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类似《蝶恋花》这类词作的审美特性呢?

冯延巳《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如何把握类似《蝶恋花》这类词作的审美特性呢?

蝶恋花

这首词无具体的情事,从字面上看,我们无法指实其意。词中出现的“闲情”、“惆怅”与“新愁”从语义学角度来看,应有细微的区别,其中有程度之分,内在外露之分。但词人在感觉上是作为一种相同的意绪来描述的。似乎是闲情惆怅与新愁的交织,其中没有明显的界限,故这种意绪是很朦胧的。这种意绪的来由仅仅是因为春天的大自然这个万物复苏的审美客体。春天的重复,也使这种由春而感发的意绪同样年年依旧出现。而这种意绪在“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的冷清与孤寂中显得更为强烈,更为缠绵。我们以况氏所论的词心以及他叙述的所历词境来观照冯词,不难理解在万物复苏的大自然这个审美客体前确实能引发词人内心深处一种不可名状的意绪。

如何把握类似《蝶恋花》这类词作的审美特性呢?

冷清与孤寂

那是非理性化的,是“万不得已者”,故花前病酒也无法消释,只能给人带来“惆怅”和“新愁”,于是就只有“朱颜瘦”的结果了。冯延已这首词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真切的审美感受,抒发出了其深层的微茫意绪。因为抒发的是深层意绪,故历来众说纷坛,如冯煦《阳春集序》云:“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词,若显若晦。揆之六义,比兴为多。若《三台令》《归国谣》《蝶恋花》诸作,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孽子,郁伊惝恍之所为”。张尔田《曼陀罗室词序》亦云:“正中身仕偏朝,知时不可为,所为《蝶恋花》诸阕,幽咽倘恍,如醉如迷,皆贤人君子不得志发愤之所为作也”。

如何把握类似《蝶恋花》这类词作的审美特性呢?

蝶恋花

他们虽都注意到其旨隐其词微的特点,但都用传统的“诗言志”的观念强作解释认为是贤人君子不得志而寄托之,而忽略了词自有与诗细微区别的审美特性我们认为,词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理性在更多的时候是以积淀的形式出现的,它已经毫无痕迹地化解在人的深层意绪之中,这就决定了词比诗更善于表达深层意绪。这种深层意绪与由具体情事引起的浅层意绪不同。一般来说,浅层意绪因由具体情事所引发,受情事的局限表现的范围较窄;深层意绪超越了具体情事,具有抽象的概括性,更易引起人们的审美联想,相对来说,表现的范围较广。浅层意绪因与具体情事有涉,故意境比较明朗;

如何把握类似《蝶恋花》这类词作的审美特性呢?

蝶恋花

深层意绪与具体情事无涉,故意境比较朦胧。前者有具体情事不免带有理性的评介,多显示为感受融有说明的混合型,而后者往往无具体情事,常常是非理性的或是理性的积淀,多显示为感受性的单一型唐宋词中的不少情词表达的是浅层意绪与深层意绪的交织,有迹可寻,故还较易读。但像冯的这首《蝶恋花》之类的作品是纯深层意绪的抒写,无迹可寻,故不易说清它所具有的内涵,也易造成歧义。其实像冯延已作为风雨飘摇的南唐的大臣,他承担了国家安危与政敌毁的双重负荷,这必使他对人生自然有超越常人的深切体验和感慨。

如何把握类似《蝶恋花》这类词作的审美特性呢?

蝶恋花

​而这种体验和感慨也会很自然地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但这些都早已以积淀的形式融入他的深层意绪中去了。其惆怅与新愁可能就融有自己对人生命运不可主宰的悲慨,但它作为一种悲慨已弥漫在惆怅与新愁之中,不能分离出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