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距离,创造价值,新零售的标准解法

核心观点

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新零售成为商家寻求突破的战略选择。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零售,哪些尝试才靠谱?友慧认为关键要看两点:谁拉近了用户与产品、服务之间的“距离”,以及谁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新零售没有固定的模式,却有标准的解题思路。

用户与产品、服务之间的距离,包括“时空距离”和“价格距离”。在不同的需求场景中,用户对于这两者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企业想要做到“拉近距离”和“创造价值”,必须要针对需求的三种场景类型——即时型、体验型和计划型,采取不同对策。

即时型需求

在此情境下,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时效性要求最高。他们不希望等待,并愿意为此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要满足此类需求,关键是要拉近用户与产品的“时空距离”,同时将价格(成本)控制在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为了满足此类需求,许多企业都给出了自己的解法。例如,便利店巨头7-11,通过区域密集开店来拉近跟用户的“时空距离”;通过授权一线店长选品和运营,实现了商品与用户需求的最直接对接;再通过设立集约型中心配送、规划“最优配货线路”来摊薄物流成本,让产品和服务符合用户的预算。7-11的名字也暗含“全天候、随时随地”的意思,充分透露出拉近“时空距离”的内在逻辑。

美团和饿了么通过配送的方式,拉近了用户与“吃”之间的距离。虽然前期公司的运营成本较高,不过随着互联网下半场的到来,他们开始推动餐饮业的“供给侧”改革,引导餐饮企业改变成本结构,从而实现了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留出足够的费用和利润空间。中国餐饮业的年规模在4万亿左右,如果外卖企业能改变其中的20%,那也是将近万亿的市场。(在传统餐饮企业成本中,房租占15%-20%,人力成本在20%-25%左右。而新兴的一批以外卖为主要销售形式的餐饮企业,房租成本可降到5%左右,人力成本降到10%-15%)

2018年快速崛起的瑞幸咖啡,则是拉近了用户与“一杯咖啡”之间的距离,跟星巴克相似的品类和定价,一年在全国开店超过2000家(借鉴7-11区域密集布点),超过星巴克12年来在中国的开店总量。瑞幸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咖啡业新兵,让全球咖啡连锁老大星巴克急出了一身汗,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思考维度的不同。

拉近距离,创造价值,新零售的标准解法

星巴克提供的是“第三空间”,而瑞幸除了一些定位于品牌宣传的旗舰店和悠享店外,绝大多数的门店是快取店和专注外送的厨房店(借鉴了新兴外卖式餐饮店的经营模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成本。据测算,瑞幸一个店只要每天售出100-150杯咖啡,就能实现盈亏平衡(不考虑前期补贴)。目前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1100亿,据估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1万亿,真的是“未来可期”啊!

体验型需求

在此种情况下,消费者没有明确的目标,倾向于在体验的过程中,对引起兴趣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消费,更愿意为体验和享受买单。企业想要赢得这个市场,则必须拉近用户与“体验”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时空距离”还是“价格距离”。

宜家是满足体验型消费的高手:不断推陈出新的设计,花样繁多的品类,家庭实景的卖场布置,开放式的产品试用,甚至离店时的1元钱热狗,都是为了让用户产生美好的体验。

就算用户不到现场,宜家也能提供体验:从纸制的《家居指南》(累计发行30亿份)到App再到AR演示,宜家一直致力于把用户带到体验之中,从而激发用户的消费动机。而足够低的价格,又让用户不必为拥有美好体验而承担较高的财务压力。可以说,宜家在创造体验方面是下足了血本,而对其它方面则是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经营利润。

优衣库同样有自己的解法。首先,通过“爆款”带给用户独一无二的体验,聚集海量的用户——优衣库的“摇粒绒”系列、“HEATTECH”系列,销量都是以千万计,价格比传统的竞争对手便宜一个量级;其次,优衣库提供所有主流的日常服饰类型,设计精良,款式新颖,适用性强,带给用户丰富的体验,最终实现了高流速商品带动低流速商品销售,达成了经营的目的。

通过互联网来满足体验式需求的模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仍有巨大机会。内容电商、自媒体传播、达人种草、直播卖货、短视频带货等方式都在尝试满足体验式需求,呈现出去中心化、不断迭代的特点。热点来得快也去得快,可谓潮流年年有,明年到谁家。之所以还没有形成聚集,关键还是没有打造出一套模式,可以持续稳定、成本可控地为用户创造出美好的体验。

计划型需求

计划型需求,用户购买的目的性很明确,一般会提前准备,因此对于时效性要求较低,愿意等待一定的时间,但是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性价比较为看重,习惯于货比三家。企业要满足这类需求,就

要想尽办法降低成本,从而为用户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零售之王”沃尔玛无疑是满足此类需求的佼佼者。对用户而言,沃尔玛提供了充足的品类选择和足够的低价,能够很好地满足计划性需求。典型的沃尔玛用户通常是一到两周集中采购一次。而为了控制成本,沃尔玛通过大批量的采购、智能化仓储物流分配、全链条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将经营成本降至了极致,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化零售王国。

电商的兴起,对沃尔玛在中国的经营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以京东、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可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品类和更加有吸引力的价格,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计划性需求。而经营成本,并不会因为品类的增加而明显地增加,反而可以通过比沃尔玛更大的采购量,实现更低的价格。再利用互联网、AI技术等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储物流系统建设,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是目前为止在中国零售业发生的最大规模的“颠覆式创新”,而且未来这一趋势将势头更劲。

而最新出现的“社区拼团”模式,在继承电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扬,通过社交关系实现“以货找人”的传播,更进一步降低了营销费用和渠道费用,实现了更高的性价比,自然更容易受到用户的接受和认可。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AI、AR、物流、支付等技术的不断普及,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以更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便利、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不同的企业,竞争策略千差万别,但无论采用什么新技术、新模式,其核心要义都在于“拉近距离”和“创造价值”。用户也将在这场企业的“持久战”中继续获益,不断实现消费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