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變會出現哪些跡象?

皮卡皮卡biubiubiubiu


現在很多人都認識到腸道對我們健康的重要意義,甚至很多人說“養生不養腸,一切都白忙”。但養生是一方面,能更早的發現可能存在的“腸道病變”實際上意義更為重大。其實我們的腸道代償能力還是很強的,平時總是任勞任怨,吃了不好的東西也自己忍著,但有些情況,其實腸道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告訴我們它很不舒服。

那麼有哪些表現提示腸道疾病呢?

首先說到腸道疾病,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說“便便”,因為這個也是我們最容易觀察,最容易發現異常的地方。如果你存在腸道病變,或者說存在腸道疾病,很多時候都會表現在排便習慣的改變或者排便性狀的改變。排便習慣改變是指什麼時候排便,和如何排便,比如你習慣每天早上起來排便,但如果一段時間排便的時間變的不固定,或者變為了下午晚上,那麼就是你的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

排便性狀就是說我們的“便便”的性質改變,是否成型,顏色有沒有變化,會不會“拉稀”,有沒有潛血,有沒有黏液便,有沒有膿血便等等,都是在說排便性狀的改變。一般我們常說的腸道腫瘤很容易出現排便性狀和排便習慣的表現,但“便便”的變化並不只侷限於腫瘤患者,很多腸道炎症疾病患者也會出現類似的變化。

然後最常見的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也都是腸道疾病最常見的症狀表現,不過這兩組症狀一般缺乏特異性,在很多非腸道疾病上都可能出現,甚至抑鬱症這樣的精神障礙也會出現明顯的食慾不振和噁心嘔吐表現。只是在腹痛、腹脹和嘔吐同時出現的時候才會高度提示可能存在腸梗阻。

再說說腹痛,腹痛在嚴重的腸道疾病,比如一些直腸癌,結腸癌中是非常普遍存在的,而且往往還是人們發現疾病的最初就診症狀,但實際上腹痛並不是腸道疾病的特權,有很多疾病都會出現典型的腹痛表現,比如急性心梗可以、比如宮外孕可以、比如腹型過敏性紫癜可以、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可以、甚至單純的消耗不良和精神疾病也可能出現程度不一的腹痛表現。

但如果腹痛表現為持續的隱痛、鈍痛或者是刀絞樣痛,或者進食後的隱痛,又恰恰剛好存在“便便”性狀的變化,比如一段時間腹瀉,一段時間又便秘。那一定要到醫院去看一看,查一查,有可能是腸道腫瘤引起的臨床症狀。關於腸道腫瘤,我們還是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治療對患者的效果最好。

另外,可能你已經發現,很多消化道症狀都與抑鬱症等精神障礙有關,其實我們的腸道也會受到我們情緒的影響,而反過來,我們的情緒同時也會受到腸道疾病或者細菌變化的影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體腦科學研究的新方向——腦腸軸。

很多腸道症狀可能不特異存在,但如果出現單個或者數個腸道症狀,而且持續數個月,一定要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可以說所有疾病都是早發現,早治療的好。


我說精神


“腸道病變”這個範圍有點廣,包含了炎症、腫瘤等,如果出現下列跡象,那麼大家還是要去醫院查一查,看看是什麼原因,爭取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預後好,尤其是45歲以上的中年人,要尤其注意,因為從45歲開始,一些惡性疾病的發病率就開始急劇增加了。

1.長期腹部的疼痛

疼痛是人類自我保護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某一部分出現病變之後,往往最早引起人注意的就是疼痛。因此,如果出現長期反覆發作的腹部疼痛, 那一定要留意了,要到醫院明確原因。


2.便血(黑便)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病變的常見表現,比如腸息肉可以導致消化道出血,胃潰瘍可以導致消化道出血、痔瘡可以導致消化道出血、腸道炎症可以導致消化道出血,腫瘤也可以導致消化道出血。

痔瘡、肛裂出血通常是大便上帶有鮮血,或者是擦屁股的紙上有鮮血

如果是胃(上消化道)出血,往往是大便呈黑色,那種黑的發亮的黑色,猶如鞋油

如果是粘液膿血便,可能是細菌性痢疾

如果是大便中混雜著血液,那麼有可能是腸道息肉、腫瘤的出血


3.大便規律改變

比如本來通常是每天一次大便,結果腸道出問題之後,很可能就變成了幾天才有一次大便,或者一天好幾次大便,如果中老年人突然出現這樣的改變,要留心。


4.腹瀉、便秘交替

要麼腹瀉、要麼便秘,不勝其擾,這種也要留心


5.大便形狀改變

如果腸道長了息肉或者腫瘤,導致腸道的形狀發生改變,那麼拉出來的便便也會發生形狀上的改變,比如變細了。那麼也要注意了


人體探索者


大家好,我是一名肛腸科醫生,其實腸道是一種“語言”很豐富的器官,但是平時我們很多人卻將它傳遞的信息“誤解”了,比如把便血只當痔瘡,放屁多、腹痛、便秘只當做消化不良然後再自行用藥處理,很容易忽視掉它真正想傳達的信息,因為林醫生在臨床中真切的碰到一位將腸癌導致的便血,自行使用了一個多月的痔瘡栓,還有一位將腸息肉引起的肛門瘙癢當做皮膚病一直使用“達克寧”。這些例子非常多,因為現在生活方式多變,一些疾病的臨床症狀越來越不越不典型,但是患者的健康意識卻沒有提高,導致很多疾病失治誤治,非常可惜。

下面就聽林醫生就來談談腸道病變的種種跡象和它們代表的相關疾病:

1.便血:

便血是腸道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它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區別他們主要是看大便的顏色,黑便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因為經過胃腸道的吸收血液中的三價鐵離子的血紅蛋白,變成了二價鐵離子的亞鐵,所以為黑色,我們平時吃豬血湯後大便變黑也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下消化道出血又分為腫瘤出血、痔瘡出血還有息肉出血。其中腫瘤出血最難區別,需要有經驗的醫生做直腸鏡或者結腸鏡才能判斷,因為如果腫瘤在乙狀結腸或者直腸上端的位置,它出血的症狀和痔瘡是一模一樣的,都是鮮紅色的血液,而且也沒有腹疼、肛周不適。所以才出現很多患者自認為是痔瘡出血。

普通人怎麼簡單區別痔瘡和腸癌:如果在使用了痔瘡栓1周後,便血癥狀沒有改善一定要去醫院就診,這個時候就算檢查是“內痔”,也要手術治療,不然長期的便血造成的慢性失血,慢慢的就會變成貧血。這種情況林醫生碰到過幾例,最年輕的才32歲,他便血有1年左右,知道他的臉色變得蒼白,全身乏力時,周圍人建議他去醫院就醫,才來的。

當天急查了一個血常規,血紅蛋白才55g/L,提示重度貧血,馬上聯繫輸血科調血,後來等各項指標正常後才做的痔瘡手術,該病人也是太不關心自己了。

2.便秘

正常人每日排便1~2次或1~2日排便1次,便秘患者每週排便少於3次,並且排便費力,糞質硬結、量少。

其實腹瀉不可怕,臨床上便秘是最難治療的,特別是老年性便秘效果很不理想,因為便秘也很常見,而且相關通便的保健品特別多,但是吃多了那些通便藥物容易出現一種癌前疾病:

大腸黑變病,腸鏡下的腸粘膜和豹紋一樣,非常難看,因為這類藥都是刺激性通便藥,長期使用肯定會損害腸道,而且只要一停藥還是會便秘。

而且如果是腸道腫瘤擠壓腸道,我們同樣也會出現便秘,所以如果是40歲以上,出現長期便秘,一定要警惕腸癌,一定及時就診完善腸鏡檢查。

3.腹瀉、腹痛

這類症狀一般是腸道炎症導致的,特別是急性腸炎,

如果是食用生冷刺激食物,或者是海鮮後出現,臍周劇痛,按壓痛,腹瀉等症狀。我們在服用抗生素和益生菌後會有很大改善;但是如果是腹瀉、腹痛、同時有伴隨粘液血便,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它很有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或者腸癌。我們都知道近段時間某島國首相“安倍”辭職,就是因為潰瘍性結腸炎導致,並且懷疑有癌變可能。它的折磨程度不亞於癌症,讓很多患者很痛苦。

4.大便變細或者次數增加

如果我們的大便習慣改變,比如出現變細、排便次數增多,我們也要警惕腸癌可能,因為腸道腫瘤不斷長大後,佔據腸腔,會影響大便排除,而且腫瘤分泌物會刺激腸壁,造成排便的感覺。

5.肛周瘙癢

剛剛林醫生也提到了,確實有幾個病人來看肛周瘙癢,以為只要開一點止癢藥物就可以,但是當林醫生做完檢查後發現,其中一位患者肛周並沒有明顯的皮膚紅疹等病變,然後做了肛門鏡也是正常的,建議他再完善腸鏡,後來結果一出來發現是腸息肉,還有一位做完檢查發現是“肛竇炎”,你們說怪不怪,

腸道就是以各種聲音告訴我們它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不重視忽略了,那就太可惜了,“枉費它的一番心意”。

總結:其實不管現在的疾病症狀如何變化如何不典型,我們只要記住一點,那就是及時就醫,不要反覆私自用藥掩蓋病情,我們國家的健康意識確實還有待提高,就比如很多家長看見孩子感冒咳嗽,就一味使用止咳藥,如果孩子痰多,痰咳不出來,裡面的細菌聚集在下呼吸道、咽喉部,慢慢向下感染,最終導致肺炎,這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出現症狀後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關注林醫生,每天學習健康小常識,讓我成為您的專屬小太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