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歌韻悠長 古村展新姿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趙巧紅)開欄的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廣大幹部群眾努力拼搏、奮進趕超下,閩東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大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今日起,本報開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專欄,推出系列報道,聚焦城鄉變化和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展示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

藍天、白雲、綠樹、畲村,畲歌隨風飄蕩……每逢週末,蕉城區八都鎮猴盾村的文化站裡總能傳出陣陣悅耳歌聲,孩子們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畲族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雷美鳳的帶領下唱出悠揚婉轉的畲族山歌。

雷美鳳是土生土長的猴盾村村民,自8歲起便跟著家人學唱畲歌,熟練掌握畲歌“雙音”演唱技巧。30多年來,她曾多次代表閩東畲歌歌手活躍在全國各類大型民族文化交流舞臺上,不論是放歌閩東群山,還是跨越海峽兩岸,抑或是錄製“雙音”搭載神舟七號遨遊太空,雷美鳳一心一意堅守畲族文化。

畲族是個愛唱歌的民族。在雷美鳳的印象中,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種主要的活動方式,不論生產勞動、生活交際,還是人生禮俗、喜慶婚戀,大家都習慣了以歌代言、以歌表情,畲歌早已融入了自稱為“山哈”的畲族人血脈。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社會呈現跨越式發展,年輕一輩的猴盾村村民大批外出謀發展,畲族文化傳承面臨嚴峻挑戰。“那幾年回到村裡,明顯沒了人氣,說畲語的村民都寥寥無幾,更別提唱畲歌了。”雷美鳳暗下決心,“一定要把畲歌發揚光大。”

畲歌沒有曲譜,靠的是口傳心授,要唱畲歌,就必須能講畲語。於是,在多部門的幫助下,2014年,雷美鳳在市區成立了畲族音樂活動中心,從畲語教學入手,每週三、週五、週六免費為畲族文化愛好者系統傳授畲族歌舞。“許多人剛開始學一首畲歌平均要花四五天時間,畲語漸漸熟悉後,兩個小時就能學一首新歌。”雷美鳳說,這麼多年學員有將近700人。

不僅如此,雷美鳳始終認為傳承發揚畲族文化應該“從娃娃抓起”,在她的倡議下,市有關部門與蕉城區聯合蕉城民族中學、金涵亭坪小學、八都猴盾小學等學校開設了畲族民歌教學班,推動畲族文化傳承走進校園。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守護畲族文化的隊伍日漸壯大。在這條道路上,雷美鳳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戰友”,丈夫雷明祥就是其中之一。

雷明祥是猴盾村文化站站長,閒暇時間他經常組織村民討論“雙音”歌本,創作新詞,這是他的興趣,也是對文化的一份堅守,除此之外他還擅長畲族龍頭舞。夫妻二人,一個能歌一個善舞,手捧老一輩藝人的接力棒,細心地呵護著、堅守著。

畲歌韻悠長,古村展新姿。近年來,在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畲族傳統民俗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保護,位於蕉城區八都鎮的猴盾村也迎來了新發展。

2018年,雷美鳳接過“接力棒”,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們信任我,我也要帶領新班子幹出新氣象!”這幾年,猴盾村將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落腳點,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依託1500畝高標準茶園,發展以茶葉為主的支柱產業,發揮生態茶園優勢,建設環山觀光車道,宣傳茶園美麗景色,吸引四面八方遊客前來猴盾觀光,進一步擴大猴盾茶葉的品牌知名度。去年,猴盾茶園幹茶年產量3450擔,產值500多萬元。與此同時,猴盾村還因地制宜發展竹林300餘畝,種植臍橙、佛手等500餘畝。2019年,猴盾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277元。

漫步猴盾村,只見村子依山而建,乾淨的山石村道,曲徑通幽,房屋錯落有致,溪水靜靜流淌,嬉戲的孩童撒下一串串稚嫩的歡聲笑語。

“現在走在村子裡,隨處可以聽到畲語對話,遇到大型活動,村民們都自覺穿起畲族服飾加入其中,展現出滿滿的文化自信。”雷美鳳告訴記者,重新舉辦一次畲族歌會一直是村民們的願望。眼下,村民文化廣場、停車場已修建完畢,歌樓搭建項目也已提上日程,相信這陣陣動聽的歌聲一定能唱得更遠、唱得更響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