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前也是一個黑洞,這是否證明黑洞也是有可能爆炸的?

上帝方程


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些確切的論述:

1. 宇宙不存在一個統一的起點,所以,現在的宇宙不是由大爆炸來的,那麼奇點就不需要了。

2. 黑洞是宇宙中只生不死的星體,可以長大或被另一個黑洞吞併。

3. 黑洞沒有反黑洞,愛因斯坦引力塌陷黑洞是後天黑洞,中微子在宇宙空洞冷極(-273.15℃或0K或絕對零度)中凝結生成中微子冰(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然後經過一個聚集過程當聚集物的質量超過霍金質量時就生成先天黑洞。

4. 黑洞永遠不會爆炸,是一個超流體,溫度永遠是-273.15℃或0K或絕對零度。

5. 這個先天黑洞就是老子命名的玄牝,玄牝就是宇宙創生核。

6. 黑洞吞噬外周星體的同時,也吸收外周星體的角動量,根據角動量守恆原理,這時黑洞自轉速度可以進一步加快,當黑洞自轉線速度達到光速時,就可以把空間撕裂創生正反物質:

光子→正中子+反中子

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太極☯生兩儀過程。

這是中國古太極文明兩部無字天書之一的河圖,河圖就是銀核中央黑洞分娩生產後正反物質逃離黑洞後形成的正反物質旋臂示意圖。

這是宇宙全景圖表徵一個多元宇宙大系統:一個泡泡就是一個真空團,所有泡泡都漂浮在冷極宇宙大空洞中。

小結:宇宙從五極(冷極、動極、無極、陰太極、陽太極)中起源,不存在也沒有必要有一個宇宙大爆炸事件 ,當黑洞自轉線速度達到光速時,溫度達到1.4×10^32K(普朗克溫度),這時黑洞進入臨盆分娩態,就是白洞,但不是大爆炸奇點。


模糊黃金紅


宇宙大爆炸前也是一個黑洞,這是否證明黑洞也是有可能爆炸的?

科學家們通過宇宙不斷膨脹的事實,通過時間的反推認為存在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起點,現有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來源於這個點,這個點被稱為“奇點”。而黑洞的中心也有一個類似奇點的存在,與宇宙起源“奇點”相比較,它們看上去都具有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引力無限強、溫度異常高的特點,那麼能否從此推斷出宇宙大爆炸前也是一個黑洞?或者說現在的黑洞也可能會像宇宙起源那樣發生爆炸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宇宙起源的那場大爆炸。在哈勃通過多年的觀測,發現系外恆星發出的光線,在地球上接收到的光譜特徵具有向紅端移動的現象之後,根據光譜的多普勒效應繼而得出宇宙膨脹的事實,並且確定了遙遠目標星體相對於地球的退行速度,與它們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成正比,這個比率即為哈勃常數。2013年通過普朗克衛星,科學家們對哈勃常數值進行了修正,確定為距離地球每百萬秒差距區域(326萬光年),其相對於地球的退行速度約為68公里每秒。


根據宇宙膨脹理論,我們可以計算出在距離地球144億光年的區域,其目標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就達到了光速,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距離地球144億光年區域所發出的光線,已經無法到達地球。如果考慮到宇宙膨脹的歷史,那麼能夠到達地球的光線,最多可以追溯到距離地球465億光年的區域,這也是以地球為中心可觀測宇宙範圍的由來。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結合宇宙微波背景輻射、Ia型超新星爆發、造父變星亮度變化週期、引力波等的觀測研究結果,推測出宇宙的年齡為138.2億年。也就是說在138.2億年之前是宇宙膨脹的起點,所有宇宙物質都來源於一個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引力無限大、溫度無限高的一個“奇點”,同時在這種理論的框架下,我們可以認為在大爆炸之前,“奇點”就是宇宙的全部,在它之外沒有任何的時間與空間的概念,整個宇宙都是零維的點,因此談論“宇宙大爆炸之前”這個命題本身就是不嚴謹的,因為時間和空間在奇點之處擁有著無限高的彎曲程度,時間是完全停滯的、空間完全壓縮的,根本不具備物質屬性,這一點是與黑洞以及黑洞中心最明顯的區別。因此,追溯到宇宙最初的起源點,它本身就是一個零維的點,根本不是一個黑洞。


至於“奇點”為何會發生爆炸,至今科學界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不過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界從微觀量子領域進行推測研究,認為“奇點”在大爆炸之前普遍存在著量子漲落的現象,在沒有時間和空間概念的“奇點”處也不例外,由於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組成“奇點”的虛粒子在發生迅速產生和湮滅的過程就可能出現例外,有時並非完全遵循完美的對稱性,從而使得虛粒子對的其中一員發生逃逸,繼而引發量子漲落的不確定性,最終推動了“奇點”大爆炸的產生,在1個普朗克時間(10^-43秒)裡就“炸”出了現有宇宙空間尺度,隨即引力波釋放出去,在10^-32秒時間內分離出強相互作用力,在千分之一秒內分離出電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38萬年後隨著整體溫度的下降,自由原子和電子才組合成第一批中性原子,光線才從“混沌宇宙”中逃逸出去。此後又經過億萬年的醞釀和物質積累,才逐漸形成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和行星。


而目前宇宙中的黑洞,與宇宙大爆炸之前奇點的形成原因完全不同。從黑洞的類型來看,科學家認為現實宇宙中有三種推測形態,第一種是原初黑洞,產生於宇宙大爆炸的早期瞬間,巨大的能量和超高的溫度,使得宇宙大擴張時產生了許多空間上的“空洞”,不過由於這些黑洞非常小,“蒸發”現象非常強烈,這些黑洞的壽命非常短。第二種是恆星黑洞,是大質量的恆星在生命晚期,通過超新星爆發之後剩餘核心部分物質繼續無限坍縮而成。第三種是星系黑洞,存在於每一個星系的中心,是由位於星系中心區域眾多大質量恆星演化為黑洞之後,通過黑洞不斷吞噬恆星或者黑洞之間的合併所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


作為從目前已經被觀測和證實的恆星黑洞和星系黑洞來說,和其它天體相比,它們的中心由於巨大的質量和超強的引力,在事件視界以內造成了時間和空間的超高彎曲,即使速度最快的光線,在這個視界以內也只能沿著測地線圍繞核心運行,而擺脫不了引力的束縛,也就是說在黑洞的事件視界以內,其逃逸速度超過了光速,光線就像被吸入了一樣,所以視界以內的任何物質和信息,我們在外圍都是無法觀測到的,然而在視界以外的天體和光線,我們是能夠觀測到的,也正因為黑洞的這種特性,我們通過引力透鏡、引力擾動、吸積盤等方法,可以間接地觀測到黑洞的存在。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黑洞與宇宙大爆炸起源的奇點有著明顯的不同,最直接的就是黑洞是一種天體結構,它無論是從質量、體積,還是從引力大小來看,都是有一定範圍的,即使是無法觀測到任何信息的事件視界以內的空間,也是具有區域性,只不過在事件視界以內所有的質量都集中到核心的奇點之上。而黑洞也不會發生類似宇宙起源的那種大爆炸,它的命運之曲是由“激烈”的吸收和“溫和”的蒸發共同組成的。


這種“溫和”的蒸發就是所謂的“霍金輻射”,黑洞的溫度高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便會向外傳遞能量,從而使得黑洞的質量越來越小,黑洞的質量越大,其整體溫度就越低,霍金輻射的強度就會越小,其壽命也就越長,比如恆星黑洞在萬萬億年之後才開始溫和地蒸發,然後再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會逐漸消失不見。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不認為“宇宙大爆炸前”是個黑洞,黑洞與發生大爆炸的那個奇點完全不一樣。

黑洞再厲害,它也只是個存在於三維空間之內的“零維”質量點,是冰冷的。而140億年前創生宇宙的那個熾熱奇點,它沒有“周圍”一說,因為那時候連空間也不存在,那個奇點就是宇宙的一切。而且“宇宙大爆炸之前”這個概念也有問題——大爆炸是時間、空間的共同起點,大爆炸“之前”,這裡沒有任何事物發生過任何改變,所以時間是無意義(說不存在也行)的。

試圖理解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前發生了什麼,就像試圖尋找“北極點以北”的地方一樣——愛因斯坦。

黑洞會不會發生大爆炸,在宇宙內部再創造一個小宇宙?

不會。當一個黑洞吞噬周圍物質時,它的事件視界會逐漸變大,但位於事件視界中心的“奇點”不會出現“體積上”的變化——它仍將是零維、無體積的點。以人類現在對黑洞的理解,它永遠也不會因吞噬過多物質而爆炸,即使能把可見宇宙的一切物質都“扔”進一個黑洞也無法達到把它撐爆炸的要求。

黑洞確實會時不時“劇烈噴發”一下,但這種噴發一般是發生在它吞噬大量物質之後,是產生於事件視界之外的現象。當物質以接近(也有說超過,有爭議)光速的高速螺旋墜向事件視界時,它們的高溫與黑洞磁場互相作用,會在球形的事件視界兩極形成上光年高度的射線噴流。不過這一過程並沒有令黑洞損失質量或能量,只是本要墜入的物質逃出去一些罷了。

圖:黑洞噴流示意圖。

所以說,黑洞不會爆炸,也不會因噴發而消失。

黑洞最終的命運。

黑洞也不是光吃不拉,它會向外發射“霍金輻射”。但是這個霍金輻射比較個性——越小的、溫度越高的黑洞輻射量越多,質量稍微大一些的黑洞,其輻射量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計了。黑洞越大,溫度越低,如果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已經高於黑洞溫度了,它便會不斷給黑洞補充能量,讓它能永遠存在。所以,溫度低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3開爾文)的黑洞命都巨長。

圖:霍金輻射示意圖。

只有質量小於月球的黑洞(不大可能出現)才會在有意義的時間內把自己“蒸發”掉,所以,咱們可以說宇宙中所有的黑洞都是“永恆”的。加個引號是因為,有人計算過,恆星級黑洞將於5000萬倍宇宙現年齡(140億年)的時間之後開始蒸發,然後用更長的時間消失殆盡。也就是說,得等宇宙徹底涼透了,恆星全熄滅了,萬物都死寂了……黑洞才會開始蒸發。

好怕,到那會兒我還怎麼曬被子呀……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不列公式,不堆數據,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