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

你抖!

我也抖!

李瑞清 PK 何紹基

///

///

李瑞清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一字雨農,號梅庵,梅痴,江西臨川人。李瑞清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李必昌,字慕蓮,號蘭生,文武雙全,著有《文自芳室文集》十卷。李瑞清聰明伶俐,好學嗜古,因其父常年外地為官,長於湖南、兩廣、雲貴等地。光緒十七年(1891),李瑞清參加湖南鄉試中舉,因被舉報“冒籍”而放棄。十九年,李瑞清回原籍江西應試再中舉。二十年,中進士。次年,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李瑞清任江寧提學使,主持兩江師範學堂,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教育家,為近代中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李瑞清人格高尚,玉潔冰清。早年妻子病亡,遂終生不娶。清亡後,流亡上海,一貧如洗,朝不保夕。李瑞清始終堅持一生不事二主,“不做民國事”,以“清道人”自居,終於在貧困潦倒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瑞清 PK 何紹基

楊沂孫的《在昔篇》是一篇重要的古文字書法理論著作,文中闡釋文字學與篆書發展的關係,提出篆書應該直追三代的主張,開啟了大篆理論的先河。李瑞清用研究經學的方法研究書學,系統地闡述了大篆書學理論,提高了大篆理論的邏輯性、科學性。

李瑞清強調金文是中國書法之祖,認為學習書法應由大篆入手,再由石刻文字學隸,只有打好篆隸基礎才能納碑入帖。“餘書本從篆分入學,書不學篆,猶文家不通經也。故學書必自通篆始,學篆必神遊三代,目無二李,乃得佳耳。”[1]李瑞清的論點符合漢字書體演變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李瑞清明確提出“求篆於金,求分於石”的觀點,主張學篆應從金入手。認為金文筆態、神韻千變萬化,天趣橫生;石刻篆書因摹刻,原意盡失,不能盡篆之妙。“餘常曰,求分於石,求篆於金,蓋石中不能盡篆之妙也。”“篆書惟鼎彝中門徑至廣,漢以來無人求之,留此為吾輩新闢之國。餘為冒險家,探得大洲貢之學者。”

“自來學篆書者,皆縶於石耳。《石鼓》既不可學,《泰山》、《琅琊》才數十字,又不脫楚氣,《嶧山》徐模也,勻淨如算子,成何如書乎?道人志欲左右齊、楚,神遊三代,探險闢荒,未知何日登彼岸也! ”

“自來言篆書,《石鼓文》尚矣;而談小篆者,莫不推李斯、李陽冰。陽冰書勻淨如玉,而斯書特奇變不可測。《嶧山》模刻失真,要為陽冰所祖秦權超邁,若巨鰲張髻。此《泰山殘石》二十九字,與《琅邪臺》為近,盡變古法,豈局古習常之人所能哉!古篆尚婉通,此尚駿質,折豪取勢,當為姬周入漢之過渡耳。蝯叟論篆以姬周不如兩京,竊以為過矣。兩京篆勢已各自為態,姬周以來彞鼎,無論數十百文,其氣體皆聯屬如一字,故有同文而異體,易位而更形,其長短、大小、損益,皆視其位置以為變化。後來書體,自《熹平殘石》、《開通褒斜石刻》、《石門楊君頌》、《太和景元摩崖》、《瘞鶴銘》外,鮮有能窺斯秘者。秦權量詔版大影大本跋《譯山》徐模耳,《泰山》、《琅琊》又不脫楚氣,言小篆者口稱二李,實陽冰裔也,安所得秦斯書乎?今震亞主人影放權量詔版為大字,使上蔡朽骨伸紙操觚,《嶧山》諸石更刊天壤,學者得此數紙,可得而推,鄧、楊之徒當斂手輟筆。踴躍探慕,用告同好。”

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分析了金文書法的藝術特徵,認為金文點畫渾厚含蓄,結體、章法錯落,變化豐富,氣格宏大。“《齊侯罍》派筆長而曲,篆書之變化此為極軌,能左此,則隨意顛倒,皆成佳趣矣。”李瑞清對《散氏盤》極力推崇,喜愛有加。“《散氏盤》據吳大澂考之為楚器,自來篆取縱勢,惟此器橫衍用筆,醇厚古茂,英鷙雄渾,當為篆書第一,餘生平學之最久,得力最深,漢之《三闕》、北魏《鄭文公》皆其雲礽”“直《散氏盤》耳,近代學者多鼓努為力,鋒芒外曜,安有淡雅雍容,不激不厲之妙耶?故不通緣隸,而高談北碑者妄也。”

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提出了學習金文的方法,主張以“大器立其體,小器博其趣”。在此方法基礎上,李瑞清極力推崇家國重器散氏盤、毛公鼎,甚至說“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學《尚書》也。”“餘既為門人臨《毛公鼎》,以示其筆法。今震亞主人又以影放《毛公鼎》為大字,意欲比於《石鼓》,直勝《石鼓》耳。《石鼓》何能及《毛公鼎》也。餘嘗曰:求分於石,求篆於金。自來學篆書者,皆縛於石耳。鄧完白作篆最有名,嘗採擷漢人碑額以為篆,一時學者皆驚歎,以為斯、冰夏生。後進循之,彌以馳騁,苟以譁眾取寵,而篆學漸以日微。楊沂孫最晚出,學鄧而去其鼓努,號為雅馴,學者弗尚也。吳中丞頗曉古文奇字,多能正其讀,史籀之學復明。嘗作大篆古籀,其文雖異體,而排比整飭,與不篆無以異。操觚之子,莫不人人言金文,然實莫解筆法也。”

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大篆取法以“金”為主,散氏盤、毛公鼎倍受親睞。李瑞清更是認為散氏盤為篆書第一,用工頗深,一度形成了“散氏盤派”。李瑞清崇尚碑學,是碑學積極實踐者。李瑞清認為“帖非宋拓初本,無從得其筆法,故不如碑之易得。”李瑞清把碑學審美趣味融進大篆,用碑學方法書寫大篆,這和吳昌碩不謀而合。李瑞清早年在湖南生活過,受何紹基影響。何紹基書以迴腕法作書,違揹人體肌理,寫字極為費力,“約不及半,汗浹衣襦矣。”何紹基篆書渾厚,一味求拙,線條圓厚澀勁,而又流動,是“流動式“篆書,與吳昌碩的偏於生拙不同。李瑞清從何子貞獲得啟發,用戰掣筆法書寫大篆,用筆一曲三折,行筆有頓挫,一澀到底。李瑞清筆臨摹的吉金文,萬毫齊力,真氣貫注,筆能殺紙,極有力度。胡小石讚歎其筆法: “梅庵先生盡破前人窠臼,始有血肉之感,生動飛舞耐人尋味。”

李瑞清早年學習黃山谷,頗得深邃,對黃山谷跌宕用筆頗有心得。李瑞清的大篆用筆一定程度上來源於黃山谷、只是把黃山谷“抖擻”用筆推向了極致。

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求篆於金,不遺餘力地追求金文大書法 “金石味”,金文書法的“金石味”飽滿、圓融,如“屋漏痕”。李瑞清用“戰掣”用筆來營造“金石味”,而“戰掣”用筆,抖擻太重,以至於流於程式化,走向了另一極端——“習氣” 。顯然,李瑞清對“金石氣”理解出了偏差,斑駁蒼茫的“金石氣”是大自然的造化,失去了自然,刻意模仿,“金石氣”也就失去了它原本自然的風采。

李瑞清明確地提出“求篆於金,求分於石”的理論,並身體力行地學習吉金書法,把吉金文字作為大篆書法的主要取法對象,有利地推動了大篆書法的發展。李瑞清極力突破前人窠臼,把碑意,行草筆意,戰掣筆法融進大篆作品,試圖突破吳昌碩面貌,營造新意,李瑞清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是他把遲澀推向了極致,以至於走向了極端。

在李瑞清探索精神指引下,黃賓虹、齊白石、胡小石等書家對大篆書法繼續探索。黃賓虹把很多繪畫語言、技法融進了大篆書法。齊白石從篆刻刀法中獲得啟發,把刀法技巧化進大篆書法,形成了獨特風格。胡小石早年師從李瑞清,受李瑞清“戰掣”筆法影響,早年作品,習氣較重。晚年,胡小石對“戰掣”筆法進行了反思,校正,去掉了程式化的“戰掣”,迴歸自然。

///

///

何紹基

何紹基是一位大書法家,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擅於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複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李瑞清 PK 何紹基

“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這事切要握筆時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盤曲縱送,自運神明,方得此氣。當真圓,大難,大難!”

李瑞清 PK 何紹基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

顏書各碑,意象種種不同,此碑獨以樸勝,正是變化狡獪之極耳。惜公書原刻傳至今日者不逾十石,未足盡窺其轉形易勢之妙也。

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

秦相易古籀為小篆,遒肅有餘而渾噩之意遠矣。用法刻深,蓋亦流露於書律。此二十九字古拓可珍,然欲溯源周前,尚不如兩京篆勢寬展圓厚之有味。斫雕為樸,破觚為圓,理固然耳。

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李瑞清 PK 何紹基
李瑞清 PK 何紹基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佈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END

2020年1月出品

添請加書藝公社小藝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