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莊子外篇:知北遊1、生死 2、天地大美 5、永恆變化

《知北遊》由多個寓言組合而成,主旨談道。第一章認為氣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質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氣聚散。第二章表達莊子的自然觀。第三章齧缺問道於被衣,被衣告以思慮專一,精神凝聚。第四章寫天地萬物的變化及氣的聚散運動。第五章寫天地萬物獨特存在的本然性。第六章東郭子問道,莊子說“無所不在”。第七章由老龍吉寫道之不可言傳性。第八章說道不是具象的東西,所以無法用名言來規限它。第九章在“無”之上提出“無無”,即道含有無窮性,開放性的意義。第十章寫垂釣者的專精凝注。第十一章討論天地之始的問題,進而由天地的生生不息,說到聖人的“愛人無己”。第十二章記顏淵和孔子的對話,談化與安化。本篇節選一、二、五、六、十一

1、生是走向死的旅途,死是生的開始,誰知道它的規律!人的形成,是氣的凝聚。氣聚在一起就成了生命,氣散開了就是死亡。如果死生是互相延續的,我又有什麼好憂慮呢!所以,萬物一體。就像把認為美的視為神奇,把所厭惡的視為臭腐。臭腐又能化為神奇,神奇也能再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都是通於一氣的。”所以聖人特別看重一。

2、天地有大美卻不立言,四季有分明的規律卻不議論,萬物有生長的條理卻不說出來。聖人,能推原天地的大美,通達萬物的道理,所以,至人無為(至人順其自然),大的聖人不妄自造作,這就是取法於天地的緣故。

天地靈妙精純,與萬物一起千變萬化,萬物的死生方圓,沒有人知道它的根本,翩翩生長的萬物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六合是巨大的,但卻並沒有超出它的範圍;秋毫是微小的,卻依賴它才能成形體。天下萬物沒有不浮沉變化的,它們不會一直是固定不變的;陰陽與四時的運行,各自按它們的順序。(道)昏然矇昧的樣子彷彿不存在其實卻存在著,自然產生不見形跡而有神妙的作用,萬物都受它的養育卻自己不知道。這就是根本,(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觀察天道了。

賞析:天地有大美,則天地間一切形態都可呈現美的蹤跡。莊子看到天地間一切事物千姿百態,生機勃勃,引發人對自然之美的觀賞。如《知北遊》另一處所說:“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後世對於山水的品鑑就淵於此。魏晉以後,美學藝術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範疇,嵇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聲無哀樂論》指出音樂的美,既無關乎人主觀的哀樂情志,亦不依附於社會的規範制約,將美的客觀價值從政治教化中解放出來,魏晉 形成一個審美情趣高漲的時代,山水詩畫的創作與鑑賞蔚為風潮,與莊子“天地之美”的審美情趣的激發不無關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發出“山水以形媚道”的讚歎,提出“澄懷味象”這一審美鑑賞命題,即以虛靜澄沏的心懷,來體味觀賞的對象,從而獲得“暢神”的愉悅。

5、人生在天地間,好像陽光掠過空隙,只是忽然之間罷了。萬物蓬勃注入生機,沒有不往外生長的;衰萎變化,沒有不死去重新迴歸入大地的。已經變化了產生出來,又經過變化而死,活著的生物為死去哀傷,人類為死去感到悲痛。解開自然的束縛,去掉自然的包裹,解脫了束縛的精神紛紛變化,魂魄就要離開,身體也就隨著死去,這就是返回自然的來處!從沒有形態到有形態,從有形態又到沒有形態,這是人們都知道的事情,不是求道的人所追求的,這是眾人共同議論的。那些得道的人是不議論的,議論的人就沒能得道。從明處尋找就不會遇見,辯論不如緘默。道不可以聽聞得到,聽聞不如塞耳不聽,這才是真的大道。

白話莊子外篇:知北遊1、生死 2、天地大美 5、永恆變化

1、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合(今)彼(天地)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翩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居,未離其內;秋毫為小,待之成體。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無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

5、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陽光掠過空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形容萬物變化消逝),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弓箭的袋子),墮其天袠(zhi劍袋),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會遇),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