夥人的重要性超過了商業模式和行業選擇,比你是否處於風口上更重要。

這幾天,日本和美國,幾乎同時宣佈(或者建議),用重大補貼政策,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


日本宣佈啟動“改革供應鏈”的計劃,用2200億日元(約142億人民幣),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回日本;用235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資助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


幾乎同時,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建議(注意,只是暫時建議),政府支付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回美國的全部成本,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裝修等等,100%報銷。


為什麼幾乎同時,兩國政府都希望本國企業撤出中國,而且聽上去如此毅然決然?這些跨國企業,會聽政府的嗎?


本次疫情最大的影響在於,之前形成了全球分工的合作生產體系,但在疫情發生後,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到了製造業的重要性。現在的全球製造業佈局肯定要發生變化。2018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超過了4萬億美元,約為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增加值總和的27%。


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剛剛超過2.3萬億美元(全球佔比15.55%),日本的製造業增加值約為1.01萬億美元(全球佔比超過6.8%),德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超過了8300億美元(全球佔比5.6%),美國、日本、德國三國加起來才和中國製造業份額差不多。


美日跳樑小醜斥資鼓搗本國企業撤離中國,是害怕了?你怎麼看?


01

劉潤說


如果它們真的撤出中國,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對此,知名商業顧問劉潤先生提出了他的看法: “外企撤離,中國不會贏;而其他所有人,也都會輸。


在過去40年,全球的製造業匯聚中國,是因為中國有兩個“比較優勢”。


第一個比較優勢,也是開始的比較優勢,叫做“勞動力成本”。


中國在計劃生育政策之前,實行過鼓勵生育政策。我父母那一輩,伯伯這邊7-8個長輩,舅舅這邊也差不多。大量的人口,加上城鎮化,提供了工業所需要的海量的便宜勞動力。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可以傲視全球。


但是,這個優勢想要成立,有個前提:製造業,必須嚴重依賴人工。


工業機器人在這些年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在德國、美國、中國都參觀過一些無人工廠。當工業機器人逐漸取代人工時,企業考慮設廠的第一因素,將不再是“勞動力成本”,而是靠近市場


特斯拉把工廠設在中國,福耀玻璃把工廠設在美國,都是為了靠近市場。


第二個比較優勢,也是後來的比較優勢,叫做“供應鏈網絡”。


當全球製造業,因為成本優勢而彙集中國後,這些企業逐漸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彼此勾連的、複雜的供應鏈網絡。3000家打火機配件企業集聚一個小鎮,走一圈就完成生產,這種效率帶來的比較優勢,逐漸幹掉所有國家競爭對手,輸出全球80%的產量。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國際交易一旦銳減,各國閉門生產,整個人類的財富將會因為低效而銳減。


有人說,那不正是我們轉型升級的好機會嗎?我們自給自足,發展科技,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轉型升級,是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過程。


外企撤離中國,一定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同時,也會深深傷害日本經濟。還會傷害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誰也不會從中獲得好處。


那這些外企,會聽日本或者美國政府的嗎?


我覺得,大部分不會。品牌商和供應鏈的關係,就是兩塊粘在一起的膠布的關係。外人一咬牙想要撕開它們,但是隻有他們本人才知道,撕開真的是太疼了。


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進程。全球經濟必將縱橫交錯、水乳交融,盤根錯節,不分彼此。


外企撤離,中國不會贏;而其他所有人,也都會輸。


02

摩根士丹利說


當前擔心疫情引發產業鏈搬遷之聲不絕於耳。我們的觀察角度不大一樣,我們跟產業鏈上的實際決策者—跨國企業們交流較多,發現這次危機其實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無人願投。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原有的元氣,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新興市場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我們的調研發現,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這些意向當前紛紛被延期。


二,以TMT產業鏈為例,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在復工的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


03

肖磊說


美日兩國看上去似乎是一副意志堅決要撤企中國的樣子,但我可以這樣告訴大家,中國製造業的存在,已經改變了全球底層的製造業邏輯和商業結構,美國和日本已經沒有能力打破這種結構。就拿日企來說,在華累計投資已經超過了1200億美元,然後現在日本政府要拿出22億美元幫助日企撤離?開玩笑呢。


中國製造業的優勢集中體現在:


1.中國現在的製造業,對美國和日本,都形成了生態意義上的代差和維度層面的優勢,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或規模意義上的競爭優勢。


2.中國從最基礎的原材料加工、供給,到工業製成品,都形成了絕對的產業鏈和規模優勢。在打造原材料供應鏈方面,除了“電力”和鋼鐵等,中國無論是生產,還是使用的其他基本金屬,都是世界第一。


3.除了原材料加工、成品供給,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優勢,那就是對工業製成品的消費。所以,就算不考慮規模和產業鏈的問題,僅僅基於對消費市場潛力和規模的考慮,在中國就近生產,也是可以給一個企業節省出大量成本的。


4.中國在製造業當中,已經形成的技術性生態網絡優勢,跟整個製造業產業鏈優勢已經完成了無縫對接。


所以,現在中國的製造業水平,已經用不著擔心什麼轉移不轉移的問題了,為了更好的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中國的企業,應該主動的轉移一部分製造業環節,用來做全球產業的友好擴張,以及為將來對全球資源的整合而主動走出去。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為什麼中國還要穩出口,穩外資呢?道理也很簡單,對於解決就業和賺錢這種事,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會嫌多。而且中國本身就需要捍衛自由貿易,繼續向外界展現“改革開放”的決心,中國企業也需要大量的對外投資,如果你不歡迎外資,人家憑什麼歡迎你。


但中國製造業存在最大的戰略性制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能源價格問題,另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


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1/5,電費(工業)是中國的1/3,水費連1/3都不到,在這種背景下,未來中國的製造業整體生態成本優勢,會被資源價格的持續高居不下而降低。


中國已建成的油氣管道總里程也就12萬公里左右,其中天然氣管道7萬公里,而美國有大約15萬英里(約合24萬公里)的石油管道和超過150萬英里(約合241萬公里)的天然氣管道,油氣管道總里程超過全球的40%。美國鐵路的運營長度依然是中國的2倍。在機場等航空領域,中國跟美國的差距更大。


04

最後的話


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如何,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企業調研結果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即雲服務、IoT、遠程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不久前,零售巨頭Costco還宣佈將在上海開設中國大陸第2家門店;豐田則表示將與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資興建電動車工廠。中國美國商會3月份調查顯示,40%的企業將按原計劃加大對華投資,比2月份提高17個百分點,證明外商在華投資預期趨穩,信心加快恢復。可見,外企也並非“全面撤離”中國。


不過,也應看到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國際引資競爭進一步加劇。聯合國貿發會議近日發佈《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將大幅下降30%至40%。同時,部分跨國公司可能作出應急性、戰術性調整,對未來全球分工佈局帶來影響。此外,今年以來,不少外資企業生產經營受到疫情影響,利潤再投資的空間受到擠壓,短期內擴大投資意願下降。


當前,全球疫情對跨國投資的影響仍在發酵,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發展趨勢沒有變,保持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做好穩外資工作,既需要短期施策,更需要營造長期優勢。要多措並舉,在努力為外資企業排憂解難的同時,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


從短期看,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支持幫助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是穩外資當務之急。目前,我國外資企業復工復產進度穩步提升。截至4月7日,全國8776家外資重點企業中,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1.9%;製造業企業復產明顯加快,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6.8%。各部門形成合力,及時解決外資企業復工復產中遇到的難題,保障近期出臺應對疫情影響的各項幫扶政策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同時,還要抓好標誌性重大外資項目落地。通過網上洽談、視頻會議、在線簽約等方式,持續推進投資促進和招商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招商機構和平臺,加大投資環境和合作項目宣傳推介力度。加強與境外各類商協會等中介組織合作,爭取一批新項目簽約落地。


從長期看,疫情並沒有改變我國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既定目標。要抓緊進一步縮減全國和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重點加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鼓勵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推動中西部地區加大承接外資產業轉移力度,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美日跳樑小醜斥資鼓搗本國企業撤離中國,是害怕了?你怎麼看?


中國中小企業的壽命短集團企業的壽命短。不僅企業的生命週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廖廖無幾。企業做不長、做不大的根源當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卻是——企業的股權出了問題

得合夥人,得天下!

萬科總裁鬱亮說,僱傭時代已經過去

合夥人時代已經到來!

把核心員工變為合夥人後,奇蹟出現了!

華為,為什麼能從4萬元發展為1000多億美元,成為世界500強?因為他在90年代就開始實行全員持股合夥人模式,開始與客戶在全國建立合資公司!

韓都衣舍,2008年導入合夥人管理制度,連續10年在互聯網服裝品牌排名第一名,業績突破20億。

旭輝地產,2012年導入合夥人管理制度,連續6年業績保持70%增長,成為地產行業超級黑馬。

愛爾眼科,2014年導入合夥人管理制度,5年成為眼科連鎖醫療第一名,市值達到800億。

碧桂園,2014年導入合夥人管理制度,3年成為中國地產第一名,業績突破5000億。

真格基金創始人提出:合夥人的重要性超過了商業模式和行業選擇,比你是否處於風口上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