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出秦岭,敌人穷追不舍,陈锡联急中生智将银元撒了一地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四方面军主力向黄麻地区转移,一路上国军卫立煌部、陈继承部穷追不舍,在河口镇地区红军与追击之敌展开了一场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红11师政委甘济时、红25军军长蔡申熙壮烈牺牲。

10月10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来到了黄柴畈地区(位于湖北省红安县),红军前脚刚到,陈继承部的第2师就很快追到,红军与敌血战至黄昏,国军第2师伤亡惨重,副师长柏天民也身负重伤,遂后撤。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因为附近的国军第13师、第1师、第88师等部正在包抄而来,红四方面军二万多人处在了即将被合围的危险处境。

当天晚上,鄂豫皖分局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张国焘认为,反第四次“围剿”中敌人的力量大大超过我们,我军经过各次战斗未能完成击溃敌人的任务,已完全处在被动、失败的地位。根据地内的主要城镇被敌占领,红军主力没有周旋余地,无法粉碎敌人的“围剿”。只有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外,才能保存力量。如果将红军主力继续留在根据地进行战斗,是毫无希望的。

红四方面军出秦岭,敌人穷追不舍,陈锡联急中生智将银元撒了一地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也完全同意部队拉出去,他指出鄂豫皖根据地现在仅剩那么一小块地方,只要枪一响,不用两三个钟头敌人就会从四面八方合击而来。由于敌情紧急,外围敌人的合围口子随时都可能完全扎死,加上与会者绝大部分都支持张国焘和徐向前的意见,于是会议做出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跳出外线作战。

但是究竟向哪里转移?当时东、南、北三面国军都是重兵云集,于是红四方面军一开始向平汉路以西转移,因为这里敌人兵力相对较少,堡垒也不多,至于最终的目的地实际上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当务之急是突破敌人的包围。当时的参会者恐怕也不会想到,这一走就是三千里。

红四方面军的西进并非单纯的行军,屁股后面有十几万的国军穷追不舍,沿途还有当地的国军截击,可以说是走了一路打了一路。在湖北的枣阳新集地区,红军与相继追击而来的国军至少6个师遭遇,经过血战才突围,红31团团长林维权、红33团团长吴云山牺牲,这两个团长是红四方面军里面数一数二的优秀团长,徐向前非常的痛惜。

红四方面军出秦岭,敌人穷追不舍,陈锡联急中生智将银元撒了一地

1932年11月初,红四方面军西进到了鄂陕边界的漫川关地区,趁敌人当时的合围圈尚有缺口,红12师第34团团长许世友率全团夺占北山垭口,为全军打开通道,这一战红34团大部牺牲,担任配合的红73师第219团也伤亡很大,团长韩亮臣牺牲。

转移途中,时任红10师第30团特务连指导员的陈锡联被安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一路护送一百多筐的银元,这是红四方面军当时全部的家当,陈锡联带领全连战士们肩负起了这个重任。这是一个很苦的差事,因为一筐银元是非常重的,陈锡联和战士们是负重行军的,比普通战士们要辛苦不少。

红四方面军翻越秦岭后,还有敌人穷追不舍,红11师一部在担任后卫时被追击而来的敌人缠住,陈锡联和特务连也在红11师附近,敌人追得很凶,师长倪志亮见到陈锡联后,两人一商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将一些银元撒在了地上,追击的国军士兵一见,便纷纷去检银元,结果一片混乱,红军趁机一个猛攻将敌人打退,红11师后卫部队被解围了。

红四方面军出秦岭,敌人穷追不舍,陈锡联急中生智将银元撒了一地

红四方面军继续前进,南下汉中,在渡过汉水后一开始是准备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但是陕南当时连年干旱歉收,粮食极缺,人口也不多,而且这里也非易守难攻之地,不利于应对敌人的”围剿“,恰好此时四川诸军阀正在成都一带混战,川北的田颂尧带着主力去成都为刘湘助战。于是,红四方面军在钟家沟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进军川北建立根据地。

要到川北就必须要翻越大巴山,当时正是12月,天寒地冻下着大雪,红四方面军指战员们冒着严寒穿着单衣和草鞋,在艰苦的环境中跋涉,翻越大巴山,上山七十里,山上七十里,下山七十里,这二百一十里的路程红军整整走了两天,翻越大巴山后,红四方面军在十几天内就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的大部,川陕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